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史評論題

2008-01-06 2:57 am
我想問

做中史評論題
老師成日話要正反立論
呢d 立論都要扣返題目問d咩
唔可以講太多其他野

我覺得好難

唔識寫

可以舉 一 d 例子俾我睇嗎???

回答 (1)

2008-01-08 7:33 am
✔ 最佳答案

淺談中史評論題的答題技巧 


我們在回答評論題時,可以有以下的一些原則:
1.講事實,不空談:
其 實,不論是作答任何一道題目,都要做到「擺事實,講道理」。我們讀歷史的,首要就是根據史實來說話,絕對不能「空口講白話」。如甚麼「君主昏庸」、「宦官 為禍」、「外戚當權」、「天災流行」等等,都是政權滅亡的原因,這是有讀過歷史的人都知道的事實,若學生僅能寫出這些空泛之詞語而不能舉出事實證明,則不 會符合取分的要求。例如回答「秦始皇是否英明君主」一題時,如學生是肯定秦始皇的貝貢獻時,則必須舉出秦始皇在位期間的施政,有哪些是值得肯定,對國家有 貢獻的,如在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權政府,廢封建,行郡縣;在社會文化方面,統一文字、度量衡;在軍事方面,擴大了國家的版圖等等,必須舉出具體的史實, 清楚地說明各項措施的內容及影響,以顯明秦始皇的英主所為。

2.求客觀,忌偏見:
有 時評論題可能會要求考生對某一歷史事件的發生作出責任分析,如「安史之亂的爆發是否楊貴妃引起」。面對這些問題,我們切勿輕率答「是」或「不是」。更重要 是不要受一般的看法所影響,人云亦云。如果事先帶有「有色眼鏡」來看事或人,則不會有客觀的答案,成績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以安史之亂一題為例,我們可以 這樣作答:
 
我認為安史之亂的爆發雖然與楊貴妃有關,但卻不能把責任完全
推到她身上。
無疑,唐玄宗寵信楊貴妃後,變得不理朝政,而且更因為她而重
用其兄楊國忠為相。楊國忠為人不學無術,又兼職過多,以致朝政不
修。另外,唐玄宗重用安祿山為三鎮節度使也因楊貴妃寵信安祿山有
關。但是歷史並不如此簡單。當時玄宗誤信李林甫之言,以胡人為邊
將,令胡人在邊區掌有軍政大權;加上外重內輕的軍事形勢早己形
成,縱使沒有楊貴妃,只要有邊區的胡將稍有野心,他都可以帶兵南
下,威脅朝廷的安全。
因此,我們可以說,在人事因素上,安史之亂的爆發與楊貴妃有關,
但是在制度因素上,其實早已埋下安史之亂之伏線。而楊貴妃的出現
和因此而重用楊國忠,以致楊國忠和安祿山不和等事,只不過是加速
了叛亂的爆發而已。

3.多角度,勿偏頗:
從多角度來思考問題是我們讀歷史的必要條件。當我們對一些史事作出評論時,必須從多角度來分析,切勿流於偏狹。如題目「你認為五四運動時的學生表現做得對嗎?試抒發你的意見。」我們可以嘗試這樣回答:
 
我認為五四運動時期的學生表現是做得對的。
1919年,中國在巴黎和會遭到不公平的對待,明明是戰勝國,
但是卻被日本侵奪利益,不能收回德國在山東的利權。在國內,北
洋軍閥為求取得外國的支持,不惜與外國妥協,不敢為國家爭取應
有的權利,所以學生團結一致,以遊行、罷課、宣傳等方式,喚起
國人的愛國心及迫使北洋政府討回中國之主權實在是合情和合理
的。試問,哪有一個國家的人民會甘願受到別國的欺凌而不作出反
抗?
不過,也許會有人會認為當時學生的行動太過激進,如火燒趙
家樓,毆打章宗祥等是野蠻和不合法的行為。又或學生運動到後來
發展成各地都有罷工、罷課、罷市等示威遊行,擾亂了社會的秩序,
造成經濟的損失。但他們這樣做,也只不過是太過關心國家的愛國
表現。結果,他們的行動迫使北洋政府拒絕在《凡爾賽和約》簽字,
免除了章宗祥等賣國賊的職務,達到了目的。
所謂非常時期,採取非常手段。也許五四運動時期的學生表現
有點激進,但是整體而言,我是認同他們的做法的。
總結:答題技巧的改進是要經過長時期的訓練才可達致的,如果各位想提升答題技巧,就必須多看課外書,勤做練習,所謂「天道酬勤」,只要付出過努力,在考試時必定會有回報的。

圖片參考:http://www.ktlms.edu.hk/%7Echinhistory/image004.gif






參考: 九龍真光中學中國歷史科網 http://www.ktlms.edu.hk/~chinhistory/skill1.htm


收錄日期: 2021-04-23 22:51:4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105000051KK0347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