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唐 [急]

2008-01-08 2:56 am
請問咁都位...
唐既 安史之亂 至完結..發生過d咩事??

回答 (6)

2008-01-08 3:01 am
✔ 最佳答案
安史之亂及唐代之中衰


安史之亂是唐玄宗、肅宗(756年-762年)時邊鎮守將安祿山(?-757年)、史思明(?-761年)掀起的反唐叛亂,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開元後期,由於安定繁榮的日子已久,唐玄宗逐漸喪失了以前那種勵精圖治的精神。改元天寶後,他縱情享樂,寵愛楊貴妃,信任宦官高力士,把朝政全交給宰相李林甫處理。李林甫對玄宗事事逢迎,私下卻利用職權,專橫獨斷。林甫死後,楊貴妃的堂兄楊國忠繼任宰相,更是排斥異己,貪污受賄,使政治日益敗壞。加上當時土地兼併劇烈,貧富懸殊嚴重,政治、經濟、社會漸呈衰敗之象。

原來玄宗因對外開拓,在邊境駐以重兵,設立十大兵鎮,以節度使為最高軍事長官。節度使領若干州,權力很大,初時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後往往入朝拜相。天寶以後,李林甫為了鞏固本身權位、堵塞邊帥入相的路徑,藉口文官不懂軍事,多用胡人擔任節度使。結果給胡人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反唐的機會。

安祿山本是混血胡人,貌似忠誠,生性狡詐;由於得到玄宗和楊貴妃的歡心,身兼范陽、河東、平盧三鎮節使。安祿山見唐室政治腐敗,武備廢弛,便於公元755年,以討楊國忠為名,自范陽率兵南下,很快就攻佔了洛陽,自稱大燕皇帝。第二年,唐軍在潼關潰敗,安祿山便長驅直入長安。唐玄宗匆忙南逃,走到馬嵬驛(今陝西興平),隨行的將士在憤怒中殺死了楊國忠,又逼使玄宗絞殺楊貴妃,才肯繼續起行,南下至四川。同時,太子李亨逃往靈武(在今寧夏境內),在郭子儀、李光弼等一班西北將領的支持下,即皇帝位,是為唐肅宗。

後來叛軍內部發生分裂,安祿山為兒子慶緒所殺。唐軍聯同回紇援兵乘機反攻,收復了長安和洛陽。不久安祿山部將史思明殺安慶緒,重新攻陷洛陽,也稱大燕皇帝,後又被兒子朝義殺害。於是唐朝再借回紇兵,收復洛陽,史朝義自殺,這場持續了八年的「安史之亂」才告結束。

安史之亂使國家殘破,百姓受盡痛苦,唐朝亦一蹶不振。據說亂事的發起人安祿山是一個體形龐大的胖子,後人甚至用「祿山之爪」來形容手掌大的人。就是這隻大手,將盛唐拉到中衰的道路。玄宗在開元年間比較注意政治,曾使唐朝之國勢臻於鼎盛。在他統治的後期,即天寶年間,表面上看起來仍是海內晏然、天下太平的景況,實際上卻已危機四伏,終於釀成安史之亂,而使盛唐走入衰微階段。由此可見,「居安思危」四個字是時刻需要牢記的。

2008-01-08 19:12:27 補充:
宦官之禍君主 掌權宦官 玄宗 高力士 肅宗 李輔國 代宗 魚朝恩 德宗 竇文場、霍仙鳴 文宗 仇士良 牛李黨爭唐末大臣分黨立派,其中規模最大的是牛黨和李黨。牛黨的首領是牛僧孺和李宗閔,代表平民出身的進士;李黨的首領是李德裕,代表世族出身的官僚。兩黨人為了意氣,不惜勺結宦官,以攻擊對方,朝政日益敗壞,直到牛僧孺和李德裕相死去,才告平息。

