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為何會斷流? 通常在那裏斷流?

2008-01-07 8:24 pm
黃河為何會斷流? 通常在那裏斷流?

回答 (1)

2008-01-07 8:59 pm
✔ 最佳答案
中國農業用水供給的急劇減少對世界糧食安全構成越來越大的威脅。中國依靠水澆地生產十二億人口所需糧食的百分之七十﹐但同時又日益抽取更多的農業用水來滿足迅速發展的城市和工業用水的需要。隨著河流的幹涸和地下蓄水層的枯竭﹐日趨嚴重的缺水將急劇增加中國的糧食進口﹐從而導致世界糧食總進口超過可供給的總出口。


中國為農業灌溉提供足夠用水的能力正在下降﹐主要證據包括中國所有北方地區的河流和灌溉用井正被抽乾﹐而這種情形恰恰發生在世界糧食庫存量接近有史以來的最低點的時候。

由於中國從黃河抽取越來越多的水來滿足其經濟增長的各種需要﹐黃河在二十五年前就開始難以滿足供水需求。一九七二年黃河水位的大幅度下降﹐導致黃河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上第一次未能入海就幹涸了。那年黃河斷流十五天﹐並在隨後的十年中間歇性地出現斷流。一九八五年以來﹐黃河年年斷流﹐且斷流時間越來越長。一九九六年﹐黃河斷流一百三十三天。一九九七年﹐由於乾旱﹐黃河斷流長達二百二十六天﹐這一年﹐河水有很長一段時間未能流到黃河出海所流經的最後一個省份山東省。中國五分之一的玉米和七分之一的小麥產自山東﹐而該省百分之五十的灌溉用水來自黃河。


就水的地理而言﹐中國可分為兩部分。潮濕的南方包括巨大的長江流域和其上棲息的七億人口;而乾旱的北方包括黃河、遼河、海河和淮河流域﹐擁有五點五億人口。四分之三的水在南方﹐而三分之二的耕地卻位于北方。其結果是﹐北方每公頃耕地的水僅是南方的八分之一。
-------------------------------------------------------------------------------------------------
有關中國大陸的「南水北調」:

從水的供給角度來看,中國已提出三項從南部調水的建議﹐但是沒有一個南水北調建議能提供超過二百億立方米的水。與正在出現的北部缺水相比﹐這個調水量是杯水車
薪。中國南水北調的“西線”計劃從長江流域上遊將水調到黃河上遊;“中線”計劃從長江支流漢水的最北端調水直接輸往北京,“東線”是在長江流到上海以前調水輸往天津。

從長江支流漢水將水調往北京﹐其路途相當于將密西西比河水調往華盛頓﹐其所需投資估計約為數百億美元。一些分析家指出﹐花在南水北調項目上的錢﹐如投資於提高用水效率或進口糧食將更加有利。他們指出﹐中國華北每年進口二千萬噸糧食﹙加拿大每年糧食出口量﹚將可騰出二百億立方米水﹐這相當於從漢水調水的水量﹐但是其成本會更低些。

對付缺水而經常提出的建議之一是提高水價﹐迫使用水戶能高效地用水。遺憾的是,將水價提高到能迫使工業企業提高用水效率時﹐水價將超過農民能夠負擔的灌溉用水的價格的數倍。
參考資料:
http://jinyong.ylib.com.tw/snowtalk/show.asp?no=11092&ch=history

為何說黃河斷流?

河道沒有水,或只有很少的水,流水量遠比以往少。

河水為何不見了?

天公不造美(雨水減少)、地面鬧情緒(儲水減少)、人們搶水用

斷流有甚麼影響?

沒有水用(生活、商業、工業、農業、水力發電......)

航運中斷、漁業苦惱、生態環境改變

我們可以怎麼辦?

節約用水、分配用水量、循環再用、掘井、加建水塘、人造雨、買水、南水北調、改變土地用途、植林保土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何等壯闊的景象!何等奇麗的詩句!而今已成絕響。華夏子孫對黃河的感情,正如胎記一般不可磨滅。從《詩經》到而今 ,哪一句不是黃河奶出來的? 黃河斷流,就等於中國斷奶。古老的黃河,從史前洪荒到已經失蹤的星宿海裡4600公裡,繞河套、撞龍門、過潼關,一路朝大海奔來,從斛律金的牧歌、李白的樂府裡日夜流來,飲過多少英雄的血,難民的淚,改過多少次道啊,發過多少次洪澇,二十四史,哪一頁沒有你濁浪的回聲?捧一掬黃河水,從指縫間流過,從此每到深夜,書房裡就傳出隱隱的水聲……

  可黃河流到今天,已經奄奄一息,這條污染嚴重的季節河幾乎變成一條巨大的溝渠。沿著黃河沿岸,大大小小的分水渠和大壩正在建設中,干燥的內陸省份想盡量截取一些黃河水,這使黃河下游人口密集的地區幾乎斷水。過去,50%以上的北中國,尤其是東北地區都被森林覆蓋。現在,隻有比例很小的一部分土地有森林覆蓋。50多年以來,中國人口增加了大約7億。由於中國的快速工業計劃,土地和生物資源達到前所未有的緊張程度。最明顯的信號是中國水危機。在中國北部地區,由於過度開採,地下水平面每年下降5英尺。與此同時,衛星照片顯示,數百湖泊、河流正在消失。黃河,中國文明的搖籃,北國兒女的母親河,正面臨斷流甚至干枯消失的危機。

