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鮫的資料

2008-01-06 4:58 pm
象鮫出沒地點
象鮫的外形
象鮫特點
象鮫生活習性
象鮫幾長
等等

回答 (4)

2008-01-06 5:13 pm
✔ 最佳答案





圖片參考:http://fishdb.sinica.edu.tw/2001new/images/bg03-2.gif


圖片參考:http://fishdb.sinica.edu.tw/2001new/images/bg03-2.gif

學名
中文名
命名者
標本照


圖片參考:http://fishdb.sinica.edu.tw/2001new/images/bg03-2.gif


圖片參考:http://fishdb.sinica.edu.tw/2001new/images/bg03-2.gif

Cetorhinus maximus 
象鮫 
(Gunnerus, 1765) 

圖片參考:http://fishdb.sinica.edu.tw/2001new/spe_picture/dpi100/a615-03.jpg



 
圖片參考:http://fishdb.sinica.edu.tw/2001new/images/foldericon3.gif
  象鮫科解說



科名:Cetorhinidae


圖片參考:http://fishdb.sinica.edu.tw/2001new/images/sound.gif

科俗名:Basking shark ,大陸科名:姥鯊科


地理分布
分布於全世界寒帶及溫帶海域,包括南北半球,但較少分布於亞熱帶。

形態特徵
體短狀呈紡綞形。頭遠短於軀幹長。吻尖突如錐狀,不扁平。眼小。口裂大,深弧形。鰓裂特大,往上延伸至頭背側,五對鰓裂皆在胸鰭基部之前,具鰓耙。皮齒冠極度延伸如鬚狀;齒小,上下頜皆超過200列。背鰭兩個,第一背鰭大型而明顯大於第二背鰭,且鰭高而呈直立三角形;臀鰭與第二背鰭皆不及第一背鰭之一半;腹鰭明顯小於第一背鰭,但大於臀鰭與第二背鰭;胸鰭窄長,但胸鰭長遠短於頭長;尾鰭彎月形,下葉強而有力,僅略短於上葉;尾鰭前具凹槽;尾柄明顯平扁,且具強而有力之側隆脊。全世界僅有1屬1種(Nelson, 2006),即象鮫(Cetorhinus maximus),臺灣東北部海域有紀錄(Shen et al., 1993;臺灣魚類資料庫, 2006)。 

棲所生態
大洋性大型鯊魚,有時會出現於沿海。最大體長可達1520公分,至少也有1000公分,是世界第二大魚類。性溫和,常成群於水表層,張口緩游,或靜止於水面而露出背鰭,有時會翻身曬腹。主要以浮游性無脊椎動物或仔魚為食。卵胎生。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2/2c/Basking_head.jpg/250px-Basking_head.jpg

姥鯊的頭部

姥鯊(學名Cetorhinus maximus),又名象鮫,是姥鯊科及姥鯊屬中唯一的一個物種。牠是繼鯨鯊以下世界上第二大的魚類。姥鯊分佈在全世界的溫帶海洋。牠們游動緩慢,一般都沒有危害及依靠浮游生物為餌料的。就像其他的大型鯊魚,姥鯊正面臨滅絕的危險,原因是其低繁殖及過份捕漁,以供應世界各地對魚翅、魚肉及器官的需求。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1%A1%E9%AE%AB&variant=zh-hk


圖片參考:http://www.bolizun.org/bolizun/sucai/line/001/023.gif


象鮫 (Cetorhinus maximus)

目:鼠鯊目

姥鯊是一種體形龐大的生物,在個頭上僅次於鯨鯊,針對它們只以浮遊生物為食這方面看來,姥鯊身體的尺寸更讓人為之注目。通常我們會看到姥鯊邊遊邊將一張巨嘴張得老大,在行進的過程中,同時也將細小的食物微粒從水裡篩分而出。

因為經常在海岸附近出沒,姥鯊成了生態觀光客固定觀賞的目標,在短程之內就可看到這些巨鯊的蹤影。姥鯊通常在海面就得看到,它們倒是很能忍受人類在身旁出現─也因此讓它們在多年以來一直慘遭獵殺。和其他種類的鯊魚一樣,姥鯊經常成為人類補捉的對象。姥鯊巨無霸的尺寸使它們成為漁隊高獲利的漁獲目標 ─只要一隻姥鯊就能有400公升的魚油產量,而富含維他命的魚肝更是佔全部總重的百分之二十之多。在發現姥鯊的大部份國家,皆已立法保護姥鯊。

