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大熊貓、大象、犀牛、中華白海豚、藍鯨……仲有大把。
在前面,我們已談到全世界瀕臨絕種的野生動物非常多,如果把牠們一一列名,似嫌煩瑣;因此,在這兒我們就選其中較重要,且大家都熟知的幾種介紹一番。
雪豹是目前貓科動物中唯一生活在雪線以上的種類;分布於我國陰山、賀蘭山、祈連山、天山、崑崙山以及印度一帶。牠的個體比花豹小些,毛色灰白,雜有黑斑,通常以山羊、羚羊及土撥鼠為主食。冬天時,會往下遷移到兩千公尺左右的地方避寒,入春後,再向上回移。如今已能利用人工方法繁殖了。
林獬是一群大山貓的總稱,外型和虎、豹及山貓等相像,只是耳朵尖端多了一叢長毛;另外,其他貓科動物的牙齒是三十顆,而牠們只有二十八顆。這類動物產於歐、亞及美洲的山中,擅長爬樹。牠們捕食時,是趁獵物不注意,突襲獵物的頸部,然後再啃食,是野兔、鹿、麂等的剋星。由於牠的毛皮良好,引來了人類的大肆捕殺。目前已受到嚴密的保護。
美洲瘦駝是南美安地斯山山區的特產珍獸,生活在三千至五千七百公尺的山中,外型和駱駝相似,但沒有背,體型也較小。性情馴良、耐渴、耐飢的能力強,如果加以馴養,可以協助馱貨。然而,由於牠的毛質良好,肉、奶也能利用,曾遭大量捕殺而幾近滅絕。目前各產國均設有保護區保護牠們。
貘包括馬來貘及美洲貘,是外型奇特的動物之一,前者除頭、頸及四肢黑色外,全身均為白色,後者則呈深褐色,且口吻尖長。牠們通常生活在靠水的叢林中,以野草、樹葉為食;聽覺、嗅覺都相當靈敏,遇危險時,會潛入水中逃生。然而仍逃不過人類的捕殺。
鴞鸚──紐西蘭的「活國寶」,是一種生活在奔林中的夜行性飛禽;外行雖酷似鴞類,但卻是一種鸚鵡。白天時,牠們多棲息在樹洞之中,入夜後才出來覓食,食物以蕨類、樹芽及野果為主。由於外來動物的引進和棲息環境遭受破壞,數量驟減,目前已受到國際鳥類保護會議的嚴密保護。
侏儒河馬為一種生活在非洲密林中的小型河馬,體長約一‧五至二公尺,而肩高只有七十至八十公分。體重為一百八十至二百六十公斤,只有一般河馬的十分之一重。通常河馬是棲息在河中,但牠們卻生活在茂密的草叢或林間,遇危險時,也是立刻躲進林中。一般多獨棲或成對棲息,以野草、樹葉及野果為主食,且在夜間覓食,為一種夜行性動物。由於棲息環境的改變,數量漸減少,現已受到保護。
科莫多巨蜥又名「科莫多龍」,是世界上現存的蜥蜴挺型最大的,全長達二至三公尺。這種巨蜥產於印度科莫多島的森林中,以山豬、山羊、麂及野鼠為主食,但見到其他動物的死屍時,也會全部吞吃下去。產卵時,雌蜥會先找一處沙洞,然後將卵產於洞中,每窩約二十五個,經過一個半月左右,卵會自行孵化。然而,由於不是個個卵均會孵化,加上棲息環境的改變,牠們的數量日漸稀少。目前正嚴受保護,並禁止出口。
臺灣亟待保護的野生動物
前述的動物,可算是「世界級」的瀕臨絕種動物。至於我們生活其上的寶島臺灣,是不是也有瀕臨絕種的呢?這個答案是肯定的;可是,由於基本的調查資料依然不足,因此,我們只能就政府嚴禁獵捕的亟待保護的珍禽異獸,稍作介紹。
臺灣獼猴是臺灣山中唯一的獼猴,在三、四十年前曾遍佈全島山中,如賓則由於人類的捕殺與森林開發導致棲息地破壞,而數量銳減。這種猴子通常是成群聚在一起,過著群居生活,群中並設有一猴王。牠們善於爬樹、泅水,且行動迅速,警覺性極高。大多吃食植物的嫩葉和果實,但也捕食昆蟲、鳥蛋及蜥蜴。
臺灣長鬃山羊是一種體色黃褐,喉下鮮黃色的山羊,主要分布在中央山脈一帶。牠們成群棲息在山中,以水麻、寒莓、水龍骨及其他蕨類植物為主食。雖然牠們的嗅覺奇佳、警覺性高,但由於性情羞怯,且無特殊的自衛能力,每年被捕殺數量甚多。今日已有部分學者、專家正在研究牠們的生態、習性等,準備以人工繁殖的方法,幫助牠們繁衍子代。
雲豹是一種酷似虎、豹的大型貓科動物,體長約七十至一百公分,尾長在六十至七十公分。這種猛獸生活在山中,行動隱匿,善於爬樹,是臺灣獼猴、鹿類及松鼠類的剋星。然而,大約自十餘年前起,這種動物就未曾被發現過,因此有人認為牠們已經絕種了。
西伯利亞老虎、南方水獺、 雪豹、綠色豬籠草,蘇門答臘島老虎,黑猩猩,黑臉琵鷺,
中 華 白 海 豚,夏 威 夷 的 座 頭 鯨,鯨 魚,蝙 蝠,犀牛,美洲獅 ,綠海龜,,亞洲黑熊, 閉殼龜,