2008-01-08 19:16:20 補充:
藩鎮之禍安史之亂雖然平息,但安史的殘餘勢力未除,為了削弱安史力量,大封安史降將為河北地區節度史,加以籠絡。其中以田承嗣、李寶臣、李懷仙三人勢力最大,稱為河北三鎮。德宗力謀對付藩鎮,結果發生涇原兵變。直至憲宗即位,大力平定藩鎮,河北三鎮鑒於形勢,唯有歸順,藩鎮之禍總算平息。

2008-01-08 19:18:09 補充:
唐末民變人物 情況 裘甫 懿宗時在浙江起事,控制浙東,但只維持了七個月。 龐勛 懿宗時在桂林起事,自廣西攻徐州,後為唐軍及沙陀軍合力平定。 王仙芝 僖宗時橫行山東,後為唐軍大敗戰死。 黃巢 勢力最大,本與王仙芝合作,王仙芝死,盡收其餘部,雄霸江南。其後進佔洛陽、長安,僖宗出走,黃巢稱帝。其後僖宗與沙陀人李克用合作戶反攻,加上部下溫反叛降唐,結困在山東兵敗自殺。 希望你會用到
2008-01-09 1:32 am
唐國力在開元年間達到了極點,但這個外表繁盛富強的背後卻潛優了重重的危機,腐蝕著唐的國基。唐鑑卷九范袓禹評:「其(唐玄宗)終也,惑女寵,極奢侈,求長生,悅禨祥,以一人之身而前後相反如此,由有所陷溺其心故也。」唐玄宗在位四十年,初時尚知革弊圖治,但隨著經濟富裕和社會安定,唐玄宗驕侈日甚,疏於理政又追求聲色享樂,寵愛楊貴妃,信任楊國忠與李林甫等臣,以致朝政日非。再加上政治,經濟,軍事等制度之改變,率引起安史之亂的發生。尤其兵制改變,府兵已為了廣騎所代替,以往關中府兵兵力可統制四方的局勢不復存在,內地兵力空虛,國家的精兵猛將皆掌握在節度使手中,形成內輕外重之勢。助長安史之亂的產生。可知安史之亂與玄宗個人操守及國家制度之演變有著密切的關係,現論述如下:

關於玄宗個人的因素,主要有三種。即寵楊貴妃,生活窮奢極侈,好長生不老之法,導改政務廢弛,亂象漸生。玄宗晚年,厭於為治,遊宴後庭,初幸武惠妃,寵楊貴妃,於是禍胎宮掖,唐几因此而中絕。玄宗自寵楊貴妃後亦厭於政事,治績不大如前。楊妃姿質豐艷,智算過人,每倩昐承迎,動移上意。宮中呼為「娘子」,禮數實同皇后。有姊三人,俱封國夫人,叔伯昆仲,並得美官。玄宗既寵揚貴妃,奢糜日甚,宮中供貴妃院,總錦刺銹之工,八七百人。妃之姊妹昆仲,奢侈尤甚,私第立戰,甲弟洞開,每構一堂,費逾千萬,見制度宏壯於己者,即徹而復造,土木之工不舍晝夜。韓,孚虎,秦三夫人,歲給錢千貫,為脂粉之貨。四方胳遺,其門如市。安祿山亦嘗母事貴妃。河北亂起,玄宗以太子為天下兵馬元帥。監撫軍國事,諸楊聚哭,貴妃替其陳清帝遂不行內禪。遂使賊氣益熾,然楊氏姊妹昆仲之淫侈貪賄,弄權致亂,實玄宗之荒淫有以啟之焉。

