✔ 最佳答案
你要的東東範圍太大了,要說是說不完的,還不如你上他們的網站
http://www.taipower.com.tw/
台電在經營團隊的決心與強烈企圖心的領導,以及全體員工共同努力下,有信心達到「成為具有卓越聲望的世界級電力事業集團」之目標。
經營理念:「誠信、關懷、創新、服務」 「以人為本」與「追求卓越」是公司企業文化重要精神所在,以人為本在經營理念的表現上是「誠信」與「關懷」,追求卓越在經營理念上的表現則是「創新」與「服務」。
誠信(Integrity):「對用戶、對員工、對股東揭露真實的資訊」 誠信是企業經營管理的最基本理念,秉持誠信原則,積極運用先進的網路科技,充分揭露經營與人事資訊,使顧客及股東更了解、更認同本公司,使所有員工更具服務的熱忱,對台電更具向心力。
關懷(Caring):「發自內心、主動積極、為利益眾生而做」 台電無論對內部員工或對外部的承攬商及民眾,都特別強調「生命無價,工安優先」的理念,就是在關懷上最具體的表現。秉持用「心」與社會互動的態度,對外積極關懷顧客,關懷社會大眾、關懷後代子孫所處的社區和環境,關心他們生活的舒適、便利和安全;對內,視員工為無價的資產,透過管理與溝通凝聚員工的向心力,讓員工感受到公司負責任的態度與照顧,並滿足員工對公司的期許,使公司在員工生涯規劃中扮演具關鍵性的重要角色。
創新(Innovation):「創造顧客價值,提升企業競爭力」 創新是快速變動環境下企業生存的利器,利用團隊的力量,進行對現有工作的改進,積極運用新的技術和知識,激盪出新的工作層面、思維和方法,為公司的運作注入活力與創造力,為顧客創造新價值。
服務(Service):「以客為尊,以滿足內、外部顧客的需求為導向」 服務必須以顧客的喜好、利益為努力方向。為掌握「服務」的精髓,對內,本公司要求所有員工對同事及其他部門以對待顧客的觀念積極提供服務,讓整體工作流程更具效率;對外,則要求全體員工化被動為主動,積極深入顧客的生活,關切顧客的需要,並站在顧客的立場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藉著有智慧、有創意的服務來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真正以滿足內、外部顧客需求為導向的服務,贏得顧客對台電的認同與信任。
台電將以「誠信」與「關懷」對待所有的員工、顧客、股東,爭取各界對台電的認同與支持;以「創新」與「服務」,積極追求經營效率,提升顧客滿意,使公司成為具有「魅力、潛力、競爭力」的卓越企業。
去看吧,或許你會有什麼新的發現與認知!
以下是維基百科所做的整理,你可以參考看看,
http://zh.wikipedia.org/wiki/台灣電力公司
台灣電力公司(英文名稱:Taiwan Power Company),簡稱台電,是中華民國(臺灣)的國營電力公司,負責全臺灣、離島、金門、和馬祖的電力供應。臺灣在台灣的電力產業上具有寡佔地位,在1995年「電力自由化」之前,台電負責所有的發電和輸配電,開放民間興建電廠之後,民間電廠所發出的電力則由台電議價購入。
台電的前身為日治時期的「台灣電力株式會社」。台灣電力產業之肇始,起於清光緒14年(1888年),由臺灣巡撫劉銘傳於台北創立之「興市公司」,裝置小型蒸氣燃煤發電機,以低壓供應照明為主;雖為時僅月餘,但實為中國自辦電業之始。
日本統治台灣後,於1904年在台北郊區的新店龜山完成發電廠,為台灣水力發電之始。總督府本擬將此計劃官營,但由於戰爭因素,財政匱乏而受阻。後來本計劃將此事業交予民營,但考量若以民營則須有官方補助,當時政府考量民營難以實現遂作罷。1919年,時任台灣總督明石元二郎以官民合營方式,於7月31日成立台灣電力株式會社。台灣電力株式會社成立後,於同年著手進行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並在台灣西部建造貫通南北之輸電幹線。至日治末期的1944年,全台灣電力系統的總裝置容量達到32萬瓩。
二次大戰後,台灣進入中華民國時代,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台灣電力株式會社,並於1946年5月1日改組成立台灣電力公司。當時全台灣電力系統總裝置容量為27.5萬瓩,但因受戰火破壞,可用電力僅為3.3萬瓩;經過多年復建,台電的發電裝置總容量達到36.3萬瓩,主要以水力發電為主。之後隨著台灣經濟的快速發展,台電遂開始實施長期電源開發計畫,並著手建立現代化電力系統,加強興建輸電網路。自1962年起,火力發電量首度超過水力,最高時更達到百分之77.2。但隨著1970年代的兩次全球性石油危機的影響,台電開始進行發電來源多元化政策,並開始建置核能發電廠。
至2005年為止,台電共有11座水力發電廠、11座火力發電廠、3座核能發電廠,發電裝置總容量為35,252千瓩,主要以火力發電與核能發電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