紅咀相思,鱷魚,淡水蠔,還有過千種瀕危絕種的動物
資料
西伯利亞虎,又稱東北虎、滿州虎、阿穆爾虎、烏蘇里虎、朝鮮虎。
分佈
東北虎生活在俄羅斯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中國東北、朝鮮等東北亞地區。在朝鮮,分佈在兩江道之「三池淵郡」及「大紅丹郡」等地的長白山一帶。朝鮮虎是否算亞種還在爭論中,一般將它等同於東北虎。
威脅
外觀特徵
毛色淺黃,毛厚,不畏寒冷。
額頭上有「王」字黑紋,尾巴上有8個明顯的黑環,也是一個特點。
體格大而勇猛,是體形最大的虎,體長達3米,重300公斤,也有學者認為東北虎可以重達350公斤。其中朝鮮虎體長150─180厘米,體高(肩高)約100厘米,重140至200公斤。
花紋美麗。毛色為鮮明的黃栗色,背上有24個黑條紋。
生命週期
孕期103─105天,一胎生2─4子,兩三年生一次崽子,活15─17年。
生活習慣
主要在晚間活動,白天在岩洞或草叢中休息。東北虎是獨居動物。除了交配、育子的虎,每隻虎都有自己的很大一片單獨活動的區域,這也是為什麼東北虎的密度非常低。
東北虎捕食野狼、鹿、兔子、野豬、青鼬、狐狸等動物。也捕食蛇類和魚類,還吃松子、胡桃、榛子、馬林果等野果。
綠色豬籠草
豬籠草,為豬籠草屬植物的統稱,是豬籠草科的唯一屬。也是多種能夠捕食昆蟲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主產地是熱帶亞洲地區。豬籠草為地生植物,是攀援狀的亞灌木。豬籠草擁有一幅獨特的吸取營養的器官——捕蟲囊,捕蟲囊呈圓筒形,下半部稍膨大,因為形狀像豬籠,故稱豬籠草。在中國的產地海南又被稱作雷公壺,意指它像酒壺。這類能夠通過捕捉和消化昆蟲等小動物來獲取營養的植物被稱為食蟲植物。
1981年的克朗奎斯特分類法單獨分出一個豬籠草目,1998年根據基因親緣關係分類的APG 分類法認為應該將本科納入石竹目
植物學性狀
莖株:
豬籠草在自然界常常平臥生長,莖株一般不超過1m,但是不同的品種也有超過3m的。
葉:
互生,葉片呈長橢圓形,長10cm - 25cm,寬4ccm - 8cm。葉的構造複雜,分葉柄,葉身和卷鬚,葉片的頂端連接著向下彎曲的捲鬚,卷鬚尾部擴大並反卷形成瓶狀,即為捕蟲囊。
捕蟲囊:
豬籠草的捕蟲囊長12cm - 16cm,寬2cm - 4cm,籠色以綠色為主,有褐色或紅色的斑點和條紋頂端有囊蓋。囊蓋卵圓形或橢圓狀卵形,長2.5cm - 3.5cm。捕蟲囊小的時候,囊蓋是密封的,成長後囊蓋才打開,只有一處與囊口相接。而且打開後不再隨意閉合。
花:
豬籠草的花為單性雌雄異株,總狀花序,花色為紅色或紫紅,有萼片而無花瓣。
雄花:
雄花有四枚萼片,呈橢圓形或長圓形,長5cm - 7cm,雄蕊的花絲合生成管狀,花藥集生成圓球型。
雌花:
雌花的萼片較小,雌蕊呈橢圓形,黑色,密生濃毛,豬籠草果實成熟時,開裂為4個果瓣,深褐色,長1.5cm - 3cm,內面有很多絲狀的種子。
豬籠草的捕食
豬籠草的捕蟲囊內有蜜腺能分泌蜜汁引誘昆蟲,昆蟲進入捕蟲囊後,囊蓋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合上,但是捕蟲囊的囊口內側囊壁很光滑,所以能防止昆蟲爬出。囊中經常有半囊水。水過多時,捲鬚無法承重還會自動傾斜倒去一部分水。因為如果囊內盛滿水,昆蟲掉在水裡後就容易逃出。捕蟲囊下半部的內側囊壁稍厚,並有很多消化腺,這些腺體泌出稍帶黏性的消化液儲存在囊底。消化液呈酸性,具有消化昆蟲的能力。事實上囊蓋一定是打開的,囊蓋的主要用途是引誘昆蟲,因為囊蓋的內壁也有很多蜜腺。 掉進囊內的昆蟲多數是螞蟻,也有一些會飛的昆蟲如野蠅和蚊等。
生長環境
豬籠草屬植物種類繁多,全世界有百種左右。大多數生長在印度洋群島、馬達加斯加、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等潮濕熱帶森林裡,中國海南,廣東、雲南等省也有這種植物。喜溫暖、濕潤和半陰環境。不耐寒,怕乾燥和強光。生長適溫為25-30℃,3月至9月為21-30℃,9月至翌年3月為18-24℃。冬季溫度須不低於16℃,15℃以下植株停止生長,10℃以下溫度,葉片邊緣遭受凍害。