唐玄宗即任既久,國內承平,天下晏安,玄宗表現便判若兩人,不但縱情色酒,寵倖楊貴妃,並且花費無度,奢侈成風,任意賞賜,對楊氏恩寵備致,對大臣亦過於豪綽。生活既如此奢侈豪華,漸漸造成入不敷支,於是冀望臣下進獻,一時有進獻者俱得高官,政治由此漸趨腐化。玄宗初政,「焚後庭珠翠之玩,戎其奢也;禁女樂而出宮嬪,明其教也。」故開元之治,几致太平。惜晚年讌私,禍胎官掖。自於寶四載,冊壽王妃楊氏為貴妃後,宮中服玩,斷傷奢麗,於是聚歛之臣如宇文融,王輩因緣以興,專事朘刻,州縣督送,歷年不止。凡非租庸政額者,皆積百寶,大盈庫以供天子燕私。玄宗生活既趨靡爛,於是政事外則委之李林甫,楊國忠,內則交付官高力士,自此唐政轉衰,大難將作,玄宗天寶以後厭於政事,漸事奢侈,恣意聚歛,務倖邊功,又崇信神仙,企求長生,政治遂由盛而衰,且寵信諂佞,政權先後委於李林甫,楊國忠,遂召安史之亂。

玄宗於心政理,妍佞如李林甫,楊國忠遂能蠹政。李林甫本唐宗室,開元二十二年始為相,然其「向無學術,僅能筆。」惟欲養君欲,導帝深居燕適,遂操權柄,公卿不由其門進,必被罪徙;趨附者,雖少人,且為重用。當時賢相如張九齡,李適之皆被排癠,其餘楊憤珍,張瑄等,緣坐數百人,並相誅除。以王羅希奭為爪牙,數興大獄,衣冠為累息李林甫在任其間排斥異已,用胡人為節度使。杜其入相之路。此實玄宗政治衰落之關鍵。林甫居相位十九年,固寵市權欺蔽天子耳目,綱紀遂亂。唐鑑崔群亦謂:「人皆以天寶十四年安襐山反為亂始,臣獨以為開元二十四年罷張九齡相,專任李林甫,此理亂之所分也。」繼林甫者有楊國忠,國忠乃楊妃之族兄也。皆「責成胥吏,賄賂公行」。選官時則「私第暗定」。又專帝嗜欲,不顧天不成敗,又寡謀矜躁,見安祿山方有寵,知終不出已下,乃暴發其反狀,屢激怒之,使之必反。後祿山終叛,一舉滔天,國忠實不得不任其責也。綜上所言,玄宗任用奸回,實致亂之由,至於安史之炬,亦由林甫燃之,國忠煽之,斷送唐室。

唐初行府兵制,但玄宗時代,缺乏遠見,變更軍事體制,又聽信李林甫之言,大量起用藩將為節度使,造成外重內輕的現象。唐行府兵之制,本上承周隋以來的一種地方性的軍事組織,其優點是國家不需花費巨量錢養質素優良,數目很大的兵額。時天下置府六百三十四,故中央兵力几佔全國半數,內重外輕,地方欲為變亂,殆無可能。及武後以還,府兵漸壞,至玄宗天寶八載,諸府無兵可交。而且府兵質數日差。另外,玄宗勒遠略,變軍制,重兵猛將,皆置塞上,弄致中央軍少而弱,邊兵多而強之現象,邊鎮之兵,悉統於十道節度使。節度使之任務主要在防邊然亦兼掌屯田,度支安撫,觀察等務,故漸成為邊彊之軍政,財政,行政長官,且其所統領之軍隊,非復征點輪番之府兵,而是召募長駐邊塞之建兒將得專兵,軍隊成為將帥之私人武裝力量,邊師遂有稱兵作亂能力。貞觀以來,蕃將雖以忠力奮,然猶不為上將,皆大臣總制之,先天,開元中,大臣若薛訥,張嘉貞,李適之等,皆自節度使入相天子。李林甫為相,欲杜其本,以固己權,乃說帝日:「以陞下雄才,國家富強,而夷狄未滅者,由文吏為將,憚矢石不身先,不如用蕃將。彼生而雄,養為上,長行陣天性然也。若陞下感而用之,使必死,夷狄不足圖也。」蓋林甫利其胡虜,無入相之資也。玄宗不察,遂納之,故安祿山得專三道勁兵,處十四年不徙,卒稱兵蕩覆天下。