體型最大可達
12 公尺 / 7,000公斤

地理分佈
溫帶和北極海岸。極少出現在熱帶區域。

食物
浮遊生物 (特別是無脊椎動物的幼體)、小型甲殼動物和魚卵。

繁殖方式
無法確定,但鹹信為卵胎生、懷孕期相當長且僅產極少數幼鯊。
參考: 自己+網址
學名 Cetorhinus maximus
圖片參考:http://fishdb.sinica.edu.tw/2001new/spe_picture/dpi300/a615-03.jpg

by: 魚類生態進化研究室
命名者 (Gunnerus, 1765) 棲息深度 0 - 570 公尺 中文名 象鮫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象鮫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021 Cetorhinidae 食用魚類 是 大陸名 姥鯊 模式種產地 Trondhjem, Norway 觀賞魚類 否 俗名 象沙 世界分布 全球性 台灣分布 北部、東北部
圖片參考:http://fishdb.sinica.edu.tw/2001new/images/googleEarth.gif
英文俗名 Shark, Sun-fish, Basking shark, Bone shark, Hoe-mother, Elephant shark, Basking shark, Basking shark 瀕危狀態 IUCN 瀕危狀態:Endangered A1ad 2000/6/30 形態特徵 體 呈紡錘型,軀幹較粗壯。頭大,略側扁。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窪;尾柄具側突。吻短而圓突。眼略小,圓形,無瞬膜。前鼻瓣短呈圓形;無口鼻溝或觸鬚。口裂寬, 廣弧形,下頜短,口閉時不露齒;頜齒小向多,有形,邊緣光滑,齒頭向後,無小齒尖,4-7列在使用,每側每行100餘個。噴水孔微小。鰓孔5個,很寬,由 背上側延伸至腹面;鰓耙細長密列。背鰭2個,第一背鰭大而略呈等邊三角形,起點於胸鰭及腹鰭間,後緣凹入,上角略尖圓,下角微尖突;第二背鰭頗小,起點在 腹鰭後端之後,後緣凹入,上角尖圓,下角微尖突;胸鰭寬大型,鐮刀狀,後緣微凹入,外角鈍圓,內角鈍圓;尾鰭叉形,尾椎軸稍上揚,上尾叉較長大,近尾端處 有一缺刻,下尾叉較短小。體背側灰褐色;腹側白色。 棲所生態 大 洋性大型鯊魚,是魚類中體型第二大者。棲息於外海之大陸棚及島棚水域,但時常會出現於岸邊、潮間帶外圍、或內灣。通常1-3尾或多達百尾成群在水表面緩慢 的巡游,背鰭會露出水面,或翻身曬腹。濾食性,以浮游無脊椎動物、小魚或魚卵為食。具有季節性洄游習性。可能為卵胎生。 地理分布 分布於世界各溫帶及寒帶海域。台灣北部及東北部海域有分布。 漁業利用 主要以底拖網、流刺網及鏢旗魚法捕獲,經濟價值高。肉質佳,魚肉紅燒或加工成各種肉製品;鰭可做魚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製成魚肝油;剩餘物製成魚粉。
參考: myself
2008-01-06 9:29 pm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7/75/Information-silk.png
姥鯊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0/0a/Basking_Shark.jpg/250px-Basking_Shark.jpg










保護現狀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d/dd/Status_iucn2.3_VU.svg/200px-Status_iucn2.3_VU.svg.png




易危 (IUCN 版本2.3) [1]



分類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軟骨魚綱 Chondrichthyes







亞綱:

板鰓亞綱 Elasmobranchii







目:

鼠鯊目 Lamniformes







科:

姥鯊科 Cetorhinidae



Gill, 1862



屬:

姥鯊屬 Cetorhinus



Blainville, 1816



種:

姥鯊 C. maximus









雙名法



Cetorhinus maximus



(Gunnerus, 1765)





分佈圖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d/db/Basking_shark_distribution.gif/250px-Basking_shark_distribution.gif


姥鯊(學名Cetorhinus maximus),又名象鮫,是姥鯊科及姥鯊屬中唯一的一個物種。牠是繼鯨鯊以下世界上第二大的魚類。姥鯊分佈在全世界的溫帶海洋。牠們游動緩慢,一般都沒有危害及依靠浮游生物為餌料的。



