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睡覺?

2007-12-29 8:43 pm
why 要睡覺?

回答 (10)

2007-12-29 8:49 pm
✔ 最佳答案
睡眠是一種在哺乳動物,鳥和魚中普遍存在的自然休息狀態,甚至在無脊椎動物如果蠅中也有這種現象。睡眠的特徵是:主動的身體運動減少,對外界刺激反應減弱,同化作用(生產細胞結構)增強,異化作用水準(分解細胞結構)降低。在人、哺乳動物及很多其他已經被研究的動物,如魚、鳥、老鼠、蒼蠅中,規律的睡眠是生存的前提。從睡眠中醒過來是一種保護機制,也是健康和生存的必須。

對於人,睡眠佔了人生的三分之一,可以說睡眠的好壞是生活質量一半的基礎。

睡眠的定義
在最初,法國的學者認為睡眠只是身體內部需要的反映,感官活動及身體的物理運動在睡眠時會停止,但若給予合適刺激便可使其醒來。現代醫學界則普遍認為睡眠是一種主動過程,目的是為恢復精力而作出合適的休息,由專責睡眠及覺醒的中樞神經管理。在睡眠時人腦並沒有停止工作,只是換了模式,使身體可以更有效儲存所需的能量,並對精神和體力作出補充。睡眠亦是最好的休息方法,既能保持身體健康和補充體力,亦可提高工作能力。

睡眠的類型
由於每一個人性格、體質、職業或生活的環境等因素的不同,遂形成了不同的睡眠類型。睡眠的類型,主要都是長期的生活及工作安排培養起來的,它不存在明顯的好壞差別,主要因人而異,只要能保持充分的精力進行工作生活就無可厚非,但是,如果你每天都精神不振,那麼你的睡眠類型可能就有問題了。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你可以改變現在有問題的睡眠類型。


[編輯] 早睡早起型
這類型的人,是最標準又健康的生活型態--晚上很早就寢,約十時入睡,而早上六時左右便醒過來。早睡早起型的人,睡眠循環一般非常規律,有足夠深沉睡眠的即間,讓身體徹底休息。這種類型的人,中午前精神特別好,下午稍差,晚上最差。如果中午適當午睡,將一天精力充沛。

早睡晚起型
這類型的人,他們跟早睡早起的人一樣很早上床睡覺,但進入睡覺狀態不太理想。縱使身子已經躺在床上,卻很難入睡,或處於淺睡狀態同不容易進入深睡型態,熟睡時間相對較短,整夜的睡眠比較淺,不能熟睡。因此他們只好遲一點起床,來補足在床上不能睡眠的即間。這種睡眠模式的人,由於睡眠時間長,入睡較遲白天精神好,但是到了傍晚後精神明顯變差。


[編輯] 晚睡早起型
這類型的人,很多時間因為娛樂或工作的緣故,就寢的時間已經很遲,身體相當疲倦,所以較易入睡,一旦入睡便很快進入深沉睡眠形態。但他們早上卻需要早起工作,身體也習慣了早起的節奏,所以接近天亮時,只處於淺眠狀態,很容易覺醒。這種睡眠模式的人,容易入睡,睡得也很熟。白天的精力不如晚上,喜歡在夜裏從事各種工作活動。


[編輯] 晚睡晚起型
這類型的人,不到凌晨二、三時不睡覺,日間最少要過了中午才願意起床。晚睡晚起的人,因為休息即間倒亂,起床後許久精神必定還不好,腦筋模糊、事事提不起勁,活動能力亦低。這種睡眠模式的人,多數有睡眠不足的感覺,上午會感到頭腦不清,下午會稍好轉,要到黃昏左右,情況才會好轉。
睡眠時造夢(作夢)
主條目:夢
絕大部分的科學家相信所有人類都會作夢,並且在每次睡眠中都會有相同的頻率。因此,如果一個人覺得他們沒有作夢或者一個夜晚中只作了一個夢,這是因為他們關於那些夢的記憶已經消失了。這種「記憶抹除」的情況通常發生在一個人是自然緩和地從快速動眼睡眠階段經過慢波睡眠期而進入清醒狀態。如果一個人直接從快速動眼睡眠期中被叫醒的話(比如說被鬧鐘叫醒),他們就比較可能會記得那段快速動眼期所作的夢境(不過並非所有發生在快速動眼期的夢都會被記得,因為每個快速動眼期之間會插入慢波睡眠期,而那會導致前一個夢的記憶消失)。


[編輯] 睡眠障礙
睡眠障礙是人們最常遇到的生理問題之一,主要可分為失眠、嗜睡、睡醒週期失調、睡眠呼吸暫停。


[編輯] 睡眠的好處
學者普遍認為睡眠能幫助恢復體力和腦力,並能舒緩壓力,增強記憶力,從而保持身體健康。


[編輯] 缺乏睡眠的壞處
人們若欠缺適量的睡眠,將有可能導致一些後遺症,如白天嗜睡、情緒不穩定、憂鬱、壓力、焦慮、失去應變能力、免疫力降低、記憶力減退、失卻邏輯思考力、理解能力降低、工作效率下降等。而現代生活中,都市人大多工作繁忙,因此較常出現以上的問題。反之,在農鄉的人則能較輕鬆生活,並獲得適量的睡眠,因此較少出現上述問題。