綜觀而論,安史之亂主要是由於玄宗之個人因素以及兵制之改革所引致的。社會安定後,玄宗不理政事縱情色酒,又寵倖楊貴妃,誤信奸臣,率令到政治敗壞。另外,擁有強大的兵權的節度使出理,甚至威協著皇朝,即安史之亂。安史亂後。中央不得意的人,往往投奔河北藩鎮,由是造成唐代衰亂之局面。
2008-01-08 5:30 am
李淵開國
主條目:唐高祖和玄武門之變

唐高祖李淵隋朝末年,由於隋煬帝的失道離德和三征高句麗失敗,民變在各地興起不止[4]。

大業十三年(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國公李淵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起兵,十一月攻下隋京大興城,擁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是為隋恭帝。遙尊煬帝為太上皇。

李淵的母親是隋煬帝母親獨孤皇后、北周明帝皇后的姊妹,故在歷朝受重用。李淵祖父李虎隨北周建立者宇文泰入關中,西魏時,賜姓大野氏,官至太尉,與李弼等八人助周代魏有功,皆為柱國,號「八柱國家」。北周孝閔帝受禪後,虎已經去世,故追封唐國公,父親李昞襲封唐國公,後來李淵十歲不到已經襲唐國公爵。後來在隋煬帝時,裝成庸碌無能,後來在大業十二年(616年)被派為太原留守。

他見天下大亂,故起兵反隋。他攻入大興府以後,自任大丞相,進封唐王。大業十四年(618年)三月,隋煬帝在江都被殺。同年五月,李淵逼恭帝禪讓,自己稱帝,國號唐,是為唐高祖。改元武德,都城仍定在大興城,並改名為長安。封嫡長子李建成為太子、嫡次子李世民為秦王、嫡三子李元霸早夭、嫡四子李元吉為齊王。唐朝建立後,李淵派李建成、李世民、平陽公主等子女一一征討四方,剿滅各方群雄。在掃平群雄後,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起衝突,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李淵見狀於是宣佈退位,成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即唐太宗。

貞觀之治
主條目:唐太宗和貞觀之治
唐太宗即位後,勵精圖治,納諫如流。對外方面,太宗時期將原為突厥所支配的蒙古高原納入勢力範圍,唐朝北方的諸民族專稱李世民為天可汗。唐太宗派文成公主與吐蕃贊普松贊干布通婚,穩定了唐蕃兩國的關係。在內政方面,唐太宗又推行均田制、實行租庸調制。在職官制度上,則承繼了秦漢以來的宰相制度,發展並完善了隋朝所開創的三省六部和科舉選士制,為後世所效仿。唐太宗不計出身,網羅了一大批精明強幹的大臣,比如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魏徵、馬周、高士廉和蕭瑀等文臣,尉遲敬德、李靖、侯君集、程知節、李勣和秦叔寶等武將。這時期社會秩序安定,經濟繁榮,歷史上稱為「貞觀之治」。《資治通鑒》記載,貞觀四年(630年)一斗米不過三、四錢,全年死刑犯僅廿九人。其政績的總結《貞觀政要》成爲日本和朝鮮的帝王教科書,亦為後世君主模彷學習的對象。

