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現時的簡體字來源有二,其一是還原古字,其二是從繁體字按一定原則簡化過來的。
從書法的字帖來研究,行書與草書字帖的出現只是較楷書出演稍晚,都有千多年歷史了!行書與草書正是現代簡體字的祖先,楷書就是繁體字的書寫形式。 中國文字的發展從來沒有停止過,上古時代的文字就是繪圖記事,經過不斷的發展才出現了現代的繁體漢字和簡體漢字。在我研究中,中國從來都沒有出現過"正體字"!"正體字"應是某些人在觀念上的一種稱呼,含有排他性,不值得鼓勵。
中國文字的發展在字數上是從少發展至多,目前發掘出土的甲骨文有四千年歷史,常用字就是百多個,到現代常用的漢字就有數千,是歷代增添的結果。增添的目的是因為過少的文字不足以應付日益發展的社會需要。做中國字是有原則的,稱作六書:象形、指示、形聲、假借、會意、轉注。新字在未來仍會出現,比如有新金屬元素發現,就要為它做一個新字。
中國字體的書寫方法,卻是由繁向簡發展,甲骨文、蝌蚪文、鐘鼎文、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就是由繁複朝著簡化發展。現代流行的繁體字,就是大約在唐、宋之間奠定了基礎,稱為楷書,由於字型方塊工整,長期成為官方來往文字的書寫體裁。在楷書流行不久,就已有行書在民間流行,原因應是古代印刷術不流行,經書流通主要靠抄寫,長期抄寫的結果就自然發展了較楷書簡化的行書,在行書的基礎下還出現了更簡化的草書,行書與草書一直在民間流行,有著一定的群眾基礎。
民國初年,五四運動之後,新文學運動興起,白話文被提倡的同時,已有部份學者提倡漢字簡體化,所用的藍本是當時民間流行的行書與草書。直至中共建國,就以簡體漢字作為官方文字,並且向全國推廣。簡體字成為中國絕大部份人民書寫工具已有六十多年了。
言而在海外的華人有不少仍習慣使用繁體漢字的,其中台灣、香港、澳門等地區的官方文件仍以繁體字為主。隨著中國大陸的影響力不斷擴大,聯合國已決定在2008年中表決取消繁體漢字作為官方文字和簡體字並存。可預料的是繁體字的影響力將會大大減弱,若大家仍認為繁體字有不可取代的地位,那麼快上那個反對取消繁體字作聯合國官方文字的網頁簽名,或許多些人簽名可以有機會改變聯合國的決策,該網頁在這裡[url]
http://www.gopetition.com/region/237/8314.html[/url]
個人仍認為繁體字和簡體字應該可以並存一段時間的,大約半個細紀左右吧!以後就必定是簡體字作為漢字的主流書寫形式。這是有根據的,在可選擇的情況下,你猜小孩子願意寫"擔心"還是"心","吓坏人"还是"嚇壞人"呢?所謂"正體字"的觀念是會隨時代變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