絕種動物
腕龍(學名:Brachiosaurus)是蜥腳下目的一屬恐龍,生活於晚侏羅紀。牠的名字是由古希臘文的「βραχιων」(前臂)及「σαυρος」(蜥蜴)結合而來,因牠的前肢比起後肢大很多。曾經生活在陸地上的最大的動物之一,亦是所有最聞名的恐龍之一。
腕龍與人類的大小比較數十年以來,腕龍一直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但在發現數種巨龍科恐龍,如阿根廷龍,都比腕龍為大。最近,另一種腕龍科的波塞東龍亦被發現,就已知不完整的化石,亦可能比腕龍為大。
最初令人認為腕龍是世界上最大恐龍的比較完整化石標本,包括在柏林洪堡自然歷史博物館展覽,世界上組裝最高的骨骼,都是屬於B. brancai這個物種的。有些科學家認為這個物種其實是屬於另一個屬,稱為長頸巨龍。模式種高胸腕龍(B. altithorax)的完模標本包含了七節後背部脊骨、薦骨、近端尾巴脊骨、鳥喙骨、肱骨、大腿骨及肋骨,這些骨骼都足以估計其大小。腕龍的脊椎與肋骨具有空腔,可以減輕體重。[1]
基於完整的骨骼,腕龍估計達25米長,頭部可提高至離地面13米高。一些來自較大型標本的化石碎片顯示牠可以生長多15%。這些碎片包括有獨立的腓骨(編號HMN XV2),長1,340厘米,而肩胛喙狀骨被認為是屬於超龍的。腕龍估計重15-78噸[2][3]這些估計卻有一些問題,如計算只是基於肢骨而非整個身軀模型,或是基於一些過時及過重的模型等。一項研究基於骨學及推測肌肉組織估計重量為32-37噸。[4][5]
發現及物種
腕龍是由里格斯(Elmer S. Riggs)於1900年首次在美國科羅拉多州西部的大峽谷中發現。[6]在腕龍的早期重建中,曾經將一根上臂骨頭誤認為是股骨。[1],但於2003年被分類為另一個稱為Lusotitan的屬。[7]牠的化石是一些脊骨、部份臀部及四肢,是於葡萄牙埃什特雷馬杜拉被發現。化石時期可以追溯至150萬年前,晚侏羅紀的啟莫里階。
高胸腕龍(B. altithorax):由里格斯於1903年發表的模式種,化石於美國科羅拉多州及猶他州發現。[6]化石時期追溯至145-150萬年前,啟莫里階至提通階。
B. nougaredi:de Lapparent於1960年所發表[8],但可能是另一個物種(可疑名稱)。化石是於非洲阿爾及利亞的瓦爾格拉發現,是一些臀部及前肢混亂了的骨頭。估計時期是100-110百萬年前,白堊紀阿爾布階至森諾曼階。
另外,最完整的腕龍標本是屬於B. brancai的。牠的化石是由沃納•詹尼斯(Werner Janensch)於1909年在坦尚尼亞發現。化石包括有5副部份骨骼,當中最少有3個頭顱骨及一些肢骨,估計是屬於145-150萬年前,啟莫里階至提通階。於1991年,牠被置放於稱為長頸巨龍的新屬中,因為牠並沒有腕龍派生的特徵。[9]長頸巨龍在兩肩骨間有隆起處,而在鼻孔上有圓的冠狀物。
古生物學
腕龍是屬於蜥腳下目的四足草食性恐龍,有著長的頸及尾巴,腦部較細小。與其他蜥腳下目的科不同,牠的結構像長頸鹿,有著長的頸及前肢。腕龍的牙齒是竹片狀的,很適合牠那草食性的特徵。牠的頭顱骨有著很多小孔,可能是幫助減輕重量。腕龍的鼻孔位於頭頂上。前腳的首趾及後腳的首三趾都有爪的。最近的研究顯示,腕龍無法將頸部垂直地抬高。腕龍的頸椎有13節,背椎有11或12節,以及5節薦椎。[1] 腕龍的頭顱骨比長頸巨龍更似圓頂龍,所以這頭顱骨成為了長頸巨龍是另一屬的證據。
新陳代謝
就像其他長頸恐龍,腕龍可能不能由心臟提供足夠的含氧血液到高於肩膀的腦部。。
若腕龍是恆溫動物,估計牠需要十年的時間來成長,而每天所需求的能量就很巨大,每天需要超過182公斤的食物。但若牠是變溫動物,牠就需要超過100年的時間來成長,而每天所需的能量及食物則遠較為小。
環境及行為
於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內展示的腕龍腕龍是侏羅紀時代最巨大的恐龍之一。牠生活於充滿蕨類、蘇鐵目及木賊屬的草場,及穿越大量松科、蘇鐵科及銀杏的樹林。牠的一些較新屬,有劍龍、橡樹龍、迷惑龍及梁龍。有推測指細小的腕龍會成群的活動,而成長的腕龍從其體型則完全不怕當時最大型的捕獵者,如異特龍及蠻龍。
