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秦始皇較佳
內政
漢武帝創立年號同時也是中國第一個使用年號的皇帝。他登基之初,繼續他父親生前推行的養生息民政策,進一步削弱諸侯的勢力,頒佈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來推動諸侯分封諸子為侯,使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縮減。同時他引入了刺史的官級,監察地方。在軍隊和經濟上則加強中央集權,將冶鐵、煮鹽、釀酒等民間生意編成由中央管理,同時禁止諸侯國鑄錢,使得財政權集於中央。他採用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儒學在古中國的特殊地位鋪平了道路。但是一般認為他利用儒學敦化民風,同時採用法術、刑名鞏固政府的權威,即是所謂的「表儒裡法」。當時積極啟用的汲黯和對司馬遷用宮刑即是其中著名的例子。
漢武帝即位初,一方面政治形勢比較穩定,國家經濟狀況也相當好,另一方面諸侯王國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所以,他在繼續推行景帝時各項政策的同時,採取了一系列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措施。在政治方面,首先頒行「推恩令」,使諸侯王多分封子弟為侯,使王國封地被分割,以進一步削弱諸侯王國勢力;其次建立中朝削弱相權,鞏固了皇權的神聖地位;再設置十三部刺史,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在軍事方面,主要是集中兵權,充實了中央的軍事力量;在經濟方面,整頓財政,頒佈「算緡」、「告緡」令,徵收商人資產稅,打擊富商大賈;又採取桑弘羊建議,將冶鐵、煮鹽收歸官營,禁止郡國鑄錢;設置平準官、均輸官,由官府經營運輸和貿易,大大增強了國家經濟實力。同時興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實行「代田法」,有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在思想方面,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學成為了中國社會的統治思想,對後世中國政治、社會、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漢武帝也非常注重人才的開發,他確立了察舉制度,是中國有系統選拔人才制度之濫觴,對後世影響很大。
漢武帝窮奢極欲,除大事營造之外,曾為求汗血寶馬多次遣李廣利遠攻貳師城,大耗國力。晚年更迷信方術,追求長生不老,為財政增加了沉重的負擔。又寵信江充,導致太子劉據起兵誅殺江充(巫蠱之亂),因滅太子全家,並逼死太子的生母衛子夫皇后,僅余太子之孫劉病己(後為漢宣帝)一人。
漢武帝晚年得子劉弗陵,甚愛之,早有廢立之意。巫蠱之亂後,立劉弗陵為太子。因慮子幼母壯,賜死劉弗陵的生母鉤弋夫人。鉤弋夫人向武帝哀求,武帝說:「趣行,汝不得活。」
漢武帝晚年,由於連年戰爭及苛政,國民經濟陷入困境,社會動蕩不安。他頒下《輪台罪己詔》反省自己的施政錯誤。
晚年
公元前88年,漢武帝叫畫工畫了一張「周公背成王朝諸侯圖」送給霍光,意思是讓霍光輔佐他的小兒子劉弗陵作皇帝。子幼母壯,為了防止太子的年輕母親鉤弋夫人重演呂后稱制的局面,漢武帝狠下心藉口處死了她。 公元前87年, 漢武帝駕崩,葬於茂陵,廟號是世宗
秦始皇用武力平定天下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这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统一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秦始皇改变了历来的帝王称号,创立了“皇帝”的尊号,确立了帝王的威信。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高过了三皇和五帝,故决定称号将皇和帝并称为“皇帝”,自称始皇帝,并宣布子孙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代代承袭。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秦始皇对与皇帝相关的名称也做了具体规定,例如皇帝自称用“朕”,皇帝的命称为“制”,令称为“诏”,等等。
秦始皇对中央政治体制进行了改革。皇帝掌握最高的政治、军事权力。皇帝之下是三公九卿。“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则是最高的军政长官,负责军事事务,辅佐皇帝处理军务;御史大夫是负责监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九卿”分别主管宗庙礼仪、国家外交、中央财政等方面的政务。
秦始皇对国家体制做了影响深远的改革,其最为重大的举措就是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从而加强了君主的集权。在讨论国家体制时,李斯反对历史上的分封制,认为周朝因为分封制,将子弟封到各地为王,天子无法有效控制,几代之后,关系疏远,最终致使周朝分崩离析。秦国应该设置郡县,由皇帝亲自任命官吏进行治理,罢免权也操纵在皇帝手里。这样就能使天下长期稳定,政权永远掌握在中央的手里。秦始皇支持并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设郡,郡下设县,县以下依次是乡、亭、里、什、伍。这样,秦始皇建立了一整套以皇帝中央为核心的、由中央直至地方的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全国被置于皇帝的直接控制之下。
秦始皇崇尚法家治国理念,他以秦国原有的法律令为基础,吸收六国法律的某些条文,制定和颁行全国统一的法律。秦朝对于官吏的管理是很严格的,制定了很多处罚官吏的法令。官吏犯法,不是像西周那样享有特权,即“刑不上大夫”,而是加重处罚。这使得秦朝的吏治非常清明,政府的办事效率极高。秦朝还要求官吏必须通晓法律,人民需要向官吏学习法律,所谓“以吏为师”。