就像其他的大型鯊魚,姥鯊正面臨滅絕的危險,原因是其低繁殖及過份捕漁,以供應世界各地對魚翅、魚肉及器官的需求





目錄[隱藏]



1 分類

2 分佈及棲息地

3 解剖及外觀

4 飲食

5 行為

6 生殖

7 對人類的重要性

8 神祕動物學

9 註腳

10 參考

11 外部連結

分類



姥鯊是姥鯊科中的唯一成員。牠的學名是由Johann Ernst Gunnerus於1765年就一個在挪威發現的標本而起的。屬名是來自希臘文的「海怪」或「鯨魚」及「鼻子」的意思,種小名則是拉丁文「最大」的意思。牠曾被分類在角鯊屬中,如Squalus isodus、Squalus elephas、Squalus rashleighanus及Squalus cetaceus。牠們亦被命名為Cetorhinus blainvillei、Selachus pennantii、Cetorhinus maximus infanuncula及Cetorhinus maximus normani。[2]



分佈及棲息地



姥鯊是海岸至遠洋帶的鯊魚,分佈在世界各地北面至溫帶近大陸棚的海域。牠們適應水溫介乎8-14℃。牠們很多時會游近岸邊或進入海灣之中。牠們會跟隨浮游生物在水體中的濃度,所有很多是在水面可以見到牠們。牠們經常的遷移,會季節性的出現在某些地區。[3]



解剖及外觀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2/2c/Basking_head.jpg/250px-Basking_head.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姥鯊的頭部

姥鯊是已知最大的鯊魚之一,僅次於鯨鯊。最大的姥鯊標本是於1851年被纏在加拿大芬迪灣的非魚網中。它的總長度達12.27米,重19噸。在挪威亦指有發現超過12米長的姥鯊,不過其準確性則存疑。一般的姥鯊都有6米長,部份超過8米長。有些標本超過9-10米,但近年過份捕漁後,有這體型的標本則已很罕見。



姥鯊有鼠鯊目一般的體形,曾被誤認為大白鯊。這兩種鯊魚其實很易分辨,姥鯊有一個像巨穴般的顎(達1米闊,在攝食時會保持張開)、較長及明顯的鰓裂(差不多環繞整個頭部,且有更完善的鰓耙)、眼睛較細及平均腰圍較幼。大白鯊則有像匕首的大牙齒,而姥鯊的牙齒則少很多及呈鉤狀,約只有5-6毫米。姥鯊只有上顎的首3-4列及下顎的6-7列牙齒是有功用的。牠們在行為上亦有所差異。



姥鯊的尾柄有很多龍骨,皮膚佈滿盾鱗及一層黏液,鼻端很尖及尾鰭呈半月形。體型較大的姥鯊可以拍動背鰭。姥鯊身體呈很多不同的顏色,一般背部都是深褐色至深藍或黑色,腹部則呈暗白色。很多時在牠們身上都會發現有傷痕,可能是受八目鰻或雪茄鮫的襲擊。姥鯊的肝臟,佔體重的25%及差不多整個腹腔的長度,相信在牠們控制浮沉及長期儲存能量中有重要的作用。



雌性的姥鯊只有右邊的卵巢是仍有效用的,這是在鯊魚中特有的特徵。



飲食



姥鯊是被動的濾食性動物,從每小時2,000噸或500立方米海水中濾食浮游生物、細少的魚類及無脊椎動物。[2]不像巨口鯊及鯨鯊,姥鯊不會主動的追尋獵物,但牠們有大的嗅球可以引導正確的方向。與其他大型的濾食性動物不同,姥鯊依賴在游動時推入鰓中的海水,而巨口鯊及鯨鯊則可以吸或泵海水入鰓中。[2]



行為



研究證實姥鯊不會冬眠,且是全年活動的。[4]在冬天,姥鯊會潛入更深的地方(水深約900米),濾食深海浮游生物。衛星追蹤器確認姥鯊在冬天會游超過幾千公里來尋找浮游生物。姥鯊亦會不斷捨棄及更迎中牠們的鰓耙,而非只在一短時間內進行。



姥鯊會在或近水面張開口及豎起鰓耙來攝食。牠們游動得很緩慢,攝食時就只有2節,也不會像大白鯊般躲避船隻。牠們對人類沒有害,也不會受魚餌所誘。



姥鯊一般是雌雄分開成群活動,一群只有3-4條,但也有報導見到多達成100隻的群體。[3]牠們群體活動相信是根據視覺的,縱然牠們的眼睛很少但卻是發展完好的,已知牠們是透過視覺來觀察可能是誤認為同種的船隻。[5] 雌性是在淺水區域分娩的。



