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可參考「HEQ投資心理學」初階「必勝法門」No.1
1. 致勝之道在乎無爭之心:
人只要是針對某項事物有所求,有所欲,便會在潛意識上,種下了欲求機制;
此項機制可能是短暫,具有時間性,而人在滿足了相關欲求後,機制便會在潛意識上消失;
但亦可能是永久的,沒有時間限制,即使欲求針對的事物,不斷為人獲取,機制亦會隨時間遞增,欲求亦不斷上升,週而複始,生生不息,獲取越多,欲求亦越大;
此等心理狀態,無論是短暫或是永久,都驅動了對標的事物之追求,諸如感情、事業、玩物、資產……包羅萬有,因人而異;
同時,亦引伸出基於欲求而追逐的行為,正如大自然中其他動物的維生欲求;
誠然,HEQ研究小組認為,人是世界上最熱愛追逐維生條件以外的元素之動物;
亦因如此,人亦是大自然中,唯一會付出維生條件以外元素作為代價,交換維生條件以外的元素之動物;
而在交換流程中,人會因應對標的事物欲求之程度,承擔或付出其認為等值的代價,甚至乎超出他人眼中相關事物的等值代價;
故此,衍生了現今商業社會的運作模式,發展出一套在覓食本能以外的權術;
在追逐事物的流程中,欲求是為驅動力,「心理價值觀念」則量化為流程中應付的代價;
當然,相關代價是會隨着欲求程度按比例增或減,此亦是人對每項事物,各有不同評價的原因之一,且為投資領域中,投放法度的一個考慮因素;
HEQ研究小組亦認為,人是大自然中唯一有「以放棄為目的」之欲求的動物,且會因應要達成「以放棄為目的」之欲求而付出代價,此亦為人性獨特之處;
由欲求擁有而付出代價,以致由欲求放棄亦付出代價,箇中種種,無不是建立在心理價值觀念的反射條件上;
故此,無論是由「欲求獲利」而願意付出溢價,或是由「欲求減低損失」而願意承擔折損,都是本課題上,需要深思的地方;
相對而言,源出自「欲求獲利」而願意付出的溢價,他朝可能變成為源出自「欲求減低損失」而願意承擔的折損,甚至乎,不惜承擔額外更大的「折損」;
此亦都呼應了前文所述的「交換流程上,估值偏差」的原則;
因此,欲求的收放之道,就是本條法門首要關注之處;
簡而言之,越是熱切追逐欲求,便會願意付出越高的代價,亦都會承擔越大的風險;
故「不爭是爭」的道理,確實有其獨到之處;
所以,在顧及到須平衡投資唯一之目的,即獲利背後欲求的熱切,可能衍生出來的盲點,所引致的不合理溢價及風險,故投資者須謹慎「投資領域中,無非買不可的項目」;
相對亦然,投資領域中,亦無非賣不可的項目;
因此,致勝之道的首要法門,須包含有「不爭是爭」的「無爭之心」;
p.s 3993 14.1買,o.k
8/1/2008 9 RSI 29.07
3993 不是非賣不可的項目
不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