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的故事 急要

2007-12-30 11:11 pm
最好四百字的故事 喜歡寫什麼也可以 只要是趙匡胤的故事都會接受

回答 (3)

2007-12-30 11:15 pm
✔ 最佳答案
杯酒釋兵權:

  趙匡胤雖然登上了皇寶座,但他卻不敢高枕無憂。通過這次兵變,他深刻地認識到,武將們在廢立皇帝、改朝換代方面有著非常大的能量,是啊,他自己既然可以以武將的身份和實力去推翻國君,其他將領不也可以用同樣的方式來推翻他嗎?想到這裡,他不寒而慄。尤其使他感到威脅的,是一些聲望較高又握有重兵的大將,為了防患於未然,趙匡胤決計拿他們開刀。

  首先,太祖廢除了殿前都點檢一職,接著就導演了一齣「杯酒釋兵權」的喜劇。一日,禁軍太將石守等奉召來到後花園,太祖設宴相待。酒過三巡,太祖故作愁眉不展狀,開口說道:「我不是靠你們出力,到不了這個地步,但做皇帝太艱難了,實在不如做節度使快樂,我整個晚上都不敢安枕而臥啊!」石守信等忙問其故,太祖就說:「這不難知道,誰不想做皇呢?」石守信等一聽,驚恐萬狀,紛紛表白道:「陛下何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誰還敢有異心。」「不然!」太祖斷然說道:「你們雖無異心,然而倘若你們部下希求富貴,一旦以黃袍加你之身,你雖然不想做皇帝,能辦到嗎?」眾將一聽,都嚇得離席叩頭,請求太祖指示一條「可生之途」。太祖才表明了自己的真正意思:「人生如白駒過隙,求富貴者,不過想多積金錢,多多娛樂,使子孫免遭貧乏而已。你們不如釋去兵權,出守地方,方多買良田美宅,為子孫立永不可動的產業,同時多買些砍兒舞女,日夜飲酒相歡,以終天年。朕再同你們結為婚姻之家,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這不很好嗎?」眾將明白了太祖的意思,一齊下拜說道:「陛下關心臣等,真可謂生死而肉骨啊!」第二天都稱病職。太祖大喜,安排他們到地方做節度使。趙匡胤幾杯美酒,輕而易舉地解決了大將專軍權的問題,被譽為「最高政治藝術的運用」,成為千古佳話。
強幹弱枝:

  從唐中葉以來,形成了地方藩鎮權勢過大的局面,他們常常割據一方,乃至進行武裝叛亂,給朝廷造成嚴重的威脅。在宋王朝建立之後,趙匡胤依據宰相趙普提出的「削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的十二字方針,分別從政權、財權、軍隊這三個方面來削弱藩鎮,以達到強本弱枝、居重馭輕的目的。

  在「削奪其權」方面,趙匡胤陸續派遣文官到地方州郡擔任長官,以取代跋扈難制的軍人;並在知州之外設立通判,兩者共掌政權,互相牽制,分散和削弱了地方長官的權力。在「制其錢穀」方面,趙匡胤設置轉運使來管理地方財政,並規定,各州的賦稅收入除留開其正常的經費開支外,其餘的一律送交京師,不得擅留。這樣,既增加了中央的財政收入,又使地方無法擁有對抗中央的物質基礎。在「收其精兵」方面,趙匡胤將廂軍、鄉兵等地軍中的精銳將士,統統抽調到中央禁軍,使禁軍人數擴充到幾十萬,而地方部隊只剩下一些老弱兵員,只能充當雜役,缺乏作戰能力,根本無法和中央禁軍抗衡,這就摧 毀了地方反抗中央的軍事基礎。
2007-12-30 11:24 pm
杯酒釋兵權

乾德元年(963年)春天,趙匡胤在退朝後留下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鋒、趙彥徽、羅彥環諸高級將領飲酒。酒至半酣,宋太祖對部下們說「我非爾曹不及此。然吾為天子,殊不若為節度使之樂。吾終夕未嘗安枕而臥。」此話令石守信等人大驚失色:「陛下何為出此言,今天命己定,誰敢復有異心。」太祖曰:「人孰不欲富貴,一旦有以黃袍加汝之身,雖欲不為,其可得乎?」守信等將領謝恩:「臣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之。」宋太祖藉機表達了讓他們放棄兵權,建議「人生駒過隙爾,不如多積金,市田宅,以遺子孫。歌兒舞女,以終天年,君臣之間,無所猜嫌,不亦善乎?」。第二天,各位大臣就稱病請求辭職,宋太祖一一詔準。