只有很少捕獵姥鯊的獵食者,已知的有殺人鯨及虎鯊會獵食姥鯊。八目鰻亦經常被姥鯊所吸引,縱然牠們未必能割開牠們的厚皮。[3]



雖然姥鯊很大及緩慢,但牠們仍然可以躍出水面。[6]牠們這種動作可能是為了驅逐寄生動物或共生物。[3]不過對姥鯊躍動仍有質疑,因為牠們最高的速度每小時就只有4里,且在受到魚叉的攻擊亦未有這樣的行為。[3]



生殖



姥鯊是卵胎生的,生長中胚胎會依賴卵黃,而由於沒有胎盤連接,牠們後來會吃未受精的卵子。妊娠期相信超過1年,有可能是2-3年,每胎的數目不明但很少,出生的幼鯊只有1.5-2米長。過往只有一隻懷孕的姥鯊被捉,牠就懷有6隻未出生的幼鯊。[7]姥鯊一般在初夏交配,雌性姥鯊會游往淺水區在夏末分娩。



姥鯊約在6-13歲及身長4.6-6米時會達至性成熟。繁殖期約2-4年。



姥鯊那些幾乎沒有作用的牙齒在交配時可以穩定雄性的身體。



對人類的重要性



由於姥鯊的速度很慢、不具攻擊性及過往的豐富,在歷史上是漁業的主要收獲。牠們在商業上有廣泛的用途:身體可以作為食物及魚粉,魚皮作為皮革,有高角鯊烯成份的肝臟可作為魚肝油。[3]牠們現時被漁獵的主因是牠的鰭,亦即魚翅中的天九翅。其他部份,如軟骨亦會用作中藥及日本的春藥。



由於姥鯊的數目嚴重下降,在很多國家現正受保護及限制其貨物的貿易。牠們在英國、馬爾他、科羅拉多州及美國的海灣與大西洋都受到完全的保護。在紐西蘭目標捕獵姥鯊是犯法的。[7]船隻及潛水員接近姥鯊是可以接納的,故在一些姥鯊普遍出沒的地區,這些活動成為了吸引旅客的招徠。



神祕動物學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e/Basking_shark_Harper%27s_Weekly_October_24%2C_1868.jpg/200px-Basking_shark_Harper%27s_Weekly_October_24%2C_1868.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在1868年10月24日《哈伯周刊》中提及的奇魚,有可能就是姥鯊。

過往曾發現的大型神秘海洋生物屍體最初都被認為是屬於大海蛇或蛇頸龍類的,但在斯特龍塞怪獸及瑞洋丸的個案中,後來發現相信是屬於分解了的姥鯊屍體。[8]




2008-01-06 5:25 pm
姥鯊(學名Cetorhinus maximus),又名象鮫,是姥鯊科及姥鯊屬中唯一的一個物種。牠是繼鯨鯊以下世界上第二大的魚類。姥鯊分佈在全世界的溫帶海洋。牠們游動緩慢,一般都沒有危害及依靠浮游生物為餌料的。

就像其他的大型鯊魚,姥鯊正面臨滅絕的危險,原因是其低繁殖及過份捕漁,以供應世界各地對魚翅、魚肉及器官的需求。



分類
姥鯊是姥鯊科中的唯一成員。牠的學名是由Johann Ernst Gunnerus於1765年就一個在挪威發現的標本而起的。屬名是來自希臘文的「海怪」或「鯨魚」及「鼻子」的意思,種小名則是拉丁文「最大」的意思。牠曾被分類在角鯊屬中,如Squalus isodus、Squalus elephas、Squalus rashleighanus及Squalus cetaceus。牠們亦被命名為Cetorhinus blainvillei、Selachus pennantii、Cetorhinus maximus infanuncula及Cetorhinus maximus normani。


分佈及棲息地
姥鯊是海岸至遠洋帶的鯊魚,分佈在世界各地北面至溫帶近大陸棚的海域。牠們適應水溫介乎8-14℃。牠們很多時會游近岸邊或進入海灣之中。牠們會跟隨浮游生物在水體中的濃度,所有很多是在水面可以見到牠們。牠們經常的遷移,會季節性的出現在某些地區。


