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萬里長城特色資料!快!快!快! 20分!

2008-01-11 2:55 am
急需萬里長城特色資料!

回答 (6)

2008-01-11 3:09 am
✔ 最佳答案
萬里長城是中國歷代一項極為重要的偉大工程,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年的歷史,它的建築雖然給當時的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但郤並未因此而失去它重要的意義。長城是人民用血汗和生命換來的,當中是經歷了幾多波折,到今天,它終於成為了中華民族的驕傲、自信和團結的象徵﹗

到今天長城因為生態環境和人為的破壞,破損程度巳非常嚴重,有的地方更早已被埋於沙漠之下,只剩下原來的三分二,但聽聞踏足月球的美國太空人說,在月球上望向地球,在這樣的距離下,用肉眼仍然能夠看到連綿不斷的長城,不禁大叫聲好﹗這足可見其規模之廣,簡直不愧為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跡,洋人對此,亦不由他們說對我們中華民族不服。

古時的長城,有它一日,外族就難踏足中原一步,到今天,長城基本上巳失去防衛的意義,只剩下供人遊覽的作用,對著坦克、飛彈只可徒然興嘆。若果沒有它的存在,試問一聲,中華民族能夠如今日一樣嗎? 也許中國早巳給強悍的遊牧民族所入侵,將之分割若干份,匈奴佔這方、突厥佔那方、蒙古的又佔那一方……像歐洲一般四分五裂,若非有它,中國再非是一個大一統的中國了﹗

萬里長城的簡介

中國的萬里長城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工程,好多年前,中國的長城便已被稱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蹟之一。它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秦朝統一中國之後建成萬里長城。後經歷代王朝陸續修築,漢、明兩代修築的規模更大得驚人,現存的長城為明朝所修築由渤海之山海關伸展到甘肅省之嘉峪關,長城平均高度為7.8米,平均底部闊6.5米,而頂部為5.8米。它每隔100米便設一座長方形石台作為瞭望之用。

萬里長城的起源

長城的修築可上溯到公元前七世紀。當時割据一方的諸侯國為了互相防禦敵國的入侵,便在自己的領土上築起城牆,長度多為數十里至百里不等,因國而定,亦因城牆呈長形,故人稱長城。而最早築起城牆的諸侯國為楚國,而後來各諸侯國都相繼效法,築起長城,而秦、燕、趙等與北方匈奴等遊牧民族相鄰的諸侯國,常受其侵擾,財物人命都慘受災害,故他們都築起了規模很大的城嬙,而這些恰好就成了秦始皇起長城的基礎。

萬里長城的作用

由於北方遊牧民族擅長於騎射,於馬上作戰能收於自如,在開闊的地方上縱橫馳騁,勢不可擋,但攻堅步兵非其所長,故以堅固高聳城牆阻擋,能迫之捨長就短。當我國受外敵入侵,兵士便燃狼煙報警,數小時內便可將朋襲消息傳到千里之外,使防區和中央朝廷能掌握軍情,進行進一步行動。

萬里長城的材質

建造長城的材質主要為土、木、石、瓦件等,而歷代皇帝都以”因地形,用險制塞”作築城原則,利用地勢,如在兩山之間的狹口、河谷會合轉折處、平川往來必經之處等,這麼一來就能控制險要,又能節省人力材料。
2008-01-24 2:49 am
第一篇
萬里長城
萬里長城是中國歷代一項極為重要的偉大工程,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年的歷史,它的建築雖然給當時的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但郤並未因此而失去它重要的意義。長城是人民用血汗和生命換來的,當中是經歷了幾多波折,到今天,它終於成為了中華民族的驕傲、自信和團結的象徵﹗

到今天長城因為生態環境和人為的破壞,破損程度巳非常嚴重,有的地方更早已被埋於沙漠之下,只剩下原來的三分二,但聽聞踏足月球的美國太空人說,在月球上望向地球,在這樣的距離下,用肉眼仍然能夠看到連綿不斷的長城,不禁大叫聲好﹗這足可見其規模之廣,簡直不愧為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跡,洋人對此,亦不由他們說對我們中華民族不服。

古時的長城,有它一日,外族就難踏足中原一步,到今天,長城基本上巳失去防衛的意義,只剩下供人遊覽的作用,對著坦克、飛彈只可徒然興嘆。若果沒有它的存在,試問一聲,中華民族能夠如今日一樣嗎? 也許中國早巳給強悍的遊牧民族所入侵,將之分割若干份,匈奴佔這方、突厥佔那方、蒙古的又佔那一方……像歐洲一般四分五裂,若非有它,中國再非是一個大一統的中國了﹗

萬里長城的簡介

中國的萬里長城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工程,好多年前,中國的長城便已被稱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蹟之一。它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秦朝統一中國之後建成萬里長城。後經歷代王朝陸續修築,漢、明兩代修築的規模更大得驚人,現存的長城為明朝所修築由渤海之山海關伸展到甘肅省之嘉峪關,長城平均高度為7.8米,平均底部闊6.5米,而頂部為5.8米。它每隔100米便設一座長方形石台作為瞭望之用。

