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史評論題:

2008-01-12 4:54 am
中史評論題:

歷來史家對秦始皇的評價毀多於譽。試就研習所得,抒述你對秦始皇的評價。

各位:我應該點做牙...教下我牙....唔該....

回答 (4)

2008-01-13 7:56 am
✔ 最佳答案
秦始皇的評價毀多於譽, 這是無厚可非的, 雖然他在位期間, 不少苛政擾民, 最後導致陳涉 (陳勝)及吳廣在大澤鄉起義, 但是他許多建設措施卻恩澤後世, 例如統一文字, 錢幣, 度量衡制度, 修築河道及長城等等, 使後代得到寶貴的遺產而發揮, 因此秦始皇的施政可以說是幾乎好壞參半, 閣下認為其暴政對當代人民有害, 卻對後世有利.

首先, 在對當代人民方面, 可以分為建設, 文化, 軍事, 刑法等方面

在建設方面, 秦始皇大興土木, 不惜民命, 例如興建阿房宮及驪宮, 花費不少人力物力, 又修築長城, 雖然能防禦匈奴, 但是箇中卻導致不少人民傷亡. 而且他又命人修馳道及直道, 以供皇帝車馬之用, 而且他又命人開鑿靈渠 (今桂林)及鴻溝, 最後他又修築長城, 由西面的臨洮到達遼東碣石, 工程浩大. 這些工程, 充分說明了當時對人民勞役嚴重的程度.

在文化方面, 秦始皇為了延壽, 遂派徐福等人到日本尋求不死之藥, 可是一去沒回頭, 有儒生因諷刺他, 所以便推行焚書坑儒, 例如埋葬了詆毀他的儒生等共460餘人, 而且除了卜筮, 種植, 醫學等書之外, 一切儒家經典通通燒掉, 漢代雖然有意重整儒家經典, 可是六經中的樂經卻喪失了, 現時只存在五經, 即是詩,書,禮,易,春秋等五經, 摧殘了儒家文化, 對當代的學術文化造成浩劫.

在軍事方面, 秦始皇又強行徵兵, 任何男子都需要服繇役, 即納稅及當兵, 不少百姓被帶到戰場或修築長城, 不少人民役死, 例如派蒙恬率領三十萬兵攻打匈奴, 又派屠雎率領五十萬大軍戍首五嶺, 這些措施, 浪費了不少人力, 引至百姓的不滿, 引致速亡.

在刑法方面, 秦始皇奉行法家思想, 主張用巧吏, 例如李斯等只懂權謀, 不知仁義, 而且有大量徵兵, 形成軍人政治, 可是軍人反而成為叛亂的對象, 在位期間, 著重嚴刑峻法, 許多無辜的百姓被監禁或處決, 加以在地方政制上, 又行什伍連坐法, 一人犯罪, 自家鄰家均受罰, 而且酷刑類型很多, 例如腰斬, 車烈 (五馬分屍)等, 人民苦不堪命, 最後只好走上叛亂之途.

在經濟方面, 當時百姓需要納重稅, 百姓破產, 加以又行重農抑商政策, 使商人受到打擊, 這亦是秦始皇的過錯.

以上各點, 均是秦始皇對當時人民的施政過失, 然而, 卻對後世有所裨益, 正所謂 ''一將功成萬骨枯'', 現說明其政績.

在政治方面, 秦始皇推行三公九卿制, 三公分別是丞相, 御史大夫及太尉, 而九卿分別是奉常, 典客, 治粟內史, 廷尉, 衛尉, 宗正, 少府等, 分掌國家與皇室的事務, 而三公九卿制, 漢代也有沿襲, 在地方行政上, 又行連坐法, 歷代沿襲而不衰, 加以設立三老以掌教化, 嗇夫漲聽訴訟, 游徼掌捕賊及收稅, 而且自秦始皇開始, 便將皇帝兩字合一, 歷代君主皆以皇帝稱號, 並且創立廟號, 自比功過三皇, 德兼五帝, 自號秦始皇, 而且, 他又相信陰陽五行之說, 遂定國數為六, 色尚黑, 因此, 規定車輪之間的距離不得超過六尺, 依據於此.

在經濟方面, 秦始皇避免豪強凝聚勢力, 便遷徙東方十二富豪到咸陽, 以充實經濟力量, 而且又行重農抑商政策, 禁止商人採山澤資源, 而且統一貨幣, 又設上幣和下幣之分, 稱鎰幣和半兩錢, 使經濟穩定, 可是當時土地私有制出現流弊, 土地兼併的情況到了漢代仍然不滅, 可是其貨幣準則的統一使後代可循.

