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十六國成因是什麼?(禁維基)

2008-01-13 2:34 am
五胡十六國成因是什麼?

回答 (4)

2008-01-13 3:06 am
✔ 最佳答案
五胡十六國成因如下:
1.晉武帝接納外族
漢魏以來,北方胡人逐漸內徙,雜居邊地。晉武帝即位,雖有大臣傅玄、郭欽等建議遷徙胡人至邊外,但不為接納,反為安撫胡人,補充中原地區兵源和勞動力,武帝主動招引胡人遷至黃河流域居住,胡人遂廣泛分佈在北方地區。
以上種種政策,均埋下日後「八王之亂」和「永嘉之亂」(「五胡亂華」)的遠因,卒致中國再度陷入270餘年的南北分裂局面。

2. 晉室制胡無方
西晉初年,君臣奢侈腐化,政風腐敗,加上大臣權貴崇尚清談,不理世務,對邊境胡人的威脅,漫不經心。而晉武帝又盡撤州郡之兵,終使胡人叛亂,地方無力控制。八王之亂持續16年,晉室元氣大傷,州郡空虛,五胡遂乘時而起,釀成永嘉之亂。

3.種族仇恨
自漢以來,地方官吏都未對內徙胡人加以教化。至西晉時,邊境官吏對胡人更加多歧視,甚至虐待,除苛刻賦稅外,更強迫充當兵服役,掠賣為奴,以致種族仇恨。因胡人參與守邊,及匈奴、鮮卑在八王之亂曾介入群王混戰,瞭解西晉內政和邊防虛實,遂乘八王之亂後,北方社會經濟嚴重破壞,加上連年災荒,民變四起,而起兵叛變,觸發「永嘉之亂」。

總括而言,五胡十六國主因是晉武帝之政治措施。
2008-01-13 5:17 am
五胡十六國 (304-589)
西晉在曹魏統一北方,進而晉武帝滅孫吳統一中國之後,本可以繼續秦漢統一之格局,但是司馬王朝走的是門閥政體之局.這樣一來,社會個階級的矛盾和對立,動搖了晉王室的基礎.晉惠帝末年的八王之亂,和其他的外患導致中原淪陷,邊垂不保,群雄混戰,生靈塗炭.司馬王室南遷。爾北方的黃河流域則成為各少數民族的逐鹿之地,直至東晉滅亡,中原從未被東晉所收復,國家未為統一,此時期為"五胡十六國"。

「五胡十六國」是指自西晉末年到北魏統一北方期間,曾在中國北部境內建立政權的五個北方民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權。五胡指匈奴、鮮卑、羯、氐、羌。十六國指前涼、後涼、南涼、西涼、北涼、前趙、後趙、前秦、後秦、西秦、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夏、成漢。

此外,還有代國、冉魏、西燕、吐穀渾等都在十六國之外。共有二十國。

五胡世代居住在中國的西北部,因對抗晉政府的腐敗和官員的貪汙殘暴,而叛變晉王朝。他們所建立的王朝都是短命的王朝,各自征戰,民不聊生。

五胡十六國興替的歷史相當繁亂,這裏僅述其大勢。以西元383年淝水之戰為戒,這百來年的歷史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既人們常說的“胡亡氐亂”。永嘉(307-313)之亂後“五胡”所建立的多個政權一度為氐族前秦政權所統一,但淝水一戰失敗後頃刻之間便土崩瓦解。第二階段更是禍亂不息,前秦滅亡後北方重又分裂,關中、關東、隴右政局紛亂,民族之間的鬥爭又出現一個高潮,社會動盪比以前更厲害。直到北魏統一北方,才結束“五胡亂華”。

 
2008-01-13 3:06 am
中國北方陷入分裂混戰,黃河流域成匈奴、羯、鮮卑、氐、羌等「五胡」族軍閥爭殺的戰場,各個「胡」族首領紛紛建立政權,和東晉漢族政權長期對峙,史稱五胡十六國。從公元304年匈奴貴族劉淵建立漢國,316年滅掉西晉,到439年鮮卑拓拔部統一北方,這100多年裡,北方各民族相互爭戰,先後建立了前趙(匈奴)、後趙(羯)、前燕(鮮卑)、前涼(漢)、前秦(氐)、後秦(羌)、後燕(鮮卑)、西秦(鮮卑)、後涼(氐)、南涼(鮮卑)、西涼(漢)、北涼(盧水胡)、南燕(鮮卑)、北燕(漢)、夏(匈奴)等十五個政權,連同西南氐族建立的成漢,總稱十六國。在十六國時期,除十六國之外,還有漢人冉閔建立的魏、丁靈翟氏建立的魏、武都氐帥楊氏建立的仇池國、鮮卑慕容氏建立的西燕、鮮卑拓跋氏建立的代五個政權,總計先後建立了21個政權。上述政權中,後趙、前燕、前秦都曾佔據過北方的大部分疆域,尤其是前秦曾基本上統一了北方,不過時間都很短,在百餘年時間,北方戰亂基本上沒有停息。
2008-01-13 2:48 am
只有簡體字 (打得較快)
西晋在曹魏统一北方,进而晋武帝灭孙吴统一中国之后,本可以继续秦汉统一之格局,但是司马王朝走的是门阀政体之局.这样一来,社会个阶级的矛盾和对立,动摇了晋王室的基础.晋惠帝末年的八王之乱,和其它的外患导致中原沦陷,边垂不保,群雄混战,生灵涂炭.司马王室南迁。尔北方的黄河流域则成为各少数民族的逐鹿之地,直至东晋灭亡,中原从未被东晋所收复,国家未为统一,此时期为"五胡十六国"。


收錄日期: 2021-04-13 14:56:2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112000051KK0334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