萬里長城的起源

長城的修築可上溯到公元前七世紀。當時割据一方的諸侯國為了互相防禦敵國的入侵,便在自己的領土上築起城牆,長度多為數十里至百里不等,因國而定,亦因城牆呈長形,故人稱長城。而最早築起城牆的諸侯國為楚國,而後來各諸侯國都相繼效法,築起長城,而秦、燕、趙等與北方匈奴等遊牧民族相鄰的諸侯國,常受其侵擾,財物人命都慘受災害,故他們都築起了規模很大的城嬙,而這些恰好就成了秦始皇起長城的基礎。

萬里長城的作用

由於北方遊牧民族擅長於騎射,於馬上作戰能收於自如,在開闊的地方上縱橫馳騁,勢不可擋,但攻堅步兵非其所長,故以堅固高聳城牆阻擋,能迫之捨長就短。當我國受外敵入侵,兵士便燃狼煙報警,數小時內便可將朋襲消息傳到千里之外,使防區和中央朝廷能掌握軍情,進行進一步行動。

萬里長城的材質

建造長城的材質主要為土、木、石、瓦件等,而歷代皇帝都以”因地形,用險制塞”作築城原則,利用地勢,如在兩山之間的狹口、河谷會合轉折處、平川往來必經之處等,這麼一來就能控制險要,又能節省人力材料。

第二篇
萬里長城
八達嶺是萬里長城的一個重要關口、居庸關的重要屏障。「八達嶺」指四通八達,另外一說為「把韃嶺」,即防禦韃靼之意。
這是「自月球上唯一可望見的地球建築物」,是地球上最大的建築物,東起渤海灣的山海關,經過北京、黃河、沿著絲路的北邊而行至甘肅省的嘉峪關,全長六千公里。最早是在2500年前周朝末年為防止匈奴入侵而建,後來秦始皇動員30餘萬軍隊和數百萬農民,耗費無數的磚塊完成目前長城的雛形。後經歷王朝加以增強、補建至今。

這一帶在歷史上都成為軍事重地,早在戰國時期,這裡便構築了長城防禦工事,至今仍有牆垣、墩台等殘蹟。漢代時,這裡設置軍都和居庸兩座關城。居庸關為路級防區,扼守京北咽喉要道,八達嶺則地處要道北口,與南口相對。南北口之間有一處峽谷關溝,長廿公里,居庸關居於其中,而八達嶺則雄踞北端最高點,形勢十分險要。

有謂「不到長城非好漢」。到了長城而不登的人可說是絕無僅有,但登上長城而不到盡頭的郤也大有人在!我,當然不是其中的一份子。萬里長城素有「地扼襟喉趨溯漠,天留鎖鑰枕雄關」之譽,她始建於戰國時期,之後經過秦、漢、明等朝代不斷大力擴建,形成現存的規模。長城東起河北山海關,西至甘肅嘉峪關,全長六千多公里,是太空上能用肉眼看到的兩個人類工程之一。

中國萬里長城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戰爭時代的國家軍事性防御工程,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和驕傲。

第一篇
C:\Documents and Settings\xxx\My Documents\陳冠軒的網頁\萬里長城1\萬里長城1.htm

第二篇
C:\Documents and Settings\xxx\My Documents\陳冠軒的網頁\萬里長城2\萬里長城2.htm
參考: (我)陳冠軒的網頁
2008-01-20 4:41 pm
長城一般指現存中國的明長城,東起鴨綠江邊的虎山長城,西至嘉峪關,全長7,300多公里(另據報導,1990年一個徒步走完長城的中國人的計步器顯示為6,700公里),合14,600華里,所以被稱為萬里長城,在西方也常被稱為中國長城。長城平均高6-7米、寬4-5米,是建於中國古代的浩大的軍事防禦工程。也是世界上僅有的幾個巨型結構[1][2]

以長城為分界,長城以北常被稱為塞外(北部和西北部)或關外(東北部),而長城以南稱為關內。

長城同時也是世界上人造建築的幾個記錄保持者,其長度,占地面積,重量等。
2008-01-11 3:32 am
萬里長城是在太空中唯一可見到的人工建築物。它自從春秋期的楚方城開始修築,一直延續到明代長城,在中國歷史上先後經歷了二十多個朝代。"上下三千年,縱橫十萬里"就是對萬里長城歷史的高度概括。

長城的建造可追溯於公元前七世紀。割据一方的諸侯國為了互相防禦入侵,在領土上築起城牆,長度由數十里至百里不等,因城牆呈長形,故人稱長城。而楚國是最早築起城牆的一方,其後各諸侯國相繼效法。而秦、燕、趙亦因與北方匈奴為鄰,備受侵擾,故築起規模龐大的城牆,而各國的城牆亦成為秦始皇築起長城的基礎。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統一天下,為了防禦北方匈奴、東胡奴隸主貴族騷擾,並發展北方農牧業經濟,便派蒙恬領軍修建長城工程,據司馬遷《史記‧蒙恬傳》上記載:"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除制塞,起臨濼,至遼東,延袤萬餘里"。
萬里長城之名,亦自秦始皇開始。

