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定期保險好抑或儲蓄保險好?

2007-12-30 6:08 am
我買開的意外醫療危疾保險,一個月300蚊,不過無事就只有比錢,無儲蓄成份,如果無事要索償即是丟落鹹水海!我的經紀叫我將呢啲雜錦保險轉做有儲蓄成份的保險,第二時有得攞返,不過月供570蚊,一個月多270蚊。轉唔轉好?

回答 (5)

2007-12-30 6:38 am
✔ 最佳答案
如果以投资角度去看,就保留您的危保,它有它的存在价值;也要看你的年龄,如果您是很年轻,危保的价值可能相对的低。

如果要储蓄,就卖一份保障低,储蓄高的。如果要保障高,保费是一定贵的。但是以投资角度去看,就不要卖保险了。这是我的投资经理说的,很有道理。

买保险的原则,是要‘保障‘你的家人,不是要储蓄。要储蓄就去做零整,定期小投资之类。

话说来,我也是因为有保险才能在我丈夫去世以后又安稳的生活的。如果他当年没有把保障额卖得够,我现在带着儿子就惨了!
2008-01-06 12:24 am
唔好,因為儲蓄保險都幾搵笨的。
參考: 金融投資討論區 - http://financial.3forum.hk
2007-12-31 11:32 pm
我本身係zurich嘅financial advisor, 我諗你應該詳細同你經紀傾下
第一,如果真係轉做有儲蓄成份的保險,年期幾耐同保障方面係咪一樣
第二,回報係幾多?
雖然每個月$270看似唔多,但係如果你加多啲錢去投資,可能回報仲好

其實保險的原意係要保障自己同家人,亦係風險管理同財富計劃其中一個工具;令投保人可以用少少錢就將風險轉移俾保險公司,起碼當你有事時,你辛苦賺嘅錢俾晒醫院等。

既然你自己都好concern自己嘅財務安排,不如接觸多一個當係傍身,如果你有興趣,我可以幫你做個詳細嘅財務分析,睇下點樣妥善運用你嘅資源

可以email: [email protected]

希望可以幫到你 =)
2007-12-30 8:01 am
保險不是好的儲蓄工具, 保險同儲蓄應該要分開. 如用保險儲蓄你的錢將會越儲越少.
買了儲蓄保險的朋友最慘就係本金要支付agent 什高的佣金及保險公司每年的服務費. 扣除了好多神秘開支後真係剩餘無幾多.... 好多家庭買了後想取消又怕即時無了一大筆錢, 如果繼續供就越供越多.........
以下是消費者不幸買了儲蓄保險後的慘痛個案:

Case 1.
紅利5年減7次 209萬變60萬

【明報專訊】讀者楊先生投訴 XX 保險有誇大保險分紅回報之嫌。他於92年曾向 XX 保險購買了一份保額140萬元、年付1.63萬元保費的分紅儲蓄人壽保險,但楊先生不滿其後 XX 保險公司由99年至04年曾3次削減紅利金額,以及4次調低紅利年息率(由8%減至4%),致他年老退保時預期可得累積紅利或大減約七成。

92年時曾向XX 保險公司購買「分紅儲蓄人壽保險」的楊先生投訴,XX 保險公司97年至今曾多次削減保單分紅及紅利息率,致他退休時(65歲)可得的累積分紅比當初預計或大減近七成。(郭慶輝攝)

圖片參考:http://life.mingpao.com/ftp/Life3/20051228/nalgb/_28gb01.jpg


-------------------------------------------------------------------------

Case 2
儲保紅利縮水無王管
年收保費400億 退保回報無保障

【明報專訊】分紅儲蓄人壽保險每年保費逾400億元,不少顧客都希望藉此儲錢養老。但本報發現保險界近年盈利雖有升跌,但有保險公司過去7年派發的紅利涉連續地「有減冇加」,保險業「紅利息率」近年亦普遍大跌一半至僅餘4-5%,導致顧客年老退保時,預期可得的紅利或較保險公司當初預計的大減四至七成(見另稿),事件揭出保險公司削紅利或紅利息率時無王管,投保人權益欠保障。

------------------------------------------------------------------------------------------------------
Case 3.
消委會關注 保監處﹕無權干預

【明報專訊】對於有市民投訴保險公司97年起曾多次削減紅利及紅利息率,消委會副總幹事劉燕卿表示關注。她批評本港分紅人壽保險透明度遜於外國,因部分先進國家已規定保險公司要向客戶披露「非保證紅利」的計算方法、及有何因素可影響紅利分發以保障消費者知情權,但香港沒類似規定,保險業監理處應作跟進。
參考: 自己經驗
2007-12-30 6:13 am
買定期保險


收錄日期: 2021-04-25 20:36:1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229000051KK0476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