開元之治
主條目:開元之治

唐玄宗是有唐一代國勢衰弱的轉捩點。後世史學家常感嘆大唐盛世是瞬間的沒落。李旦繼位以後,稱睿宗,其妹太平公主與其子李隆基發生權力之爭,睿宗左右為難。延和元年(712年),睿宗讓位於太子李隆基,是為唐玄宗,又稱唐明皇。先天二年(713年),太平公主本欲發動政變,卻被唐玄宗提前反制,最後被賜死於家中,其黨羽或殺或逐,結束了武后以來女人參政的局面。同年改元開元。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比較清明,任用姚崇和宋璟等賢能為相,經濟迅速發展,農業上發明瞭曲轅犁和筒車,使得農業生產力大幅提高,國力迅速上升,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這一時期被認為是繼漢武帝時期之後,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二次鼎盛局面。首都長安城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安史之亂
主條目:安史之亂
唐玄宗改元天寶後,志得意滿,放縱享樂,從此不問國事。在納兒媳楊玉環為貴妃後,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罷免良相張九齡,改用有「口蜜腹劍」惡名的李林甫為宰相長達十六年,使得朝政敗壞。李林甫死後又以楊國忠為相,此時期又開始出現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權勢炙手可熱。天寶九載(750年),由高仙芝所率領的唐軍在中亞的怛羅斯戰役中為阿拉伯帝國所挫敗,唐朝經營西域的進展受到了阻礙,因此唐朝便整頓了在中亞的佈局,準備趁阿拉伯帝國內亂時,再次發兵。但是唐朝內部也有隱憂。由於唐玄宗好大喜功,為此邊境將領經常挑起對異族的戰事,以邀戰功。又由於當時兵制由府兵制改為募兵制,使得節度使與軍鎮上的士兵結合在一起,就出現了邊將專軍的局面。

加上李林甫為杜絕邊相入相之途,於是以胡人為節度使。其中以胡人安祿山最著。安祿山一人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掌握重兵,因與楊國忠不和,在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九日趁中央政治鬆懈、重軍多部署在邊境之機以討楊國忠為藉口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十二月十三日,東都洛陽淪陷。次年六月九日,潼關失守,長安告急。六月十三日,玄宗從長安出逃到成都,次日途經馬嵬驛時,禁軍把楊貴妃的堂兄楊國忠殺死,又要求玄宗絞殺楊貴妃,才繼續西行。太子李亨起初在靈武募兵,後來被宦官李輔國擁立為帝,是為肅宗,奉玄宗為太上皇。安祿山則自稱大燕皇帝,年號聖武。至德二載(757年),叛軍內訌,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但是同時,史思明與安慶緒之間關係也開始冷淡。同年九月,長安光復,十月,洛陽光復。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在魏州自稱大聖燕王,之後他又殺死安慶緒,返回范陽自稱大燕皇帝。

之後叛軍又再次攻克洛陽。但是由於他性格殘忍好殺,其部下又在上元二年(761年)立其子史朝義為帝。之後,叛軍內部分崩離析,一蹶不振。寶應元年(762年),唐朝回紇聯軍攻克洛陽。史朝義向河北流竄。寶應二年(763年)正月,他就在石頭城(今唐山東北)附近的森林裏自縊。安史之亂經過八年時間至此才告平定,但是北方地區經過這場戰爭後人丁銳減,土地大量荒蕪,社會生產嚴重倒退,藩鎮割據也因此形成。唐朝從此也失去繼續經略中亞的實力、埋下了日後吐蕃、回紇侵犯京都長安的危機。安史之亂乃成為唐朝歷史上由盛轉衰的大分水嶺。

永貞元和
主條目:永貞革新和元和中興
德宗死後,做了26年皇太子的順宗李誦即位,改元永貞。順宗即位後,啟用以王叔文為首的一批改革派官員進行改革,改革了德宗朝留下的諸多不合理吏治。王叔文罷去了宮市和五坊小兒等欺壓平民的機構,減輕稅賦,罷免了貪官京兆尹李實,抑制地方藩鎮勢力。但是,改革的施行觸動了諸多守舊派官僚的利益,受到了越來越大的阻力。永貞元年(805年)六月廿日,王叔文就因為母親去世被迫離職,後來被貶為渝州司護參軍。其他主要的改革派官員:「二王八司馬」(王叔文、王伾、韓曄、韓泰、陳諫、凌準、程異、韋執宜、劉禹錫、柳宗元)都被放逐成為地方官。永貞革新因此快速煙消雲散。永貞二年(806年)正月初一,順宗在興慶宮進行內禪,正月十九日,他在興慶宮咸寧殿去世,終年46歲。