漢武帝因應匈奴的強盛,故對黃河流域的秦長城加以修葺。更另築河西走廊的長城,史記‧大宛列傳》:"漢始築,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國"。長度達至兩萬里,是歷史上修築長城最長的一個朝代。

漢修築長城除了軍事上的防禦之外,漢長城的西部還起著開發西域屯田、保護通往中亞的交通大道"絲綢之路"的作用。


城牆內外簷牆多用巨磚、條石等包砌,內填黃土、碎石,平均高度為七點八米,有些地段高達十四米。城牆頂上一般都有兩輛輜重馬車並行的寬度。城牆的外簷上築有提供瞭望和射擊的垛口,在內簷牆上築有女牆(宇牆),起保護人馬不至於從牆頂跌落下來的作用。

關城:與長城城牆相連的封閉式城堡,為關隘的心臟地帶,居於關隘正中,一般設有軍政指揮機關,另有夷廠、倉庫等建築,存放軍火武器、糧草。

羅城 :城牆外側加建的城圈,以加強城牆的防守;有時也指建於城牆外的大城,故亦稱外城。這一道城牆比較長,不僅作掩護甕城,同時也能掩護內城城牆較長的地段。是迎戰敵人最前的防線。

甕城是在的城牆外再構築一個小城圈,形成二道城牆,故叫"甕城",亦因它的外形或圓或方或依山而建,故也稱月城。其作用是增大防禦,加強城門的防禦能力。

城樓是觀察城外敵情,指揮作戰的重要地方。採用多的大屋頂建築;屋頂有廡殿式、歇山式、懸山式等,均是雕樑畫棟,結構精巧。在城樓周圍的城牆上,均築有磚砌垛口,以備戰時使用。

敵台:分為空心和實心。空心敵台:根據明朝戚繼光的《練兵實紀》記載:"今建空心敵台,盡將通人馬沖處堵塞,其制高三、四丈不等,周圍闊十二丈,有十七、八丈不等者,凡沖處數十步或一百步一台,緩處或百四、五十步或二百余步不等者為一台,兩台相應,左右相救,騎牆而立。造台法:下築基與邊牆平,外出一丈四五尺有餘,內出五尺有餘。中層空豁,四面箭窗,上層建樓櫓,環以垛口,內衛戰卒,下發火炮,外擊敵人,敵矢不能及,敵騎不能近"。而實心敵臺為圓形,為實心土築,周圍包砌條石和青磚。

角台:是守城士兵放硝的地方,台上建有戍樓,多是磚砌兩層單間式,樓頂無脊,建有平台,平台四周設垛,形如碉堡。

墩台:漢代稱亭、燧,唐宋稱烽台,明稱煙墩、墩台。是長城防御工程體系的重要部份。通常建於容易相互瞭望的高崗、山丘之上,便於軍事聯絡,傳遞軍情。白天燃煙,夜間放火。

垛口:城牆頂端外側的迎敵方向,用磚修築約兩米高的齒口,稱為垛口,垛口的中間設有有正方形瞭望孔,還設有燈槽,燈槽下有一個斜坡式的射擊孔。目的是在戰鬥時瞭望敵情、射擊敵人時掩護之用。
2008-01-11 3:10 am
除了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統一措施外,秦始皇也注重對外開拓,北伐匈奴,南平百越,使中國版圖大定。當時秦朝疆域西自隴蜀,東至遼東,北起大漠,南抵南海,形成後來中國領土之基礎。而秦代彪炳武功之最好見證,莫過於萬里長城之修築了。

長城,原是戰國時期燕、趙、秦諸國加強邊防的產物。當時,居於中國北部大沙漠的匈奴時時南侵,為了對付這種擾攘,北方各國便各自築城防禦。秦朝後,派大將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伐匈奴,又將原來燕、趙、秦三國所建的城牆連接起來,加以補築和修整。補築的部分超過原來三國長城的總和,成為西起甘肅臨洮、東至遼寧東部的「萬里長城」(今長城為明代重修,西起嘉峪關,東迄山海關,全長六千多公里)。長城是古代世界最著名的建築工程之一。在當時戰爭手段比較落後的條件下,它不失為一條堅固的軍事防線,而其工程之浩大與艱鉅,的確世所罕比。據統計,如將長城的磚石用來修築成高二公尺半、寬一公尺的城牆,可繞地球一週有餘;如改鋪成寬一丈五尺、厚一尺的公路,則可繞地球三、四週。
2008-01-11 3:04 am
參考: my


收錄日期: 2021-04-13 14:56:1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110000051KK0309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