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泳棚,就是用竹搭成的一所棚屋而已。從山腰落去海邊之一段斜坡斜路,也是用竹搭建而成的竹棚路。泳棚內並沒有更衣室,沖涼室,儲物室和租賃室。所謂租賃室,指的是專責租賃泳衣泳褲或膠泡水圈之類櫃檯。
泳棚生意的黃金時段,是夏季及每日下午黃昏至晚上八九點。泳客可謂絡繹不斷。尤其是放暑假之個多月。當年的各種交通不太方便。來游泳者多是草根市民和學生。
設備簡陋之泳棚之得以經營生存且受到市民青睞,尤其是甚受勞工階層草根市民和學生哥的幫襯歡迎,著實與當年的整個社會環境分不開。除了上文所說社區設施奇缺之外,家庭經濟環境和消費能力也有所限。一家數口共住一間數十的板間房,風扇唔多一把,面對三十度以上翳悶氣溫,確實好難頂好難捱也。惟有用「出外發展」的方式來避暑。
泳棚在香港歷史悠久,早在一九一零年已開始在各區設立,方便市民游泳,以前很受歡迎,但六十年代開始衰落:「主要泳棚的衰落,都是由於政府填海,亦由於交通日漸方便,很多人都改為到較舒適的泳灘,例如淺水灣和清水灣,所以不太多人喜歡到泳棚。」
時至今日,泳棚越來越少,但仍然吸引一班當年經常到泳棚游泳市民繼續來游水。
泳棚是一個叫海帆, 用竹搭建, 係泳會人士而設的。
另一個就係向公眾開放o既, 用木搭建, 想游就畀錢先。
兩個泳棚相距不遠.
圖片:
http://www.takungpao.com.hk/news/07/09/27/GW-801209.htm
泳棚是本港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產物,港島沿岸和九龍美孚新邨海邊,便有大量的泳棚。主要由大公司或體育團體承辦。港島泳場主要遍布在北角英皇道,規模以華人會、南華會及中華會為最大,在西營盤有鐘聲游泳會。九龍方面的東方游泳會在荔枝角,即現時美孚新邨海邊及青山道汀九一帶。泳棚是有蓋遮蔭的設施,離海面較遠處,需搭竹橋伸展到海面,方便泳客落海,較大型的設有浮台和跳板。
泳棚海面經常水流急湍,不時翻起白頭浪,海浪拍打岩石時更濺起3、4米高的浪花。「阿姐,我好驚呀﹗唔係好敢落水﹗」聽了老婆婆這番話,陸女士立即挺身「陪泳」,讓婆婆在「高手」看管下安心暢泳,如是者,這位阿姐每日下水陪泳四、五轉,深受長者歡迎。
泳棚搭建的平台上,早上總見到有婆婆擺手踏腳舒展筋骨,另一邊則有伯伯在扭動呼拉圈熱身,為下水做足準備。
現時泳棚雖不時有新渡輪的船隻或是大型躉船經過,但一眾愛衝浪的泳友仍不怯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