腕龍的鼻孔,就像在其頭顱骨上相關的孔洞,長久而來都被認為是在其頭頂。在過往幾十年間,科學家認為腕龍的鼻孔就像潛水用的呼吸管,牠會大部份時候潛入水中以支撐其體重。但最近的研究指腕龍其實是陸地上的動物,水壓反而會影響牠們的呼吸,而牠們的腳亦太窄,不適宜在水中生活。再者,有學者指雖然其鼻孔在高於眼睛的頭頂上,但鼻孔依然貼近鼻端
老虎、獅子、河馬、鱷魚和犀牛
瀕臨絕種野生動物
玳瑁瀕臨絕種野生動物
學名:Eretmochelys imbricata squamata (Linnaeus)
英名:How
特徵習性:分布於大西洋、太平洋及印度洋熱帶海域,生活於岩岸及珊瑚礁海域,
臺灣少有發現。雌龜每隔2至3年上岸產卵,以海中無脊椎動物為食。背甲之中央盾為5片,側盾4對;上喙前端向下鉤,似鷹嘴。
面臨壓力:背甲極具觀賞價值,獵捕壓力大。
老虎瀕臨絕種野生動物
學名:Panthera tigris
英名:Tigger
特徵習性:分布於亞洲,台灣引進飼養。棲息於森林、雨林、草地、沼澤。夜行性,主要以各種大小型動物為食。體有黑條紋;耳短圓,耳背黑有白斑;尾長,具條紋或環圈,尾尖黑。
野生族群數量:5,000~7,500隻
花豹瀕臨絕種野生動物
學名:Panthera pardus
英名:Leopard
特徵習性:分布於非洲、亞洲東部、西南部及南部,台灣引進飼養。棲息於森林、
草原、樹叢。夜行性。肉食性。全身有許多斑點組成之斑圈;耳背黑有白斑;尾站立時可接觸地面。
野生族群量:不詳。
馬來熊瀕臨絕種野生動物
學名:Helarctos malayanus
英名:Malayan Sun Bear
特徵習性:分布中南半島、印尼、婆羅州,台灣引進飼養。棲息於濃密森林。日行
性。以植物、水果、小動物、蜜等為食。體型小,體色深暗棕色至黑色,胸前有黃色小斑。
野生族群數量:小
台灣黑熊瀕臨絕種野生動物
學名:Selenarctos thibetanus formosanus (Swinhoe)
英名:Formosan Black Bear
特徵習性:為臺灣產最大型陸生動物。夜行性。雜食性。全身披黑色粗毛,胸前有
一片白色V字型弧斑。
面臨問題:棲息地干擾,些許捕捉,野生族群被隔離。
亞洲象(象牙) 瀕臨絕種野生動物
學名:Elephas maximus
英名:Asian Elephant
特徵習性:分布於印度、東南亞,台灣引進飼養。棲息於濃密叢林至草原。日行性。主要以樹皮、根、葉為食。頭大,頂有二凸,雄有象牙,彎曲。
野生族群數量:約28,000~42,000隻(1978)。
雲豹瀕臨絕種野生動物
學名:Neofelis nebulosa (Swinhoe)
英名:Formosan Clouded Leopard
特徵習性:臺灣特有亞種。棲息於植被濃密的原始闊葉林。夜行性。大型肉食性動物。身上具大塊黑色雲斑;尾長,具黑色環帶。
面臨問題:以前曾廣泛分布於全島1,000公尺左右之原始森林,目前族群量不明,可能已經絕種。
山羌瀕臨絕種野生動物
學名:Muntiacus reevesi micrurus (Sclater)
英名:Formosan Reeve's Muntjac
特徵習性:臺灣特有亞種,為臺灣鹿科中最小的一種。獨居性動物,日間活動較多,由低海拔至3,000公尺以上山區均有分布。額內緣至角基內側各有一黑色條紋;雄羌具角,每年脫落再長,雌羌無角。
面臨壓力:強大捕捉壓力。
穿山甲(臺灣鯪鯉) 瀕臨絕種野生動物
學名:Manis pentadactyla Linnaeus
英名:Formosan Pangolin
特徵習性:臺灣特有亞種。夜間活動。主要以白蟻、螞蟻類為食。棲息於山麓至海拔1000公尺左右之山區。頭上部及身體背面布滿灰褐色鱗片;四肢短,具五爪,前肢之爪發達。
面臨問題:過去曾有強大捕捉壓力,目前則因山麓開發,棲息地受到干擾,野生族群少,且可能分布不連續。
瀕臨絕種野生動物
老虎瀕臨絕種野生動物
學名:Panthera tigris
英名:Tigger
