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安史之亂及唐代之中衰
安史之亂是唐玄宗、肅宗(756年-762年)時邊鎮守將安祿山(?-757年)、史思明(?-761年)掀起的反唐叛亂,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開元後期,由於安定繁榮的日子已久,唐玄宗逐漸喪失了以前那種勵精圖治的精神。改元天寶後,他縱情享樂,寵愛楊貴妃,信任宦官高力士,把朝政全交給宰相李林甫處理。李林甫對玄宗事事逢迎,私下卻利用職權,專橫獨斷。林甫死後,楊貴妃的堂兄楊國忠繼任宰相,更是排斥異己,貪污受賄,使政治日益敗壞。加上當時土地兼併劇烈,貧富懸殊嚴重,政治、經濟、社會漸呈衰敗之象。
原來玄宗因對外開拓,在邊境駐以重兵,設立十大兵鎮,以節度使為最高軍事長官。節度使領若干州,權力很大,初時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後往往入朝拜相。天寶以後,李林甫為了鞏固本身權位、堵塞邊帥入相的路徑,藉口文官不懂軍事,多用胡人擔任節度使。結果給胡人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反唐的機會。
安祿山本是混血胡人,貌似忠誠,生性狡詐;由於得到玄宗和楊貴妃的歡心,身兼范陽、河東、平盧三鎮節使。安祿山見唐室政治腐敗,武備廢弛,便於公元755年,以討楊國忠為名,自范陽率兵南下,很快就攻佔了洛陽,自稱大燕皇帝。第二年,唐軍在潼關潰敗,安祿山便長驅直入長安。唐玄宗匆忙南逃,走到馬嵬驛(今陝西興平),隨行的將士在憤怒中殺死了楊國忠,又逼使玄宗絞殺楊貴妃,才肯繼續起行,南下至四川。同時,太子李亨逃往靈武(在今寧夏境內),在郭子儀、李光弼等一班西北將領的支持下,即皇帝位,是為唐肅宗。
後來叛軍內部發生分裂,安祿山為兒子慶緒所殺。唐軍聯同回紇援兵乘機反攻,收復了長安和洛陽。不久安祿山部將史思明殺安慶緒,重新攻陷洛陽,也稱大燕皇帝,後又被兒子朝義殺害。於是唐朝再借回紇兵,收復洛陽,史朝義自殺,這場持續了八年的「安史之亂」才告結束。
安史之亂使國家殘破,百姓受盡痛苦,唐朝亦一蹶不振。據說亂事的發起人安祿山是一個體形龐大的胖子,後人甚至用「祿山之爪」來形容手掌大的人。就是這隻大手,將盛唐拉到中衰的道路。玄宗在開元年間比較注意政治,曾使唐朝之國勢臻於鼎盛。在他統治的後期,即天寶年間,表面上看起來仍是海內晏然、天下太平的景況,實際上卻已危機四伏,終於釀成安史之亂,而使盛唐走入衰微階段。由此可見,「居安思危」四個字是時刻需要牢記的。
2008-01-08 19:12:27 補充:
宦官之禍君主 掌權宦官 玄宗 高力士 肅宗 李輔國 代宗 魚朝恩 德宗 竇文場、霍仙鳴 文宗 仇士良 牛李黨爭唐末大臣分黨立派,其中規模最大的是牛黨和李黨。牛黨的首領是牛僧孺和李宗閔,代表平民出身的進士;李黨的首領是李德裕,代表世族出身的官僚。兩黨人為了意氣,不惜勺結宦官,以攻擊對方,朝政日益敗壞,直到牛僧孺和李德裕相死去,才告平息。
2008-01-08 19:16:20 補充:
藩鎮之禍安史之亂雖然平息,但安史的殘餘勢力未除,為了削弱安史力量,大封安史降將為河北地區節度史,加以籠絡。其中以田承嗣、李寶臣、李懷仙三人勢力最大,稱為河北三鎮。德宗力謀對付藩鎮,結果發生涇原兵變。直至憲宗即位,大力平定藩鎮,河北三鎮鑒於形勢,唯有歸順,藩鎮之禍總算平息。
2008-01-08 19:18:09 補充:
唐末民變人物 情況 裘甫 懿宗時在浙江起事,控制浙東,但只維持了七個月。 龐勛 懿宗時在桂林起事,自廣西攻徐州,後為唐軍及沙陀軍合力平定。 王仙芝 僖宗時橫行山東,後為唐軍大敗戰死。 黃巢 勢力最大,本與王仙芝合作,王仙芝死,盡收其餘部,雄霸江南。其後進佔洛陽、長安,僖宗出走,黃巢稱帝。其後僖宗與沙陀人李克用合作戶反攻,加上部下溫反叛降唐,結困在山東兵敗自殺。 希望你會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