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正面評價
毛澤東的支持者認為他指導的共產黨以近乎微小的軍事實力在中國大陸打敗800萬國民革命軍和趕走國民政府,土地改革後使占中國大多數人口的農民獲得了自己的土地,建立起一個以普通大眾為服務對象的政府[來源請求],並統一了中國大陸,將之前國民政府尚未能有效統治的部分地區(如新疆、西藏)歸於中國中央政府的統治之下。
毛澤東使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蘇聯決裂,拒絕美國、蘇聯等國家干涉中國內政
被支持者認為是自1840年以來中國徹底擺脫任何外來大國的干涉。
毛澤東主政期間中國人的人均壽命1949年中國戰爭時期的35歲提高到1976年中國和平時期的65歲。
毛澤東創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工人農民獲得較高的政治地位,婦女獲得徹底自由,社會地位與1949年以前相比大幅度提高,破除了傳統的封建等級制度,使中國走上了平民化的發展道路。
1949年後,在蘇聯的大量援助下,使中國從一窮二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發展成為軍工業國家。
一些農民認為毛澤東主政時期推行合作化,通過發動集體勞動大力發展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農村水利,開墾荒山,儘管浪費了大量勞動力和消耗大量自然資源,但這亦是單幹的情形下很難取得的成就。
支持者認為毛澤東堅持主張的朝鮮戰爭阻止了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派遣軍隊,中.蘇.北朝鮮三方聯手恢復金日成政權原有的統治權力,間接為中國當時東北的工業區保留了緩衝地,堅強的捍衛共產陣營重大利益,而在朝鮮的軍事勝利也提升了中國在聯合國的國際影響力。
根據《中國教育大事典1949-1990》,在毛澤東執政期間,小學入學率從民國時期的23%升至1952年的49.2%。在他晚年,小學入學率也由1963年的57%大幅度提升到1976年的96%。他取消了職業中學,使得全國普通初中和高中的招生數在1963年只有263.5萬和43.3萬的基礎上,提升到1976年的2344.3萬和861.1萬。
負面評價
毛澤東領導的共產黨誇大其在抗日戰爭中的功績。毛澤東領導下的共產黨軍隊在抗日戰爭中全力避免與日軍發生正面衝突,以保存並發展其的軍事實力,積極地擴張「解放區」的勢力範圍,消極抗日乃至執行賣國主義,以求為日後奪取全國政權作準備。將主要的抗日軍事壓力轉移給蔣中正領導的國民革命軍。
毛主政時期長期執行的「左」傾政策尤其是文革給中國各個方面帶來巨大的災難,讓中國文化和教育等事業遭到破壞(參見文化大革命等章目):大躍進和反右等政治運動中打壓了知識界的學術言論,大量知識分子身心乃至生命受到踐踏,這也是的日後中國的知識界產生一片人才斷層;文化大革命中,很多國家領導人、幹部、知識分子等以及平民遭到了各種程度的迫害,大量的文物、古跡遭到毀壞。一代中國人無法正常接受高等教育,造成了知識斷層,影響了中國後來的發展。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空前浩劫。
毛澤東主政期間造成大量非正常死亡。他曾主持鎮壓反革命運動,官方公佈運動結束時共處死了71.2萬人。由毛澤東直接主導的三年大饑荒更導致了中國數千萬人民的死亡(參見三年大饑荒等章目)。
毛澤東的政治掛帥和以階級鬥爭為綱的作法和不顧實際盲目趕超,根本上背叛了經濟的發展規律,擾亂了中國的經濟發展,破壞了1950年代處期的良好發展勢頭。在他主政時期,中國的經濟政策極不穩定,經濟發展常常被政治運動干擾,人民物質文化生活匱乏,國民經濟在世界排名位於倒數。
毛澤東所謂的「獨立自主政策」一方面拒絕了美蘇兩大國可能的支持,另一方面卻在「左」傾的外交思想指導下不顧中國實際國力而大量援助眾多第三世界國家,給中國造成無以承受的經濟負擔。三年困難時期、唐山大地震,這種天災人禍發生的時候,毛瞞報死亡人數,更多番拒絕外界的援助,導致大量人口的死亡。
他被評是20世紀與希特拉、斯大林並列的三大獨裁者,認為無產階級專政是「一黨專政」,也有人批評毛澤東是「一人專政」。因此有評論指毛澤東與中國共產黨建立的政權是一個社會退步。
毛澤東雖然主持了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制定,卻完全缺乏憲政、民主觀念,帝王思想濃厚,他拒絕進行權力分立制衡,始終保持著權力的高度集中,阻礙了中國大陸社會的法制建設和民主改革。這是他晚年一系列錯誤的根源,也是大躍進、文化大革命失去控制,給國家造成深重災難的主要原因之一。
毛澤東被認為為維護跟蘇聯的關係,在法理上承認外蒙古的事實獨立,承認蘇聯佔領中國領土唐努烏梁海;且認為在1929年的中蘇衝突中(國民政府時期),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出於意識形態的一致站在蘇聯人一邊。
毛澤東堅持主張參與朝鮮戰爭,反對者認為當時形勢並沒他猜測的那麼危險,美國並無意擴大朝鮮戰爭,軍事挑戰中華人民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