在经济方面,秦始皇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在文化方面,秦始皇以秦国通行的文字为基础制定小篆,颁行全国。秦始皇还改革并统一了原来混乱的度量衡和货币,汉字也得到了统一,这些对于中国各地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此外,秦始皇将原六国贵族豪富迁至关中、巴蜀,以防止他们的分裂复辟活动。秦始皇又明令禁止民间收藏武器,销毁没收得来的武器,铸造12个金人。
在思想方面,秦始皇采用战国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以秦得水德、水色黑、终数六,因而规定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符传、法冠、舆乘等制度都以六为数。因为水主阴,阴代表刑杀,秦始皇以此作为其加重严刑酷法的依据。但秦皇的严酷法律引起了士人的不满,各种指责纷纷而来,不同于秦始皇法家的种种学说不绝于耳。由於當時社會上百家爭鳴,嚴重的阻礙了秦始皇對征服的原六國民眾思想的統一,並威脅到了秦朝的統治。丞相李斯主张严厉镇压这些士人,秦始皇支持李斯的看法,并发动了焚书坑儒事件:
所谓“焚书”,就是秦始皇為了統一原六國人民的思想和巩固秦朝的统治,開始銷毀除法家以外的其他諸子百家的著作,销毁除《秦记》之外的其他六国的史书,只留下官方的思想学说和史书,以及关于农业、技术、卜筮和医药的书籍。敢私藏禁书、非议政事的人一律处死;如果官吏知情隐瞒不报,也和藏书的人同等治罪。这一政策从前213年一直执行到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
所谓“坑儒”,即在焚書開始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為了進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見解,在當時秦首都咸陽將四百六十余名儒士和方士坑殺的事件。
秦始皇在位期间还扩大了国家的疆土。秦时的疆域异常辽阔,北到长城和阴山,南到南越,即现在的岭南地区,秦还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进行管理。疆域的西界是陇西,东则延伸到了辽东。
[编辑] 大兴土木
秦始皇在位期间大兴土木。为了国家的安全和建设,也为了秦始皇个人的荣誉和享乐,他兴建了一个又一个庞大的建筑工程,这也给当时的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秦朝最为著名建筑当属万里长城。秦灭六国之后,即开始了北筑长城工程。秦始皇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结起来并扩建,修筑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当时的人民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为了修建长城,每年徵发民夫四十餘万[3]。在当时的生产力极度低下,男人辛苦劳作尚不能裹腹,女人纺织的布都无法蔽体的情况下,徵调如此之多的民力去从事非生产性劳动,造成了死亡人数无法统计、千里之地盡是尸首、血流成河的惨剧。《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记载,当时百姓十户人家里有五户想要造反,“孟姜女哭塌长城”的民间传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普通百姓对修筑长城的怨言。
秦始皇进行了大范围的国家交通建设。前222年開始,秦始皇開始大幅修築以國都咸陽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馳道,类似现代的高速公路。馳道並實行「車同軌」,均寬五十步。馳道的作用有數項,一說是使交通方便,以利管理六國舊地;一說主要目的為方便北方战争前线的補给;還有一說是方便始皇出巡時能暢通無阻。除秦直道和秦棧道外大多在秦故地與六國舊道以及在秦征伐六國時修建的道路上基礎上拓建而成。著名的馳道包括:上郡道、臨晉道、東方道、武關道、秦棧道、西方道及秦直道。
秦始皇在掃滅六國後,為方便運送征討嶺南所需的軍隊和物資,还修筑了靈渠(大运河)。靈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建成于前219年(始皇二十年)至前215年(二十三年)间。靈渠沟通了長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自貫通後,二千多年來就一直是嶺南與中原地區之間的水路交通要道。此項工程现在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秦始皇修建了大量华丽的宫殿。在统一六国之前,秦王已经有了不少宫殿。在征服六国期间,秦始皇每灭一国,便要将该国的宫殿建筑在咸阳附近仿造一遍,以致整个关中地区,自渭河以北,雍门以东,直到泾河一带全部都是宫殿群[4]。在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旋即开始在渭河南岸修建后世皆知的阿房宫(亦名朝宫,阿房为其前殿名),最多时用工七十二万人[4](虚数,表明人数众多)。虽然有人声称这些都是有罪之人,但这个数量仍然是惊人的(特别是相比于当时全国总人口数,一说当时总人口不过2000万)。据说,阿房宫可以容纳十万人,在里面运送酒菜要用车和马才行[5]。《史记·秦始皇本纪》上描述说,仅一个前殿的面积就达到了东西长693米,南北宽116米,台基高达11.65米,上面可以坐上万人[4]。 但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组成的阿房宫考古队,对阿房宫遗址进行的考古工作发现,阿房宫从来就没有建成. 仅是完成地基而已[6][7][8]。至于阿房宫在历史上到底是什么样子,现在也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