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可參考「HEQ投資心理學」的戒條NO.5:
5. 不做最後的一隻羊 :
據調查數據顯示,大部份被客觀標準評訂歸入「謹慎」及「理智」類別的投資者,在任何資產項目升浪初展時都會按兵不動,須等待再有更明顯的證據支持後,才會採取行動;
因此,其中部份會錯過升浪初段及中段的入市時機,損失了獲利的機會;
與此同時,入市行動通常會在升浪末期,故此,有關的投資獲利空間及比率便會有限;
甚至乎在此等被動的情況下,以較高溢價換回證據上的支持,反而成為了高位被鎖的一群;
相對亦然,在手上資產項目跌浪初展時,謹慎及理智的投資者亦會按兵不動,須待有更明確的證據顯示轉勢後,才會採取行動;
故此,跌勢轉急之時,亦通常會吞噬了相關資產早前累積的利潤,甚至錄得帳面上的虧損;
所以,投資界常言「理智常為投資界痛苦的一群」;
先知先覺與後知後覺的分界線,總是混淆著進取和謹慎,尤其是在市況波動時,無論是作出行動最早的一群還是最後的一群,或多或少離不開後悔的感覺;
心理學上有部份聲音指出,人是大自然中唯一有後悔的心理表現之動物;
此論據的基礎雖然未必穩當,但不失有可圈可點之處;
若退一步來說,人可能是耗用最多時間於後悔中的動物,反而更具有深思的價值;
如前文所述,「悔咎感」是「HEQ投資心理學」上的大忌,而初階戒條的精要,亦是儘量避免有「悔咎感」的產生;
縱觀其產生的負面因素,除了影響判斷力之餘,並會將人的鬥心不適當地放大或縮小,此或多或少與行動的過早與太後有循環不息的關繫;
HEQ研究小組是不反對「順大勢而行」不失為另一妥當的投放法度,亦認同此為市場上的主流教條,但亦因其為主流,故「羊群效應」隨勢頭而遞增,造成了被宰割的危機;
因此,奉行相關教條的一群,幾乎必然有置身於被宰割的羊群之經驗;
故矛盾之處就阻礙了投放法度的發揮,並解釋了部份具謹慎及理智本質的投資者,往往在察覺到勢頭方向,但按兵不動的原因;
所以,顧及到要彌補此種投放法度上可能產生的負面因素,本戒條的癥結,便放眼在「羊群中最後的一隻羊」的處境;
顧名思義,隨波逐浪,置身在羊群中覓食,總是會被「羊群心理」此名詞弄得混身不自在;
但若是忠於「順大勢而行」的教條,似乎又是無可選擇;
因此,即使是別無他法,必須成為羊群的一份子,則切忌「不做最後的一隻羊」,此亦為本戒條用以制衡「羊群心理」的精神。
p.s 現止蝕=最後的一隻羊?
2600按兵不動
2866按兵不動
4444斬
1638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