燭影斧聲,

也稱斧聲燭影,是指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暴死,宋太宗趙光義即位之間所發生的一個謎案。

宋太祖暴斃後,宋太祖的兒子趙德昭與趙德芳無法登基,而是弟弟趙光義即位,且趙光義登基後,一反常例當年改元。不久,趙光義流放了親弟弟趙廷美,逼太祖的兒子趙德昭自殺,趙德芳也離奇病死。由於此類怪異跡象太多,世人多懷疑趙光義是謀殺兄長而即位。

根據記載,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召弟弟開封府尹晉王趙光義進宮飲酒,當時趙匡胤身體很好,酒後有些不舒服,就躺下休息。趙光義讓所有人都離開,自己來照料哥哥。

外人只遠遠看見趙匡胤和趙光義說了一些什麼,接著燭影搖晃,似乎趙光義離席退避,隨後聽到鐵斧戳地之聲,聽見趙匡胤高聲說:「好為之,好為之。」(你好好去做)天快亮時,趙光義急急喚人,叫皇子都來,說趙匡胤已經逝世。二十一日晨,趙光義就在靈柩前即位,且立即改元太平興國。

這個事件由於沒有第三人在場,因此一直以來都有趙光義弒兄登基的傳說,但是無法證實,成了千古疑案。

《宋史·太祖本紀》上只簡略的記載:「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文瑩《續湘山野錄》記載,「上御太清閣四望氣。……俄而陰霾四起,天氣陡變,雪雹驟降,移仗下閣。急傳宮鑰開端門,召開封王,即太宗也。延人大寢,酌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伺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

司馬光《涑水紀聞》的記載則極力為宋太宗辯解。據《涑水紀聞》記載,宋太祖駕崩,已是四鼓時分,宋皇后派內侍王繼恩召秦王趙德芳入宮,但王繼恩卻往開封府召趙光義,晉王的親信左壓衙程德玄己在門口等候。趙光義聞後大驚,說「吾當與家人議之。」王繼恩勸他趕快行動,以防他人捷足先登,趙光義便與王繼恩、程德玄三人於雪地步行進宮。據此,宋太祖死時,太宗當時不在寢殿,不可能「弒兄」。
陳橋兵變是後周北伐大軍於陳橋驛造反,並擁戴趙匡胤為皇帝的的軍事政變。該兵變最後導致了後周的滅亡和宋朝的建立。



「陳橋兵變」。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死,即位的恭帝柴崇訓年僅八歲。時任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的趙匡胤握有實權。公元960年春,鎮州(今河北正定)和定州(今河北定縣)報稱北漢和遼國的軍隊聯合南下,攻打後周,聲勢很大,請求派兵援助。後周王朝遂命趙匡胤率兵北上抗敵。趙匡胤在其弟趙光義,以及趙普、石守信等策劃下秘密行事。2月3日,軍隊行至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時,發動兵變,授意士兵為他黃袍加身,反叛後周,改擁趙匡胤為皇帝。而後,趙率兵回師開封,初三趙匡胤陳橋兵變還京,范質率王溥、魏仁浦責問趙匡胤,帳前羅彥威拔劍厲聲:「三軍無主,眾將議立檢點為天子,再有異言者斬!」。王溥面如土色,降階下拜,范質亦拜,匡胤親自扶起,以優禮待之。經過並不激烈的抵抗後,後周恭帝禪位,趙接任帝位。趙即位後,改國號為宋,改元建隆,定都開封,史稱「陳橋兵變」。

在宋朝的官方史書中,聲稱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之前,是沒有預謀的。但是,近代許多史學家認為,從趙匡胤即位後竟無須再出征,遼兵即「自行遁去」、《遼史》也沒有「是年南寇」的記錄以及京師在兵變不久前即謠傳「點檢作天子」,再加上現成黃袍之預備、禪位詔之事先草擬、及趙匡胤母親之言:「吾兒素有大志,今果然。」等史料來看,陳橋兵變應該是一起早有預謀的軍事政變。
2007-12-30 11:22 pm
宋太祖 趙匡胤(927-976年)