  這時,從媒體那兒卻傳出了某位專家關於黃河斷流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國地質大學某教授不久前公布了最新研究結論:黃河斷流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而不是人為因素。目前,大部分專家認為,中上游地區過量從黃河引水是導致其斷流的主要原因。

  某教授卻認為,長江與柴達木水系擠佔黃河匯水區,是黃河斷流的主要原因——黃河源頭地區位於長江水系和柴達木盆地水系的南北挾持之下,長江水系和柴達木地水系長期爭奪著黃河的水源,致使黃河源頭水區面積不斷萎縮,這一趨勢還在加劇。

  該教授認為,從發展趨勢看,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的實施十分必要。這一“最新研究成果”,顯然是為配合“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的上級意圖而趕緊“研究”出來的。但它的破綻也是明顯的﹔黃河流了億萬年了,在其源頭,長江水系和柴達木盆地水系,不是從洪荒時期起就一直在同黃河“爭奪著水源”嗎?

  為什麼那時黃河從不斷流,而今天卻斷流?!那時為何能見到“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奔放氣勢,今天卻隻見奄奄一息的小水溝?!這不僅使我想到“大躍進”時,上面說“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立即便有“專家”信誓旦旦地站出來“論証”:隻要密植到位,水稻畝產十幾萬斤完全可以“心想事成”。但願不再重演這樣的歷史悲劇。

  既然長江水系在源頭搶了黃河的水,那麼以長江水量之充沛,該取之不盡了吧?可是我們見到報道:近年長江中下游地區不是遭受洪災就是遭受旱災,過去“水旱從人”的“天府之國”沙漠逼近,旱象頻出﹔江南魚米鄉竟然 也要抗旱,並喊出了“隻要長江不斷流,抗旱抗到天低頭”的悲壯口號。有一天要是長江也斷流了,將怎麼辦呢?!絕大部分專家指出:亂砍濫伐和耕地化使山的保水能力下降,導致水土流失,洪水增加。河底泥沙堆積是造成洪水發生的原因之一,也被稱為“黃河化”的現象。長江上游區域水土流失面積已達到35%,專家警告說:“可能成為第二條黃河”。

  全長約6300公裡的中國最大河流長江變得渾濁起來。這是因為對森林的亂砍濫伐和耕地化導致表土流失嚴重。金沙江經四川省和西藏,水量豐富。但是,現在金沙江的水已經變成了牛奶咖啡色,越往下游走,黃濁情況越嚴重。生活在四川省海拔1500米至3500米的山岳地帶的熊貓最近常常出現在村庄裡,據認為,熊貓光顧村庄的現象增加的原因,雖然主要是大雪和竹子枯死等,但其背景在於亂砍濫伐樹木,導致生存環境減少。

  如果長江水系在源頭從上游就被北調引走,南中國兒女今后是不是也將為長江的“黃河化”,為土表的荒漠化,為魚米之鄉為天府之國的從此消失,而痛苦而流離失所呢?

  中國北方土地干旱和沙漠化現象正在加劇。世界銀行農村發展部負責人爾根·弗格勒說:“土壤退化影響到中國約1/3的土地,中國存在全世界最嚴重,也可能是最危險的水土流失問題。”不隻是中國存在這個問題。在從東北到中東的大片地區,干旱和水土流失正對這些國家及其經濟產生破壞性的影響。與此同時,國際上正在開展激烈的辯論,討論人類氣候方面發揮的作用。中國和國際環境專家一致認為:沙漠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為的災難。人和農場的牲畜正在破壞亞洲草原脆弱的生態平衡。弗格勒說:“自然資源養活不了這麼多人。”他說,在中國某些受影響的地區,每平方公裡達到土地上居住著100—150人。

  從長遠來看,這些地區隻能養活15—30人。這些中外國際環境專家的“一致認為,”難道不正是對前述所謂“黃河斷流原因最新研究成果”的有力否定嗎!有關決策結構如果相信了個別專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很容易相信,因為正對自己胃口),是不是又會造成一場人為毀壞自然環境的巨大災難呢?!

  政府各部門盡管現在已經敏銳地意識到干旱和沙漠化問題,但似乎仍在依然沿用過去失誤的政策。其中之一是:規定所有省份的糧食生產量,哪怕那些水土流失的地區需要減少耕地面積。隻重植樹,不重植草。樹木需要大量水分,大規模種植一種樹木還會使防護林極易受到病虫害襲擊。直到最近林業部門才開始認可種草的做法。種草需要水不多,在許多地區與水土流失的斗爭中,草能比樹發揮更大作用。上游開展退耕還林是防止長江黃河化的強有力手段。金沙江沿岸的德格縣,在11萬畝的耕地中,7萬畝已經成為退耕還林的對象。其中80%將恢復成草原,20%將恢復為樹林。其余的4萬畝耕地將作為種植自家糧食的耕地,也可以說事實上已經放棄了農業。

  政府正在運用激進的全國性解決方案對付干旱、沙漠化和水土流失問題。其中一項主要據說便是南水北調工程。但很顯然,這種解決方案並不會發揮作用。弄得不好還會造成生態災難,貽害子孫。最好的辦法是鼓勵得到政策支持的 因地制宜的解決辦法。脆弱的生態,確實再經不起任何折騰了。長江和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在涉及關系十億神州生態環境的重大問題上,切莫頭腦發熱。一定要科學決策,千萬千萬要慎重!


收錄日期: 2021-04-13 14:53:3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107000051KK0098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