解剖及外觀

姥鯊的頭部姥鯊是已知最大的鯊魚之一,僅次於鯨鯊。最大的姥鯊標本是於1851年被纏在加拿大芬迪灣的非魚網中。它的總長度達12.27米,重19噸。在挪威亦指有發現超過12米長的姥鯊,不過其準確性則存疑。一般的姥鯊都有6米長,部份超過8米長。有些標本超過9-10米,但近年過份捕漁後,有這體型的標本則已很罕見。

姥鯊有鼠鯊目一般的體形,曾被誤認為大白鯊。這兩種鯊魚其實很易分辨,姥鯊有一個像巨穴般的顎(達1米闊,在攝食時會保持張開)、較長及明顯的鰓裂(差不多環繞整個頭部,且有更完善的鰓耙)、眼睛較細及平均腰圍較幼。大白鯊則有像匕首的大牙齒,而姥鯊的牙齒則少很多及呈鉤狀,約只有5-6毫米。姥鯊只有上顎的首3-4列及下顎的6-7列牙齒是有功用的。牠們在行為上亦有所差異。

姥鯊的尾柄有很多龍骨,皮膚佈滿盾鱗及一層黏液,鼻端很尖及尾鰭呈半月形。體型較大的姥鯊可以拍動背鰭。姥鯊身體呈很多不同的顏色,一般背部都是深褐色至深藍或黑色,腹部則呈暗白色。很多時在牠們身上都會發現有傷痕,可能是受八目鰻或雪茄鮫的襲擊。姥鯊的肝臟,佔體重的25%及差不多整個腹腔的長度,相信在牠們控制浮沉及長期儲存能量中有重要的作用。

雌性的姥鯊只有右邊的卵巢是仍有效用的,這是在鯊魚中特有的特徵。


飲食
姥鯊是被動的濾食性動物,從每小時2,000噸或500立方米海水中濾食浮游生物、細少的魚類及無脊椎動物。不像巨口鯊及鯨鯊,姥鯊不會主動的追尋獵物,但牠們有大的嗅球可以引導正確的方向。與其他大型的濾食性動物不同,姥鯊依賴在游動時推入鰓中的海水,而巨口鯊及鯨鯊則可以吸或泵海水入鰓中。


行為
研究證實姥鯊不會冬眠,且是全年活動的。在冬天,姥鯊會潛入更深的地方(水深約900米),濾食深海浮游生物。衛星追蹤器確認姥鯊在冬天會游超過幾千公里來尋找浮游生物。姥鯊亦會不斷捨棄及更迎中牠們的鰓耙,而非只在一短時間內進行。

姥鯊會在或近水面張開口及豎起鰓耙來攝食。牠們游動得很緩慢,攝食時就只有2節,也不會像大白鯊般躲避船隻。牠們對人類沒有害,也不會受魚餌所誘。

姥鯊一般是雌雄分開成群活動,一群只有3-4條,但也有報導見到多達成100隻的群體。牠們群體活動相信是根據視覺的,縱然牠們的眼睛很少但卻是發展完好的,已知牠們是透過視覺來觀察可能是誤認為同種的船隻。 雌性是在淺水區域分娩的。

只有很少捕獵姥鯊的獵食者,已知的有殺人鯨及虎鯊會獵食姥鯊。八目鰻亦經常被姥鯊所吸引,縱然牠們未必能割開牠們的厚皮。

雖然姥鯊很大及緩慢,但牠們仍然可以躍出水面。牠們這種動作可能是為了驅逐寄生動物或共生物。不過對姥鯊躍動仍有質疑,因為牠們最高的速度每小時就只有4里,且在受到魚叉的攻擊亦未有這樣的行為。


生殖
姥鯊是卵胎生的,生長中胚胎會依賴卵黃,而由於沒有胎盤連接,牠們後來會吃未受精的卵子。妊娠期相信超過1年,有可能是2-3年,每胎的數目不明但很少,出生的幼鯊只有1.5-2米長。過往只有一隻懷孕的姥鯊被捉,牠就懷有6隻未出生的幼鯊。姥鯊一般在初夏交配,雌性姥鯊會游往淺水區在夏末分娩。

姥鯊約在6-13歲及身長4.6-6米時會達至性成熟。繁殖期約2-4年。

姥鯊那些幾乎沒有作用的牙齒在交配時可以穩定雄性的身體。


收錄日期: 2021-04-22 00:58:2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106000051KK0073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