特徵習性:分布於亞洲,台灣引進飼養。棲息於森林、雨林、草地、沼澤。夜行性,主要以各種大小型動物為食。體有黑條紋;耳短圓,耳背黑有白斑;尾長,具條紋或環圈,尾尖黑。
野生族群數量:5,000~7,500隻
花豹瀕臨絕種野生動物
學名:Panthera pardus
英名:Leopard
特徵習性:分布於非洲、亞洲東部、西南部及南部,台灣引進飼養。棲息於森林、
草原、樹叢。夜行性。肉食性。全身有許多斑點組成之斑圈;耳背黑有白斑;尾站立時可接觸地面。
野生族群量:不詳。
馬來熊瀕臨絕種野生動物
學名:Helarctos malayanus
英名:Malayan Sun Bear
特徵習性:分布中南半島、印尼、婆羅州,台灣引進飼養。棲息於濃密森林。日行
性。以植物、水果、小動物、蜜等為食。體型小,體色深暗棕色至黑色,胸前有黃色小斑。
野生族群數量:小
台灣黑熊瀕臨絕種野生動物
學名:Selenarctos thibetanus formosanus (Swinhoe)
英名:Formosan Black Bear
特徵習性:為臺灣產最大型陸生動物。夜行性。雜食性。全身披黑色粗毛,胸前有
一片白色V字型弧斑。
面臨問題:棲息地干擾,些許捕捉,野生族群被隔離。
亞洲象(象牙) 瀕臨絕種野生動物
學名:Elephas maximus
英名:Asian Elephant
特徵習性:分布於印度、東南亞,台灣引進飼養。棲息於濃密叢林至草原。日行性。主要以樹皮、根、葉為食。頭大,頂有二凸,雄有象牙,彎曲。
野生族群數量:約28,000~42,000隻(1978)。
雲豹瀕臨絕種野生動物
學名:Neofelis nebulosa (Swinhoe)
英名:Formosan Clouded Leopard
特徵習性:臺灣特有亞種。棲息於植被濃密的原始闊葉林。夜行性。大型肉食性動物。身上具大塊黑色雲斑;尾長,具黑色環帶。
面臨問題:以前曾廣泛分布於全島1,000公尺左右之原始森林,目前族群量不明,可能已經絕種。
山羌瀕臨絕種野生動物
學名:Muntiacus reevesi micrurus (Sclater)
英名:Formosan Reeve's Muntjac
特徵習性:臺灣特有亞種,為臺灣鹿科中最小的一種。獨居性動物,日間活動較多,由低海拔至3,000公尺以上山區均有分布。額內緣至角基內側各有一黑色條紋;雄羌具角,每年脫落再長,雌羌無角。
面臨壓力:強大捕捉壓力。
穿山甲(臺灣鯪鯉) 瀕臨絕種野生動物
學名:Manis pentadactyla Linnaeus
英名:Formosan Pangolin
特徵習性:臺灣特有亞種。夜間活動。主要以白蟻、螞蟻類為食。棲息於山麓至海拔1000公尺左右之山區。頭上部及身體背面布滿灰褐色鱗片;四肢短,具五爪,前肢之爪發達。
面臨問題:過去曾有強大捕捉壓力,目前則因山麓開發,棲息地受到干擾,野生族群少,且可能分布不連續。
在香港的瀕臨絕種動物,繼有鯨、中華白海豚、水獺、穿山甲、豪豬、 豹貓、恒河猴、長尾獼猴、虎紋蛙、澤蛙、海龜、鳥翼蝶、黑面琵露 、香港蠑螈、香港瀑蛙、盧文氏樹蛙、巨蜥、蟒蛇等。牠們在香港均 是碩果僅存的動物,說不定我們的子孫,在未來只可在書本才可看到 牠們。
瀕臨絕種植物
至於野生植物方面,則有花旗參、蘭花、豬籠草、樹蕨、蘇鐵、 仙人掌、沉香和捕繩草等都是面臨絕種威脅的。
西伯利亞老虎、南方水獺、 雪豹、綠色豬籠草只是數以千種瀕臨絕種品種的其中例子。
很多動物正瀕臨絕種。蘇門答臘島老虎是其中的一種。 這些老虎是隱伏的捕食者,牠們埋伏在水洞附近等待獵物的出現,然後進行捕殺。牠們是老虎中最小的,只有250磅(大約110公斤),是堂兄弟西班牙老虎的一半。偷獵和生態的破壞已將蘇門答臘島老虎的數目減少至瀕臨絕種的程度。現在只有大約250至400隻的野生蘇門答臘島老虎。
黑猩猩也同樣瀕臨絕種。 黑猩猩的基因和人有百分之九十八是一樣的,比牠們和大猩猩的相似的程度還大。 黑猩猩現在仍然可以在一些茂盛的森林和中西非洲一些無人居住地區找到。偷獵和生態的破壞大大威脅牠們剩下的數目。 研究人員估計現在只有大約十五萬頭野生黑猩猩。
黑臉琵鷺是其中一種在香港出現的瀕危鳥類。 二零零零年所錄得的全球數目約為七百隻,該年約有其中三分一的黑臉琵鷺停留香港的米埔過冬。
