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晉文之事章~以羊易牛 的問題(20分)

2008-01-07 9:26 pm
一. 因為見到隻牛 好慘唔忍心殺牛,就搵隻羊去換,但係明知隻羊將會做祭品,都去換,
其實咪一樣咁殘忍

係咪即係 見唔到 聽唔到 ,就咩問題都無 ?

二. 仲有『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遠庖廚 而食肉 食肉的當君子 廚房佬卻做小人
根本就係假仁假義 自欺欺人
都係果句 ,係咪即係 見唔到 聽唔到 ,就咩問題都無 ?

回答 (1)

2008-01-13 9:30 am
✔ 最佳答案
孟子說: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孟子•梁惠王上》)

君子遠皰廚,孟子的這個命題多為後人所詬。君子既要吃肉,就少不了殺生,卻假惺惺不忍殺生;真的不忍也罷,卻只是“遠庖廚”,眼不見,耳不聞,就心安理得 地大嚼特嚼,可見其不忍是假仁假義。這種要麼忍而食肉,要麼不忍而不食肉的說法,有沒有道理?有道理,但不是中國聖人的道理,而是今日西方動物保護主義者 的道理。中國聖人的道理是:肉要吃,不忍之心也要有。所以,遠庖廚這種不忍不是對牛的不忍,而是自己心中的不忍,有了這種不忍之心,才會對人不忍,才會仁 乎其類,就君主而言,才會有仁義之心,才會行仁政。

馮夢龍在其所輯的《古今譚概》中專講暴君酷吏之殘忍的“鷙忍”一章的篇首語中,特別舉了兩個兒童虐殺動物的例子:嘗聞嘉靖間,一勳爵子好殺豬,日市數百 豬,使屠者臨池宰割,因而觀之,以為笑樂。又,吾裏中一童子,見狗屠縛狗,方舉棍 ,急探袖中錢贈之,曰:“以此為酒資,須讓此一棍與我打……”自非性與人殊,奚其然?不為吃豬肉卻以殺豬時的慘狀為樂,有錢不買果子吃,卻用來買殺狗的機 會,同“遠庖廚”正好完全相反,這種心態放在今天,難道不會被稱之為心理不健康、稱之為變態嗎?人們之所以稱之為變態,不就是因為這種心態最終有可能指向 包括其自身在內的所有人嗎?只就這一點而言、孟子要君子為保持不忍之心而遠庖廚,就不失為一個省事得法的明智之舉。

但不僅如此,“遠庖廚”還體現了中國古人對價值規範的一種變通智慧。“仁”既然首先作為一種心態,其標準也就是心到意到,而不一定是徹底完全絕對的身體力 行,因為每個人都必定會碰到“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情形,“在做不到時硬做”與“做不到乾脆連觀念也否定之”這兩者之間,中國人喜歡取其中庸:“事父母則竭 其力”(《論語•學而》),意有餘但力已竭而做不到,並不為過,不是非得當強盜剪徑養母才算孝。這一點在古時的一副對子中表達得最為明晰:“百善孝為先, 原心不原跡,原跡貧家無孝子;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無完人。”

對於價值,只要承認之、接受之、追求之,即使力不能及,仍舊不失為一個有價值、有道德的人。而對於罪惡,只要識別之、警覺之、抑制之,雖然不能完全消除欲 望,但只要不使其成為行為,還是一個有操守的人。把這兩條合起來看,就是肉不得不吃,不忍之心一定要保持,兩者的妥協就是遠庖廚。這是對原則在實踐中的困 境的一種變通,它為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行動自由度留出了充分的餘地。

漢靈帝剛繼位時,中常侍張讓權傾天下,其父死後,靈柩送回潁川安葬。官吏鄉紳都去送葬,而名士因為厭惡宦官都不願參加,只有陳 一人前往弔唁。後來,宦官得勢,黨錮再起,張讓看在陳 的面上,保住了許多黨人的性命。
參考: 中國氣功網


收錄日期: 2021-04-14 18:43:4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107000051KK0119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