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觀訓練 / 莫因西亞多 著
願一切眾生順利成功
下面的說明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教的是阿毗達磨對宇宙的基本觀點,第二部分
是基於這些基本觀點的內觀禪修的說明,這種練習特別注重對身體姿勢移動與變化的
檢查的內觀上,它可導引更深層的內觀與智慧,這智慧同時是這種練習的主題與結果
。
行者必須瞭解的基本觀念與問題
問︰請解釋物理與心理現象的真實面貌。
答︰所有的物理現象都是會敗壞的、無我的與無實體的,所有的心理現象是無我
的與無實體的。
更精確說,所有眾生的身體內都有二十八種物理現象,也有心理現象,包括意識 、心理要素及涅槃。很重要的是,我們的內觀練習,必須注意而且看到所有物理現象 的物質特性,這點可由將所有物體分解成八種成分而做到(註︰我們不透過名稱與觀 念,而直接體驗所有色法的特性,例如,「地板」是透過眼睛看到一塊塊的顏色,或 是透過觸摸到冷、硬、靜止等而認識,我們所有的認知都是由這些元素而來,並由他 們建立觀念與名稱),它們是︰
四種基本元素︰ 堅固或堅硬元素(地大) 凝聚性或流動元素(水大) 動能或冷熱元素(火大) 動的元素(風大) 加上︰ 色 香 味 食物 問︰這是行者追求終極真理所必須研修的嗎? 答︰萬物都有終極真理的特性,因此終極真理存在於任何物理與心理現象,而且 我們可以在檢查他們的功能與性質時看到。這些真理不容易被看到,是由於我們的觀 念,由於我們的錯覺,我們以為物理與心理世界是實體性或恆久性的。
問︰我們要如何才能破除事物具有實體與凝聚性的觀念? 答︰方法之一是檢查一般的物件,以找出它們是由零件(parts)組合而成的真 實特性,例如,當水倒入牛奶時,牛奶這個組合便與水這個組合交錯混合,其他的非 生命物件也是如此,它們會令人有凝聚與實體的錯覺,但它們終究是由元素或群組構 成,這些元素或群組以各種組合形成整個宇宙,當行者透過禪修直接體認而理解這點 ,純淨的知識就產生了。
問︰終極真理如何運用在生命體呢? 答︰禪修者對待生物應與無生物一樣,才能發現他們的根本特性。所有生物,無 論他們是何種形態,都會展現出實體與凝聚的樣子,為了拋棄這種錯覺及自我的錯覺 ,行者應該把動物視為是由心理與物理的群組、零件與元素構成,沒有任何「我」或 生命在後面操控,依循這個原則,應該視所有碰到的事物為元素而已。我們對這些貼 上名字的概念,稱他們是男人、女人、動物等等,其區別祇存在於世俗的層次,而不 在終極的實相,因此,以毗婆舍那發展出的分析知識所看到的萬物,不是恆久的靈魂 或個體。
超越這種觀念或概念,行者將看到所有的生物祇是一堆有形的群組或元素(註︰ 肉體的群組是所有似乎是固體物所組成的最小粒子,這些粒子不斷地改變),這種知 識將導致對色法與心法的真相與關係有清楚的內觀,最後能以寧靜的心看到所有事物 的來與去,達到深層的內在和平,行者甚至將看到慈善、道德、慈悲等的修行也是相 對的,並非如表面看到的那麼好,因而不會黏著這些。
問︰佛教對元素的觀念如何與現代物理學調和? 答︰藉著揚棄實體的觀念,科學家已經將所有物質分析出超過一百種元素,這些 元素或電子經過檢查以後,甚至已成為祇是在廣大空間內的能量波,這種粒子或波永 遠都是動態的,因此現代物理學已指出,萬物最基本的無常與沒有靈魂的特性。 問︰根據佛教心理學,什麼是終極實體? 答︰禪修者應瞭解有四種終極實體(註︰這些佛教心理學所建立的終極實體也與 五蘊有關,意識是識蘊,心理要素還包括行蘊、受蘊與想蘊,而物質構成色蘊,祇有 涅槃是在這五蘊的無常流動之外)。
一、物質。 二、心理要素。 三、識覺。 四、涅槃。 這些是超乎任何想法與觀念,而且行者是可以直接體驗與檢查的,行者也可看到 前三者都有無常的特性。 問︰我們如何瞭解識覺? 答︰有六種識覺︰ 一、眼識。 二、耳識。 三、鼻識。 四、舌識。 五、身識。 六、意識。
這些意識具有「趣向」或「知道」識覺對象的特性,現在我們可以延伸我們的認 識到「整個世界」,正如佛陀所教的,包括︰ 識覺 感覺器官 對象 眼識 眼 可見物 耳識 耳 聲音 鼻識 鼻 香 舌識 舌 味 身識 身體 可觸、有形物 意識 意根 心的對象
這十八種境界構成我們的世界,行者可以看到眼識與眼和可見物同時產生,而且 是依賴它們才能產生;耳識與耳和聲音同時產生,而且依賴它們才能產生;餘依此類 推。每一刻都有六識之一及相隨的感覺器官與對象的生起與消逝,藉著發展具穿透的 察覺能力,行者將瞭解到,沒有任何永恆的「我」或「自我」,祇有一連串這十八種 對象、感覺器官與識覺的生起與止息,行者應仔細思考,直到他從深信靈魂或恆久個 體的迷障中解脫為止,他應檢查心理與身體的真實本性,直到瞭解兩者的關係為止。