順宗內禪後,太子李純即位,是為憲宗,改元元和。憲宗在位期間,勤勉政務,著手削藩,開創了唐朝的中興氣象。元和元年(806年)正月,劍南西川節度副使劉辟發動叛亂,被憲宗討平。全國藩鎮因此震動,許多藩鎮因此上表歸順朝廷。憲宗善於納諫,並擴寬財路,積極斂財的同時皇室開支卻力行節儉。國家因此有財力得以繼續進行對拒不歸順的藩鎮的戰爭。元和九年(814年)十月,憲宗開始討伐淮西藩鎮吳元濟,元和十二年(817年)十月,吳元濟勢力被消滅。元和十三年(818年)正月,各地藩鎮都派使節到長安獻地納貢,以示歸順。憲宗十分崇佛,曾經赴法門寺奉迎佛骨,結果遭到了刑部侍郎韓愈的反對。後來,韓愈也被貶為潮州刺史。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廿七日,時年僅四十三歲的憲宗突然在大明宮中和殿內暴死。憲宗的去世,也讓唐朝的中興氣象到此告一段落,藩鎮割據與朋黨之爭再告猖獗。

[編輯] 殘唐而亡
主條目:唐末民變

唐末農民戰爭形勢圖宣宗之後,懿宗李漼與僖宗李儇是著名的無能之君,使唐朝的國勢一直走下坡。

懿宗驕奢淫逸,寵信宦官。懿宗即位時(859年),社會貧富差距很大,民變四起,而南詔又在此時向唐朝發動戰爭。防備南詔攻擊的桂林軍人反因為遲遲不能回鄉而嘩變,擁糧料判官龐勛為首領,再度爆發民變。但是,懿宗卻依然沉湎於遊樂,仍然好大喜功,任用奸佞,唐朝的政治局勢日益惡化。

咸通十四年(873年)七月十九日,懿宗駕崩,接替即位的是僖宗。僖宗專好鬥雞打毯,終於釀成黃巢民變。廣明元年(880年)十二月,長安被攻克,僖宗逃亡到四川。後來農民軍被以朱全忠為首的政府軍擊敗。但是,由於宦官與藩鎮之間再爆鬥爭,僖宗又被宦官挾持到鳳翔,而藩鎮的軍隊則在長安城大肆搶掠。文德元年(888年)三月六日,僖宗駕崩。接替即位的是是其弟昭宗李曄。昭宗即位之初還有恢復之心,但藩鎮勢力已尾大不掉,昭宗的改革遭到失敗,他的意志也日益消沉。天復三年(903年),昭宗被朱全忠押解回京,朱全忠發兵將宦官全部殺死。天祐元年(904年),朱全忠又提出遷都洛陽,長安宮室因此完全被毀。天祐元年八月十一日夜,昭宗被害。接替即位的是昭宗第九子哀帝李柷。此時唐朝已經名存實亡,哀帝不過是個傀儡。天祐二年(905年),朱全忠大肆貶逐朝官,並全部殺死於白馬驛,投屍於黃河,史稱白馬之禍。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逼唐哀帝李柷禪位,改國號梁(史稱後梁),是為梁太祖,改元開平,都於開封。唐朝滅亡。

歐陽修、宋祁的《新唐書》總結唐朝的政治:「唐之治不能過兩漢,而地廣於三代(夏、商、周),勞民費財,禍所繇生。晉獻公殺嫡,賊二公子,號為暗君。明皇一日殺三庶人,昏蔽甚矣。鳴呼!父子不相信,而遠治閣羅鳳之罪,士死十萬,當時冤之。懿宗任相不明,籓鎮屢畔,南詔內侮,屯戍思亂,龐勛乘之,倡戈橫行。雖凶渠殲夷,兵連不解,唐遂以亡。《易》曰:「喪牛於易。」有國者知戒西北之虞,而不知患生於無備。漢亡於董卓,而兵兆於冀州;唐亡於黃巢,而禍基於桂林。《易》之意深矣!」[6]
2008-01-08 3:15 am
安史之亂及唐代之中衰


