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中國名稱的由來
1.在不同時代和場合有不同含義
.在古代基本上是一地域和文的文化的概念
.19世紀中葉以後才成為我國全部領土的專稱,成為近代國家概念的專稱。
2.遠古時代的國家,規模得很小,人口聚集的邑就構成了國,中心邑稱為都,餘稱為鄙,鄙的耕種地稱郊,郊之外之大未開墾地稱野。如國與國相鄰,則對歸的利用權,加以劃定,國界就包括歸在內,所以古時國很多。
3.後來出現一些中心國家,如三代,秦後出現了統一的國家。這些國家都有自己的國號,直到清朝。19世紀中葉中華民族己經形成,疆域也早已奠定,由於西方的入侵,此和古代與“蠻夷戎狄”的鬥爭不同。具有近代國家意義的概念-中國就自然開始用了。
4.在古代“中國”的狹義可作京師解
“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詩經 )
“舜曰:天也,夫而後之中國踐天子之位焉”。
.“中國”也可作“國中”解“咨女殷商,女炰烋于中國,斂怨以為德”
“內怒于中國;覃及鬼方”
5.“中國”的廣義,泛指黃河中下游文明中心地區,與“中原”、“土”、“中州”、“中夏”、“中華”等含義相同,
<<莊子秋水>>“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秭米之在大倉”
<<史記>>“吳于是始通於中國”。
<<中庸>>“是以聲明洋溢於乎中國,施及蠻貊”
.有時“中國”也被引伸為中原地區 的王朝,諸葛亮對孫權言“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
<<晉書>>符堅對其弟符融言“劉禪可非漢之遺祚;然終為中國之所并”
※中原地區和中原王朝被稱為“中國”,不僅由於地域亦由文化傳統,因為中原王朝建立之時間較早,經濟與文化具有較高水平,是所謂禮義之邦的華夏文化。一直居於四夷之上。
6.由於“中國”主要是地理和文化概念所以和民族的關係甚小。
.夏商周三代無不出自 “蠻夷戎狄”,華夏族便是夷夏不斷融和的產物。
.五代時吳越王錢鏐臨終時要子孫 “善事中國”,此“中國”是指沙陀族在中原建立的後唐。
.五代有三代 ( 後唐、後晉、後漢 ) 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新舊<<五代史>>都把他們視為正統,而把南方漢人政權放在次要地位,只稱梁、唐、晉、漢、周為中國,卻不稱南方立國的各漢族政權為中國,歐陽修在<<新五代史,十國世家年譜>>言“十國非中國之有也”
南宋時,女真控制中原地區,陳亮在上孝宗疏中說,不能“置中國于度外”要經營荊襄“爭衡于中國”( 前者指中原地區,後者指占據中原的金國 ) 因此中國不僅是漢族的中國,也是各族人民的中國。
7.在西方帝國主義入侵下,“中國”這個字眼被賦於神聖的意味與深摯的感情,固而後的中華民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法定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