問︰我們要如何破除有關色法及物體產生,以及心理現象產生的疑惑呢? 答︰想破除有關色法及心法之起源的疑惑,必須要有正思惟。身口意三行、識覺 、溫度與食物是所有生物的製造者(註︰這些是傳統上所知道的生命食物,也是所有 生物生起的因緣),同樣地,六種感覺器官與感覺對象是心理現象的製造者,
所有的 行(karmic action)都有果報,果報來自善行或惡行的個別行動,這個行與果報的 過程是世界輪迴不止的核心,想要瞭解這點,行者必須徹底地檢查自己的心理與物理 現象,直到看清這個過程如何在他自己的內心運作為止,然後,他將不再對法、佛陀 及佛陀的教導存有懷疑,他將會看到輪迴的開始與結束,或是死亡與再生的輪迴,並 瞭解所有心法與色法的緣起。
更進一步解釋,緣起是所有物理與心理現象有條件存在的輪迴特性,若瞭解這點 ,再加上無我,形成了實現佛陀教誨的基礎,它指出,世俗所謂的自我、身見、男人 、女人、動物等存在的各種物理及心理現象,並不是一個盲目的巧合,而是因與緣的 結果,這說明了輪迴與苦是依賴條件的,也說明何以透過消除這些條件,所有苦必將 消失,緣起的十二個鏈結關係是︰
一、無明,欠缺智慧是所有罪惡的根本,這是產生行的條件。 二、行依賴無明而生。 三、識覺依賴行而生。 四、名(心理)與色(物理)依賴識覺而生。 五、六種感覺器官依賴名與色而生。 六、接觸依賴六種感覺器官而生。 七、感受依賴接觸而生。 八、渴愛依感受而生。 九、黏著依渴愛而生。 十、存在因黏著而生。 十一、再生因存在而生。 十二、老與死依賴再生。
鏈結一、二、八、九與十是再生的五個行因,而鏈結三、四、五、六與七是輪迴 的五個業報。 這是物理與心理現象一個簡單而完整的因果序列,輪迴乃是基於這個關係而轉, 如果行者用功思考,最後瞭解心法與色法的這些因緣,他將自疑惑中得到澄清。
樓下的人,我問的問題是探討,佛教區的所有人都明白佛教原理,如果我再去問他就不是問題,只是提供多點資料,就沒了問題的本意。人就是有一種習氣認為自己是極對,不能接受和理解中性原理,"迷信""妄想""執著"平常心去看,了解多點身邊東西不是好嗎? 為什麼有些人會那麼執著一個妄想? 拜神為了什麼?就是為了一個" 我 "
QQ 解釋得很好,其實所謂宗教都是向著同一道路,就是心回歸平靜,冷靜,可以觀察到自己慾念升起,其實世上沒有任何東西值得追求或存有,財富,地位,名聲,我們的心念若是貪求、黏著的話,就會很在意得失,我們就會為外物所控制,寶貴生命就會消耗在追求與害怕失去地位、名譽、財產及任何東西上,成為真正的僕人、奴隸。主人、奴隸之別祇是一念之差,我們應該小心。總之,我們面對外境時,最好確認自己保持獨立、清楚,不被外境牽著鼻子走,否則,我們就會處於不利的位置上,當我們執著的東西消失時,我們就會痛苦,而萬物必然會消失。
要從自己的慾念解放出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用"戒",所以不論佛教徒OR基督教是人都要" 守戒 " 就是人的慾望太多連人自己本身都不察覺 希望可能做"心無掛礙" 引用一句名帥的話: 有智慧的人沒有過去或未來,他瞭解自由其實就是知道沒有獲得或失去任何東西,不必追求或存有任何東西。
一﹑戒的意義,從消極上來說是防止作惡,積極方面是作善,止持並行,“惡”要停止,“善”要奉持。戒的最高含義,應該行善而不行,亦是犯戒。這就是戒的精神──應當要做的善行,你不做就是犯戒。 二﹑戒對治一切煩惱。不作煩惱因,便斷煩惱果。“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三﹑戒要重視出發點。如見到別人美好的東西,心想據為己有,雖然未有偷盜的行為,但已生起盜念,雖未有犯戒之行為,而已有犯念。反之,為救三位善人而殺一惡人,破戒之情尚可原諒。
佛教的戒很嚴格,普通在家佛教徒要5戒 不殺生戒:佛教以慈悲為主,慈悲就是有惻隱之心,不忍殺害眾生,佛陀的慈悲是位無微不致的。我們學佛應該與佛陀一樣有同等的慈悲心。佛教中有六道輪迴之說,今生為人,來生可能為畜;前生的父母親朋,也許今生淪落在畜生道中為為羊......。如果我們殺生,可能所殺的都是我們前生中的父母﹑師長﹑親朋,那豈不是一件殘酷的事嗎?所以佛教中的不殺戒,目的就是為了擁護﹑提倡我們的愛心,長養我們的慈念,因此我們對於一切眾生,都應以柔和愛心來愛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