在文化方面, 秦始皇曾在瑯琊山刻石, 避免男女淫逸, 而且又統一文字, 改大篆為小篆, 又仿照獄吏程邈普遍使用隸書, 隸書到了今天, 更被製作成電腦字體, 可見其功之大.

在建設方面, 雖然秦始皇修築長城, 開鑿河道, 修築馳道等等, 人力物力浩大, 但是其貢獻對後代更深遠, 例如隋, 明兩代在秦代的長城上加以發揮, 而開鑿河道有助防止淤塞及氾濫, 改善交通, 這些貢獻, 能夠彌補秦始皇的部分過失, 只是其暴政是為不仁, 才使後代憎恨.

總括而言, 秦始皇雖然推行暴政, 導致秦的衰落, 但是他並不導致秦帝國速亡, 只是因為他立儲失當, 例如秦二世昏庸無能, 聽任趙高的建議, 加上秦制, 凡是過期服役者皆處死, 所以才引致大澤鄉起義, 導致秦亡國.
參考: me
2008-01-13 3:32 am
我認為歷來史家對秦始皇的評價毀多於譽是錯的。
佢係第一個皇帝做到天下大一統的,
而且佢統一度量衡,
使文易方便,
另外雖然佢南征北伐,
勞民傷財,
但係佢亦使中國的版圖擴張到出所味有的強大,
仲有佢修築出城,
為中國日後的國防建設奠下了穩固的基礎!!
秦始皇的功,每一項對後世有很深遠的影響
而過失,大多數都是對當時的人民有影響,但對後世的影響不大。
2008-01-12 5:18 am
我認為歷來史家對秦始皇的評價毀多於譽是對的
因為秦始皇雖然做了有利於人民的事
但是焚書坑儒等迫害人民的事把他釘上歷史恥辱上
加上秦朝賦稅繁重,刑法嚴苛,連年用兵等。
2008-01-12 5:04 am
負面評價
秦始皇的專制獨裁、橫征暴斂、嚴刑峻法、生活奢侈,不僅使秦朝在統一中國後只歷15年即告覆亡,而且也開啟了中國兩千餘年的君主極權統治。
秦始皇推行的是「以法治國」的法家學說,而從漢武帝以後的中國歷代統治者,都推行以仁愛、中庸為核心的儒家學說。而且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極端措施,得罪了天下士人(即知識分子階層)。因此,秦始皇常作為負面典型出現在各種散文、史籍中。
秦始皇的建築工程,包括萬里長城、秦馳道、靈渠、阿房宮及秦始皇陵等,規模均極為龐大,動輒勞動舉國人口興修,不少文獻均斥責在工程進行時造成不少人命死傷[13]。但另一方面,這些工程也使各地的交通進一步發展,有助日後交通、經貿、國家安全以及各民族之融合。故此,這些工程是功大還是過大,一直是史學家的爭論點。對於長城,有人指出當時所修築的長城,並非今所見之長城(今長城主為明朝時所修建)而是相當不牢固的夯土牆,秦長城主要目的是標名與匈奴的界線,並沒有實質的防禦功用,況且當時匈奴實力並不強[14],始皇仍遣蒙恬發兵十萬攻擊匈奴,後人對此的評價是:「興兵遠攻,貪外虛內,務欲廣地,不慮其害」[15]。蒙恬死後沒多久,匈奴便輕鬆跨過秦長城,不但收復了原來的失地,並且佔領了燕、代等郡[14][16]。可見,長城本身在後世抗擊游牧民族的戰爭中是否有意義還屬爭議話題,但至少在秦始皇時代的作用除了虛耗國力以外,作用微乎其微。
歷代文人對秦始皇大加批判的同樣不乏其人,例如:

西漢思想家賈誼在《過秦論》中指出:「一夫作難而七廟墮,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載不絕,秦本末並失,故不能長。由是觀之,安危之統,相去遠矣。」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寫道:「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夫併兼者高詐力,安定者貴順權,此言取與守不同術也。」
唐朝文學家杜牧在《阿房宮賦》中評論:「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秦始皇被很多史學家看作是一個暴君[10]。但也有很多史學家指出,要區分秦始皇的個人性質的「暴」和時代的、社會的、制度的「暴」。因為秦始皇所推行的「暴政」,有很多是不得不借助暴力來完成激烈巨大的社會變革,這種「暴」,實質上是在大轉型、大變革背景下產生的時代的、社會的、制度的「暴」,和秦始皇個人並沒有太大關係。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2/27/Qinshihuang.jpg


收錄日期: 2021-04-13 14:56:0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111000051KK0353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