安史之亂是唐玄宗、肅宗(756年-762年)時邊鎮守將安祿山(?-757年)、史思明(?-761年)掀起的反唐叛亂,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開元後期,由於安定繁榮的日子已久,唐玄宗逐漸喪失了以前那種勵精圖治的精神。改元天寶後,他縱情享樂,寵愛楊貴妃,信任宦官高力士,把朝政全交給宰相李林甫處理。李林甫對玄宗事事逢迎,私下卻利用職權,專橫獨斷。林甫死後,楊貴妃的堂兄楊國忠繼任宰相,更是排斥異己,貪污受賄,使政治日益敗壞。加上當時土地兼併劇烈,貧富懸殊嚴重,政治、經濟、社會漸呈衰敗之象。

原來玄宗因對外開拓,在邊境駐以重兵,設立十大兵鎮,以節度使為最高軍事長官。節度使領若干州,權力很大,初時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後往往入朝拜相。天寶以後,李林甫為了鞏固本身權位、堵塞邊帥入相的路徑,藉口文官不懂軍事,多用胡人擔任節度使。結果給胡人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反唐的機會。

安祿山本是混血胡人,貌似忠誠,生性狡詐;由於得到玄宗和楊貴妃的歡心,身兼范陽、河東、平盧三鎮節使。安祿山見唐室政治腐敗,武備廢弛,便於公元755年,以討楊國忠為名,自范陽率兵南下,很快就攻佔了洛陽,自稱大燕皇帝。第二年,唐軍在潼關潰敗,安祿山便長驅直入長安。唐玄宗匆忙南逃,走到馬嵬驛(今陝西興平),隨行的將士在憤怒中殺死了楊國忠,又逼使玄宗絞殺楊貴妃,才肯繼續起行,南下至四川。同時,太子李亨逃往靈武(在今寧夏境內),在郭子儀、李光弼等一班西北將領的支持下,即皇帝位,是為唐肅宗。

後來叛軍內部發生分裂,安祿山為兒子慶緒所殺。唐軍聯同回紇援兵乘機反攻,收復了長安和洛陽。不久安祿山部將史思明殺安慶緒,重新攻陷洛陽,也稱大燕皇帝,後又被兒子朝義殺害。於是唐朝再借回紇兵,收復洛陽,史朝義自殺,這場持續了八年的「安史之亂」才告結束。

安史之亂使國家殘破,百姓受盡痛苦,唐朝亦一蹶不振。據說亂事的發起人安祿山是一個體形龐大的胖子,後人甚至用「祿山之爪」來形容手掌大的人。就是這隻大手,將盛唐拉到中衰的道路。玄宗在開元年間比較注意政治,曾使唐朝之國勢臻於鼎盛。在他統治的後期,即天寶年間,表面上看起來仍是海內晏然、天下太平的景況,實際上卻已危機四伏,終於釀成安史之亂,而使盛唐走入衰微階段。由此可見,「居安思危」四個字是時刻需要牢記的。
2008-01-08 3:06 am
安史之亂後,國家的經濟和文化中心逐步南移到長江流域,安史之亂雖然平定,但是安史的部屬并未全部消滅,但是也無力消滅,只好比佢地做節度使,就形成藩鎮,他們擁有軍、政、財大權,成了地方割據的勢力。
之后宦官又專政,牛憎儒和李德裕這兩黨不斷打擊和排擠對方,不惜勾結宦官同不理是非,只是為了意氣。
民變四起,黃巢系山東起事,自稱大齊皇帝,不久他的部將朱溫投降中央,唐最后利用沙陀人李克用的軍隊來清除民變,最后就由朱溫滅唐
參考: 中國歷史書
2008-01-08 3:02 am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E%89%E5%8F%B2%E4%B9%8B%E4%BA%82

有講到!我都係中二學生,我考左啦


收錄日期: 2021-04-13 14:53:4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107000051KK0288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