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1)
於《山海經》·《海外西經》中,記載刑天詳盡的事蹟:「形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4]。」刑天在神話中為炎帝武臣,酷愛音樂,爲炎帝祝壽時創作《扶犁曲》、《豐年詞》等詩曲[5]。
自炎帝被黃帝在阪泉之战打敗之後,刑天便跟隨在炎帝身邊,定居在南方。當時,蚩尤起兵復仇,卻被黃帝剷平,因而身首異處,刑天一怒之下便手拿著利斧,殺到天庭中央的南天門外,指名要與黃帝單挑獨鬥。最後刑天不敵,被黃帝用昆吾劍斬去頭顱[4][5][6][7]。
黃帝為免刑天復活,於是把他的頭顱埋在常羊山裏。然而,沒了頭的刑天並沒有因此死去,而是重新站了起來,並把胸前的兩個乳頭當作眼睛,把肚臍當作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拿斧。因為沒了頭顱,所以他只能向著天空猛劈狠砍,永遠的與看不見的敵人廝殺,永遠的戰鬥,是為悲劇性的人物。
到了後世,刑天成为勇猛將士的象征,各朝各代之中,更是被比喻作戰鬥之神。而在陶淵明的《讀山海經》中有:「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無類,化去不復悔。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來讚頌刑天的精神。
2)
共工氏,中國上古傳說中人物。據說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後代(許錦晶曰:共工,帝直也)。共工氏是神農氏以後,又一個為發展農業生產做出過重要貢獻的人。他發明了築堤蓄水的辦法。關於他的傳說,幾乎全與水有關,最有名的故事是:共工怒觸不周山。一說共工部落活動區域在今河南輝縣。
共工氏是個治水世家。共工氏治水方法是把高地鏟平,低地填高。在平坦地面上修築堤防。用土堤來擋水,這種方法沒有疏通河流,水依然會漫流泛濫成災,所以共工的治水最後都遭到失敗。
共工怒觸不周山
顓頊世系屬黃帝,因此共工氏與顓頊由於農業方面的不同觀點引發的帝位之爭,也便可算作炎黃之戰的繼續。
顓頊不贊成共工氏在農業方面的做法。顓頊認為,他是部族中至高無上的權威,整個部族應當只聽從他一個人的號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張的。他以如果按照共工氏的做法實施會惹怒上天為由,反對共工氏實行他的計劃。於是,顓頊與共工氏之間發生了一場十分激烈的鬥爭,表面上是對治土、治水的爭論,實際上是對部族領導權的爭奪。
共工氏力氣上比顓頊要強,但他卻不如顓頊有智謀。顓頊利用鬼神的說法,鼓動部落民眾,叫他們不要相信共工氏。當時的人對鬼神之事都極為相信,不少人相信顓頊,認為共工氏一平整土地,真的會觸怒鬼神,引來災難,因此顓頊得到了多數民眾的支持。
雖然共工氏沒有得到民眾的理解和支持,但他依然堅信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堅決不肯妥協。他決心不惜犧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業。他來到不周山(今崑崙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頂撞下來,來表示自己的堅強決心。共工氏駕起飛龍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一聲巨響後,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攔腰折斷,整個山體轟隆隆地崩塌下來。
不過,另有一說是共工和其父火神祝融互鬥,由於鬥敗才去撞不周山.因此女媧才會去補天.不過這屬於傳說層面了.
共工氏行為最後得到了人們的尊敬。在共工氏死後,人們奉他為水師(司水利之神)。他的兒子后土也被人們奉為社神(即土地神),後來人們發誓時說「蒼(皇)天后土在上」,就指的是他,由此可見人們對他們的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