黑 臉 琵 鷺
黑 臉 琵 鷺 是 大 型 涉 禽 , 身 上 長 滿 白 色 羽 飾 , 鳥 喙 形 狀 獨 特 , 成 匙 狀 , 又 似 琵 琶 , 臉 呈 黑 色 , 皮 膚 裸 露 , 因 而 得 名 。 體 長 約 76厘 米 , 約 重 一 公 斤 。
黑 臉 琵 鷺 屬 「瀕 危 」 物 種 , 意 謂 「物 種 有 絕 種 的 危 險」 。
估 計 現 時 全 球 物 種 數 目 約 1,000 隻 。
冬 季 在 朝 鮮 、 日 本 以 至 北 越 沿 岸 一 帶 出 現 , 主 要 越 冬 地 在 台 灣 的 曾 文 溪 口 ( 最 高 紀錄 找 到 363 隻 ) 及 香 港 的 米 埔 及 后 海 灣 內 灣 拉 姆 薩 爾 濕 地 ( 最 高 紀 錄 找 到 165 隻 ) 。 少 數 ( 1-20 隻 ) 在 其 他 沿 岸 地 點 出 現 。
至 今 僅 在 朝 鮮 半 島 西 岸 的 岩 島 發 現 牠 們 的 繁 殖 地 , 約 有 30個 繁 殖 配 對 在 島 上 出 現 。
黑 臉 琵 鷺 主 要 以 沿 岸 淺 水 地 帶 的 魚 蝦 為 食 糧 。 東 亞 大 部 份 的 沿 岸 地 區 承 受 稠 密 人 口及 工 農 業 活 動 帶 來 的 重 大 壓 力 , 導 致 生 境 地 破 壞 及 污 染 。 台 灣 的 曾 文 溪 口 正 面 臨 重要 的 工 業 計 劃 威 脅 , 而 香 港 后 海 灣 所 承 受 的 壓 力 也 逐 漸 增 加 。
動物特徵
北極熊是陸地上最大的食肉動物,牠的後腿比前腿長許多,頸部也很長。牠的腳生有很厚的毛,像雪靴一樣。牠乳白色的毛又濃又密,且具防水之用。
生態及習性
北極熊是會主動襲擊人類的動物之一。其主要是群居肉食性的,如海獅、海象、海鷗及魚類等。北極熊活躍於晚上,牠們嗅覺靈敏,擅於游泳,適合極地生活。牠們長有厚厚的脂肪,鼻孔可以關閉,耳朵細小,貼近頭部,腳部亦長有少許蹼。北極熊主要生活於北極和加拿大南部。
但亦有估計稱,世上存在的物種至少比科學家提出的超出20倍。生物 多樣化因人類莽故大部份物種於錯綜複雜的生物網中扮演的角色而面臨重大的威脅。瀕臨絕種是自然的過程,但在正常情況下,出現的速度 很慢。物種絕種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人類活動,主要是破壞生境及過度捕獵所致。據最近的估計,科學家指出每日大約有100種物種絕種。根據 已有的數據,生物學家估計於一九九二年,至少四千,甚至五萬一千種物種因人類的活動和人口增長而絕種。現時,世上有超過1000種瀕臨 絕種的動物物種,當中有超過200種可在美國找到。
很多生物因為被過量地捕捉或採摘而面臨絕種,例如捕殺、 控制害蟲、控制捕擸者。在二十世紀時不受管制的捕鯨工業,過量鯨魚被捕殺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一些動物的器官有很高的價值,也造成了它們被大量捕殺的成因。現時,犀牛角和老虎骨在亞洲的黑市市場仍然有很高的需求。
牠們絕種的原因不外乎是我們的發展和捕食所造成;如新機場的 開拓就是一個好例子,工程使香港獨有的盧文氏樹蛙、珍貴的中華白 海豚和捕食昆蟲的豬籠草等都步向絕種邊緣。牠們原本都是安居樂業 的,卻因著我們的工程發展令牠們的棲息地產生巨變,而逐步走向死 亡。
人們常說:「食野味進補。」但卻使以往在新界時有出現的穿山甲、果子狸等,被大量捕殺而絕跡香港。
此外,我們亦會間接使生物絕種的,如皮草、皮手袋、藥材中的 熊膽汁、鹿茸等,還有象牙和犀牛角等都是因人類的需要而構成對動 物的威脅。
瀕臨絕種的動物
1.黑 臉 琵 鷺
2.中 華 白 海 豚
3.夏 威 夷 的 座 頭 鯨
4.蝙 蝠
高瀕臨動物
1.老虎
2.犀牛
3.美洲獅
4.綠海龜
5.亞洲黑熊
6. 閉殼龜
7.紅咀相思
8. 鱷魚
熊貓,中華白海豚,雪豹,海龜,鯨,(北極熊,企鵝-應該係).........等,你可以去搜尋網站,會有好多。
瀕臨絕種的動物(1)
哺乳類
名稱: 虎
分佈範圍: 黑龍江、吉林、江西分佈範圍
形態特徵:
