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吹奏笛子

2008-01-05 6:22 am
我是個笛子初學者,請教我笛子全部的音階、吹奏技巧(花舌......等)、握笛法、吹法。感謝!

回答 (2)

2008-01-05 6:32 am
✔ 最佳答案
你學笛?笛又好多
竹笛~牧童笛~長笛~短笛~曲笛~梆笛~排笛~豎笛~定音笛~接銅調音笛~新笛~

我慢慢同你講
(牧童笛)
牧童笛,有人會叫佢木笛或者直笛,係樂器一種。佢屬於木管樂器,係條直身長管,唔使靠簧來發聲,同哨子差唔多。笛嘴有吹口,笛身有八個窿,另有兩個細窿響尾個兩窿整半音,笛身頭上有個尖板嗰開口。係由口吹氣過笛嘴嘅窄管,窄管嘅氣撞落尖板,令到空氣振盪。笛身窿就用來控制音高。

牧童笛有悠久嘅歷史,現時保存到最耐嘅牧童笛係14世紀。更加古老嘅西洋畫上面有類似嘅笛,不過最早幾時出現重未有定論。牧童笛曾經風行幾個世紀,曾經組成78支笛嘅樂團。去到18世紀先至沒落。直至到成20世紀,同唔少古樂器一樣,畀人搵出來推廣。家下係好流行教學樂器。

古代唔少作曲家會將牧童笛同雀或牧童拉上關係,所以叫牧童笛。

梆笛用於北方梆子戲的伴奏,笛身細且短小,音色高亢明亮有力,著重於舌上技巧的運用,如著名笛子演奏家馮子存先生演奏的北方民間樂曲《五梆子》、《喜相逢》,在演奏上表現了濃厚的地方色彩,在氣息運用上較猛,並採用了急促跳躍的舌打音,有力的垛音,富有情趣的花舌音等等特殊技巧。梆笛善於表現剛健豪放、活潑輕快的情緻,具有烈的北方色彩,這和北方人民所處的地區特點和生活、勞動習慣是分不開的。多用於北方的吹歌會、評劇和梆子戲曲(如秦腔、河北梆子、蒲劇等)的伴奏,也可用來獨奏。
曲笛用於南方昆曲等戲曲的伴奏,又叫“班笛”、“市笛”或“線(即纏絲)笛”,因盛產於蘇州,故又有“蘇笛”之稱。多為C調或D調。管身粗而長,音色淳厚、圓潤、講究運氣的綿長,力度變化細緻,常採用先放後收,一音三韻,悠揚委婉,演奏的曲調比較優美、精緻、華麗,具有濃厚的江南韻味。悶笛:悶笛不開膜孔,吹起來比較費氣,音色較暗,可用於學笛時的氣功輔助練習,但年齡較小或體弱者最好不使用。「悶笛」也可以用有膜孔的笛子來代替,即用較厚的紙或膏布貼住笛膜孔。

  豎笛:古稱「順笛」,又稱直吹笛、牧童笛。豎吹,而且在笛頭上裝有「叫簧」,容易吹奏,適宜低幼兒童學習。近年來出現了用塑料制成豎笛,並裝活動笛頭裝置,擴大了音量,美化了音色,而且還能調節音高,是學校開展器樂活動的良好工具。

  定音笛、平均孔笛:即六個發音孔之間的距離基本相等,按照傳統指法,先學全按作5指法,使第二孔和第三孔、第五孔和第六孔之間的音孔相距較近。能基本上解決笛子的音準,用叉口吹法可轉二至三個調,我們最好選用「定音笛」。

  接銅調音笛:「笛膜孔」與「第六孔」之間使用轉木及銅片制成的一個圈,使管身的長短略可伸縮,以此來調節音高低,可調節1/4的全音。目前,在專業文藝團體普遍使用,常用於合奏及伴奏。

  新笛:新笛又稱低音笛,與普通笛子不同之處有;(1)不開笛膜孔。(2)笛身比曲笛粗長,音域比曲笛低一個純五度,音色類似箭聲,音量比簫大,常在大型管弦樂作品中,作為管樂器的低音聲部應用。
2008-01-07 12:32 am
路過...ma=口=全部音階唔需要太快學,初初先學中音同埋低音就得架喇,吹奏技巧,唔需要學度花舌住,因為花舌,你無咁快學識,至於握笛法,要睇你係左也定右也,右也既,笛頭向左邊,笛尾向右邊......
因為我懶=口=|||唔想打太多字...
如果你唔介意我唔係d咩大人物,你可以msn add我問我
有咩可以問度我盡量幫: [email protected]

同埋你笛子初學,應該知道返少少笛子既有歷史、種類、文化、特色,然後再學點握笛、吹笛、指法,然後吹到歌,再學少少技巧架,唔可以一次過教,由其你係初學者,無基礎
特別花舌=口=花舌唔係人人都識,有d人學左幾年先識,有d人一學就識,但係你初學唔干丨要學花舌住,因為初學既歌無花舌==!

2008-01-06 16:38:00 補充:
同埋樓上果個..竹笛~牧童笛~長笛~短笛~曲笛~梆笛~排笛~豎笛~定音笛~接銅調音笛~新笛~你好似有少少講錯...應該係分:1.中國竹/金屬/牛骨/膠/玉笛  細分:短笛、小笛、曲笛、梆笛、口笛、大笛、低音大笛接銅調音笛,係合奏笛/獨奏笛(定音笛),同笛既種類唔同...只係製造既時候用於合奏/獨奏而新笛只係唔用笛膜既笛,多數係因為無低音大笛/大笛時用架...至於牧童笛同長笛係西樂....呢d我唔清楚而且笛子,大多係講竹笛果類/牧童笛,而同排笛、豎笛無太大關係台灣果邊牧童笛叫小笛子.............
參考: 自己


收錄日期: 2021-04-14 18:47:1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104000051KK0361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