宋朝開國君主,涿州人。後周時任殿前都
點檢,領宋州歸德軍節度使,掌握兵權。
曾隨周世宗南征北討,屢立戰功。後發動
「陳橋兵變」,即帝位,國號宋,結束五
代擾攘的局面。宋太祖在位17年 (960-976),務農興學,慎刑薄斂,予民休息,但過度重文輕武、偏重防內,造成宋朝長期的積弱不振。


宋太宗(976-997),名趙炅(939-997),曾名匡義、光義,後改名炅,北宋第二代皇帝。太平興國元年(976年)即位,隨後繼續完成宋太祖消滅割據勢力的未竟事業。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先後迫使吳越王錢俶、平海節度使陳洪進納土歸順。次年,親統宋兵滅北漢,五代十國分裂割據的局面至此結束,遂乘勝率軍北攻遼國,敗於高梁河之戰。雍熙三年(986年),又派三路大軍攻遼,再敗於岐溝關之戰。此後,對遼國採取守勢。為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撤銷節度使所轄支郡,歸朝廷直轄,調節度使入朝,使之成為虛銜;設審官院、考課院等機構,加強考核與選拔官員制度;重視文化教育,建立崇文院,編纂《太平御覽》等書,大量增擴科舉名額。曾派兵鎮壓四川王小波、李順起事。在位二十二年,廟號太宗。


趙匡胤死於開寶九年(976年)十月,臨終傳弟而不傳子,其去世及傳位在歷史上乃是一個「千古之謎」。傳太祖係暴斃,死時僅其弟匡(光)義在場,當時宮人見有燭影,聞有斧聲,並聽見太祖說「你好!」旋由匡義出來宣佈皇上駕崩,並繼兄即位,是為宋太宗(976-997)。關於此「燭影搖紅」一案,宋人李燾的《續資治通鑑長編》有云,謂「太祖病重,召光義囑以後事,令左右俱出不得與聞,時宮外之人遙見宮內燈影下,光義時或離席,若有遜避之狀,後太祖引柱斧戮地,大聲曰好自為之!即沒」。唯《宋史》失載。後世或疑此乃弟弒兄之舉,因無確證,遂成「燭影斧聲,千古之謎」。

另外太宗繼兄即位之因由,也是一樁歷史疑案。趙匡胤的母親杜氏共生子五,長匡濟,次匡胤,三子匡義,四子匡美,五子匡贊,長子、五子早亡。傳匡胤即位,後建隆二年(961年)六月,杜太后在病危時召他與趙普入侍,問匡胤為何能得到天下?太祖不能對,其母云「正由周世宗使幼兒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為汝有乎?汝百歲後,當傳位於汝弟。四海至廣,萬幾至眾,能立長君,社稷之福也!」太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乃命趙普記之,寫下誓書,放在金匱之中,命宮人嚴密掌管,史稱「金匱之盟」。唯後世史家對此多表懷疑,蓋匡義、趙普在宋初歷史中均為神秘人物,匡義參與陳橋兵變、接掌禁軍、繼兄登位,趙普則參與陳橋兵變、金匱之盟及杯酒釋兵權等之預謀。匡義為人陰鷙,其兄暴斃他涉嫌已深,而他登位之後又用一系列奸酷行徑使「金匱之盟」到自己而止。本來太宗未即位時為開封尹,及即位乃以其弟光美(改廷美)代為開封尹,封齊王,封太祖子德昭為武功郡王、德芳為興元尹。但不久太祖諸子及光美或罷或流而一一死去,後來太宗遂傳立於子。據《宋史》卷二四四載,「太宗嘗以傳國之意訪之趙普,普曰:太祖已誤,陛下豈容再誤邪!於是廷美遂得罪。」所以宋朝除趙匡胤外,從北宋太宗到南宋高宗,都是趙匡義的嫡系,至宋高宗斷子絕孫,才傳給宋太祖的七世孫即南宋孝宗。此事再度證明,人們之間即使親如兄弟,亦多可共患難、不易共富貴,一遇權位、金錢之爭往往演出一幕幕宮廷政變或殘酷競爭。


收錄日期: 2021-04-13 14:50:2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230000051KK0185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