頭圓,眼大。頸部粗而短,嘴上有長硬的鬍鬚,身體背面為橙黃色,白色腹面,全身佈滿黑色縱紋。尾巴約有10個黑環。
生態習性:
住:棲息於丘陵、山地、平原、沼澤、河口、海灣等各種環境中。
行:夜晚活動。行動敏捷、矯健,善於跳躍和游泳,但不會爬樹。
休息:樹叢、草叢、岩洞等隱蔽處。
食:肉食性。主要以野豬、鹿、子、山羊、獐等大型食草動物為食,也吃野兔、野雞等小動物,饑餓時也會向熊、豹、狼、猞猁等食肉動物出擊。
性格:性情異常兇猛,單獨活動。
繁殖:大多在11月至翌年2月的冬季發情。雌獸每2—3年繁殖一次,懷孕期約93—114天,每胎產2—4子。
成長:幼子出生7—12天時開眼,20天後長牙,一個月後可吃肉。幼子一般跟隨雌獸生活16一28個月,然後開始獨立生活,3—4歲性成熟。
壽命:20—25年
保護級別: 國家I級保護動物
瀕危原因:
1、為取得虎皮和虎骨,進行長期獵捕。
2、人類活動範圍擴大,棲地被嚴重破壞,活動範圍縮小,食物減少。
3、野生種群過小,且相互隔離,導致種群退化。
瀕臨絕種的動物(2)
哺乳類
名稱:熊貓
分佈範圍: 四川、陝西南部、甘肅東南部
形態特徵:
全身有棕紅色的體毛,胸、腹部及四肢黑褐色。眼上方各有一塊白斑,嘴的四周都是白色
。尾巴粗長,有9個赤紅色與黃白色相間的環紋。
生態習性:
住:海拔1600—3800米之間的混交林和竹林等高山叢林中
行:早晨和傍晚活動。行動靈敏,善於攀樹。腳下有厚密絨毛,適合在密林下濕滑的地面或岩石上行走。走路時前腳向內彎,與熊走路的姿勢類似。
休息:住在溪流和山泉附近,利用枯樹洞或岩石洞築成的巢穴,喜歡臥在岩石上或樹枝上曬太陽。
食:植食性。主要以竹子為食。
性格:性情溫順,結小群活動。
繁殖:發情期多在2—3月間。雌獸的懷孕期為3—4個月,產子多在6—7月,以樹洞做產房,每胎產1—3子。
成長:初生幼子臉上沒花斑,全身蓬鬆乳白色的絨毛。一周以後體毛漸變為深灰色。1歲以後開始獨立生活,體毛漸變為成體的毛色。2歲時性成熟。
壽命:12—19年
保護級別:國家II級保護動物
瀕危原因:
1、森林過度採伐,棲地被破壞。
2、作為一種傳統的“毛皮獸”被大量獵捕。
3、熊貓犬瘟熱等傳染病和十餘種寄生蟲病,導致許多小熊貓死亡。
瀕臨絕種的動物(3)
哺乳類
名稱:水獺
分佈範圍: 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東北部、河南、山西、陝西 、湖南、四川、貴州、雲南、西藏東
形態特徵:身體細長,嘴角生有發達的觸鬚,眼及耳細小。後足趾間具蹼。尾長及扁平,基部粗,至尾端漸漸變細。身體背面暗褐色,腹部淡棕色。喉、頸、胸部近白色。
生態習性:
住:在水流較緩、水的透明度較大、水生植物貧乏而魚類較多的河流、沼澤、池塘、湖泊等淡水水域附近。
行:夜晚活動。善於游泳和潛水。不善於在陸地上行走,主要用腹部貼著地面匍匐前進、滑行和打滾等。
休息:在靠近水邊的樹根、樹墩、蘆葦和灌木叢下,利用自然的低窪來築巢。
食:肉食性。主要是魚類,常將捉到的魚托出水面而食,也捕捉小鳥、小獸、青蛙、蝦、蟹及甲殼類動物等。
性格:靈活機敏,單獨活動。
繁殖:一年四季都能交配,主要在春季和夏季。在水中交配,雌獸卻在巢穴的草上產子。雌獸的懷孕期約為2個月,一般在冬季產子,每胎產1—5子。
成長:初生的幼子有黑而軟的稀疏長毛,雌獸對牠們愛護備至。除非外出取食,幾乎整天在窩裏陪伴幼子。哺乳期約50天,然後就可以出巢活動。開始只能在地面上緩慢爬行,然後開始習泳。3個月後開始獨立生活,3歲性成熟。
壽命:15—20年
保護級別: 國家II級保護動物
瀕危原因:
1、棲息水域污染,嚴重時甚至中毒死亡。
2、為獲取毛皮而過度獵捕。
瀕臨絕種的動物(4)
昆蟲類
名稱:阿波羅絹蝶
分佈範圍: 新疆
形態特徵:前翅較圓,白堊色,翅表有許多點、灰白斑及無鱗透明區,後翅通常總有顯著
的鮮紅色斑點。觸角主幹灰白色,有淺黑色環帶。
生態習性:
住:棲息於海拔750—2000米的山區
行:白天活動,飛行。
食:取食花蜜
繁殖:卵生,每年3—4月份繁殖。
成長:完全變態,一生要經歷卵、幼蟲、蛹、成蟲等四個階段,幼蟲以景天植物為寄主。
保護級別: 國家II級保護動物
瀕危原因:
1、棲地遭到破壞
