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南斯拉夫歷史概述,紅色字是其分裂的主要原因:
南斯拉夫(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西里爾字母:Југославија,拉丁字母:Jugoslavija),是1929年-2003年建立於東歐巴爾幹半島上的國家。由原本從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爭取獨立的斯拉夫民族各族組成。
14世紀時塞爾維亞曾經是巴爾幹最強盛的國家之一。15世紀後至19世紀,巴爾幹半島在土耳其人的統治下;亞得里亞海東岸的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在奧匈帝國和威尼斯共和國的統治下。
1878年塞爾維亞和蒙特內哥羅獨立,相繼成立王國。1918年12月1日,在貝爾格萊德正式宣佈成立“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1929年亞歷山大親王任國王后,國名改為南斯拉夫王國,歷史上首次出現南斯拉夫的國家名稱。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分別被德國、義大利占領。鐵托領導南斯拉夫共產黨和軍隊,擊敗法西斯,並於1945年11月29日宣佈成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1963年南斯拉夫通過新憲法,並改國名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由塞爾維亞、蒙特內哥羅、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赫(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馬其頓6個共和國以及科索沃、伏伊伏丁那(伏伊伏丁)兩個自治省(屬於塞爾維亞共和國)組成。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南斯拉夫實行社會主義,由鐵托出任總統,鐵托執政下的南斯拉夫,與蘇聯保持距離,堅持獨立自主和不結盟運動。努力發展自己的經濟,使南斯拉夫在東歐國家裡成為比較富有的一員。1980年鐵托逝世,南斯拉夫開始走下坡之餘,國內各民族之間的衝突不斷加劇。在1990年前蘇聯解體之後,各民族開始各自爭取自治和獨立。
南斯拉夫各共和國由於政治背景、宗教信仰、文化傳統和經濟發展上的差異致使各成員國深層次矛盾很尖銳。在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後,各民族開始各自爭取自治和獨立。1991年-1992年,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赫(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馬其頓相繼宣佈獨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1992年宣告解體。原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兩個共和國於1992年4月27日宣佈成立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繼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之後,塞爾維亞的科索沃自治省成為了聯合國的保護國,雖然從法理上依然是南斯拉夫的一部分,但是實際上脫離了南斯拉夫以及塞爾維亞的管轄。
2003年2月4日,南斯拉夫聯盟議會兩院分別以多數票表決通過《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憲章》,從而標誌著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聯邦國家正式宣告成立,南斯拉夫聯盟從此不復存在。
2006年3月,前總統米洛塞維奇在海牙國際戰爭罪行法庭接受審判時,在囚禁室突然逝世。
2006年5月21日,蒙特內哥羅就是否維持目前的單一國家,還是分裂為兩個獨立的國家舉行公民投票,獨派以55.4%的微弱優勢決定終止與塞爾維亞的聯邦關係。6月3日,蒙特內哥羅議會正式宣佈獨立,6月5日塞爾維亞國會亦宣佈獨立並且成為塞蒙聯邦的法定繼承國,此擧標誌了南斯拉夫聯盟的完全解體。
總括而言,當狄托於1980年死後,南斯拉夫種族問題逐漸深化。而南斯拉夫分裂其實亦緣於其他因素,大致是財富分佈不均和民族主義復興,各民族只著重自己利益,而政府又無力控制,內戰因而爆發。
前南斯拉夫的領土現在分成以下六個國家:
斯洛維尼亞
克羅埃西亞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
塞爾維亞
蒙特內哥羅共和國
馬其頓共和國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thumb/5/55/2006_QianNansilafu.png/700px-2006_QianNansilafu.png
2008-01-14 02:10:20 補充:
我地係抄維基呀,你吹呀!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