2、過度獵捕
瀕臨絕種的動物(5)
鳥類
名稱:白腹黑啄木
分佈範圍: 四川西南部、雲南西部
形態特徵:前額、頭頂、枕部為紅色。頸、胸和上體均為黑色。腰部、腹部白色。
生態習性:
住:棲息於海拔1525—3050米以下的山地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常綠闊葉林和落葉闊葉林等森林之中。
行:白天活動。由於翅膀短而鈍,不適於快飛及遠飛,只在空中作波浪式的滑行。善於在樹幹直上直下或呈螺旋狀沿樹幹攀緣,也能雙腳一跳一跳地前進或後退。
休息:樹上隱蔽處。
食:肉食性。以象、蠐螬等昆蟲為食。
性格:機敏而靈活,單獨或成對活動。
繁殖:繁殖期為4—6月。築巢於高大的死樹或枯木的樹洞中,洞巢由親鳥啄成。每窩產卵2—4枚,由親鳥輪流孵卵。
成長:雛鳥出殼後需要由親鳥精心飼餵。
保護級別: 國家II級保護動物
瀕危原因:
1、亂捕濫獵。
2、亂砍濫伐,使棲地縮小。
瀕臨絕種的動物(6)
爬行類
名稱 :綠海龜
分佈範圍: 黃海、東海、南海和台灣海域等
形態特徵; : 頭暗褐色,略呈三角形,頰黃色,嘴黃白色,眼大,前額上有一
對額鱗。背腹扁平,
腹甲黃色,背甲暗綠色,盾片鑲嵌排列,有由中央向四周放射的斑紋。
生態習性 :
住 : 海洋。主要在沿岸近海的上層活動,有洄游習性。
行 : 晝夜活動。在海水中游泳十分快捷,但在陸地上爬行緩慢。
休息 : 海面上或海水中。
食 : 雜食性。包括海草、海藻,以及魚、蝦、甲殼類、軟體動物等。
性格 : 性情溫和。
繁殖 : 在海岸、海島的周圍水域中或陸地上交配,雌性多於晚上在便於爬行和挖掘的海岸登陸,直至高潮線以上的灌木林邊緣,用後肢挖掘洞產卵。每次產卵數十枚到百餘枚,用後肢將沙土蓋在卵上,再爬回海中。借助太陽熱量孵化,在28—34℃的溫度下,約要40—70天時間孵出。
成長 : 剛孵出的幼體是黑色的,甲殼、四肢邊緣為白色。牠們鑽出沙土後,立刻迅速爬到大海中,到處遊蕩、覓食,7—8年達到性成熟。
壽命 : 100年以上
保護級別 : 國家II級保護動物
瀕危原因 :
1 亂捕濫獵,挖巢取卵,供人類食用和藥用。
2產卵場所受到人類破壞和干擾,如垃圾、海灘附近的燈光等,使雌海龜放棄上岸產卵或使幼體迷失方向。
3 被漁船的螺旋槳或魚網所傷。
瀕臨絕種的動物(7)
軟體動物類
名稱: 虎斑寶貝
分佈範圍: 台灣南部海域、南海
形態特徵:
貝殼背部膨圓,前端稍尖瘦,後端向內凹陷。表面十分光滑,有白色或淡黃色的光澤,並雜有黑褐色斑點。
生態習性:
住:棲息於低潮線以下一米至數米深的珊瑚礁或珊瑚礁之間的沙灘中。
行:夜間活動。以腹足爬行,行動遲緩。
休息:常隱匿於珊瑚礁的基部或礁體的洞穴內,有的則伏於礁石下。
食:肉食性。主要以有孔蟲、海綿、小型甲殼動物等為食。
繁殖:3-4月交配產卵。常將卵產在珊瑚洞穴及空貝殼內,母貝產卵後並不離開卵塊,而是臥伏其上,保護卵免遭傷害,直到1-2周後幼蟲孵化出來為止。
成長:幼體時期有螺旋形的螺層,發育成長時,螺層被包在裏面,在外面
瀕臨絕種的動物(8)
魚類
名稱: 胭脂魚
形態特徵:體高而側扁,呈斜方形。頭尖而短小,口小,唇肥厚背鰭很高,臀鰭較短,尾鰭呈叉形。全身淡紅色,從吻端到尾鰭基部有一條猩紅色的寬條紋。
生態習性:
住:棲息於淡水水域的中下層。
行:晝夜活動。善於游泳。
休息:在水中
食:肉食性。以底棲的無脊椎動物、水生昆蟲等為食。
性格:溫順,行動敏捷。
繁殖:產卵期為3—4月。產卵場所均在上游,一般在水質清澈,含氧量高,水位和水溫都較穩定的急流石灘處產卵。卵黏性,常黏在水底礫石或水藻上。水溫16.5—18℃時,約7—8天便可孵出幼體。
成長:幼體有桃紅、墨綠、銀灰或淡紫等顏色,體側有3條黑褐色橫紋,尾鰭灰白色。行動緩慢,常群集於水流緩慢的小石間,喜棲於水流的上層,5年左右達性成熟。
保護級別: 國家II級保護動物
瀕危原因:
1、水利設施的不斷建設,影響其生長及繁殖。
2、人類為食用而過度捕撈。
華南虎
北極熊
大熊貓
中華白海豚
綠海龜
鯨
花豹
馬來熊
臺灣黑熊
亞洲象
雲豹
穿山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