世界睡眠日
主條目:世界睡眠日
國際精神衛生和神經科學基金會為了引起人們對睡眠重要性和睡眠質量的關注在每年春季的第一天——3月21日主辦了「世界睡眠日」。

「世界睡眠日」選定在每年的3月21日是有特別意義的,因為這天是春季的第一天,因為週期性的季節變換和睡眠的晝夜交替規律都密切影響人們的生活。


[編輯] 有關睡眠的傳說
不少原始宗教認為、直至現在仍有不少人相信,在睡眠時人的靈魂會暫時離開身體。
2007-12-29 9:23 pm
2007-12-29 9:20 pm
睡眠的好處
學者普遍認為睡眠能幫助恢復體力和腦力,並能舒緩壓力,增強記憶力,從而保持身體健康。

[編輯] 缺乏睡眠的壞處
人們若欠缺適量的睡眠,將有可能導致一些後遺症,如白天嗜睡、情緒不穩定、憂鬱、壓力、焦慮、失去應變能力、免疫力降低、記憶力減退、失卻邏輯思考力、理解能力降低、工作效率下降等。而現代生活中,都市人大多工作繁忙,因此較常出現以上的問題。反之,在農鄉的人則能較輕鬆生活,並獲得適量的睡眠,因此較少出現上述問題。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D%A1%E8%A7%89#.E7.9D.A1.E7.9C.A0.E7.9A.84.E5.A5.BD.E8.99.95
2007-12-29 9:01 pm
人為何要睡覺?  



  顯然,睡眠是必要的。但如追問:個體為什麼必須要有睡眠?如果持續數日不睡,將會在身心上產生什麼後果呢?此類問題,在心理學上迄未獲得肯定的答案。



   對「個體為什麼必須睡眠?」一問題,到目前為止有以下三種不同解釋:



1.生理時鐘與日節律



  在一天24小時內,個體在生活上呈現週期性的活動;何時睡眠,何時進食,何時工作,幾乎都有一定的順序,而此等順序幾乎是由個體生理上的運作所決定。像此種決定個體週期性生活活動的生理作用,稱為生理時鐘(biological Clock)。生理時鐘之所以形成,除個體生活習慣因素(如經常上夜班者的生理時鐘即與一般人不同)之外,主要受一天24小時變化所決定。例如:一天之內的溫度有顯著的變化,人類身體的體溫,在一天內也有顯著的變化,在環境溫度降低而人的體溫也降低的情況之下,個體就會產生睡眠的需求。每天氣溫的變化規律,大致是午夜至淩晨五時左右的一段時間最低,人類的體溫,也正好是在此一時段,降至最低。因此,對絕大多數的人來說,晚上十一點鐘至翌晨六點鐘,是睡眠時間。故而生理時鐘也稱為日節律(circadian rhythm)。



   對動物的生活而言,日節律具有極大的支配力。因此,候鳥或魚類的遷徙,多在地球上的南北向同經度內移動,藉以維持其週期性的生理時鐘。人類祖先的活動,本來也像其他動物一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惟以現代交通工具快捷,噴射機的飛行,使地球兩對面的距離,變為朝發夕至;從臺北飛到紐約,正好形成晨昏顛倒,使人遇到了睡眠適應困難的問題。這現象稱為飛行時差(jet lag)。飛行時差的一般徵候是:身心疲倦,食欲不振,睡眠暫時失常。飛行時差的困擾程度,因飛行方向而異;順太陽方向(西行去歐洲)飛行時,飛行時差的困擾較少;逆太陽方向(東行去美洲)飛行時,飛行時差的困擾較大。飛行時差形成的睡眠困擾,一般在三天至一周內即可自行消失,而在新環境內重新建立起個人的生理時鐘。



2.恢復論與保養論



  恢復論(restoration theory)與保養論(conservation theory)是解釋睡眠必要性的兩個理論。按恢復論的說法,睡眠具有恢復精力與[恢復疲勞]的功能。恢復論所指的[恢復],包括生理的與心理的兩個層面。就生理層面講,個體在清醒時的一切活動,如果一直不停,不得充分休息,無論在神經系統的傳導,或是在肌肉腺體的運作上,既不能達到充實完美的境界,也無法適時完成新陳代謝作用。體力消耗後需要睡眠休息,有如營養消耗後需要飲食補充,是一樣的道理。人的體力像一座水庫,水庫中的貯水耗用到一定地步,必須將出水口暫時關閉,或將出水量減少,俾使水庫內貯水量增加,以維持長久的供水功能。此一生理層面的恢復作用,多半在沉睡階段發生。



   就心理的層面講,睡眠可以幫助個體完成清醒時尚未結束的心理活動。在學習心理學上早有實驗證明,練習過後立即睡眠者,醒來之後會有較好的記憶。原因就是練習後立即睡眠,可供未完成的訊息處理工作,繼續在睡眠時完成。按此種心理層面的恢復作用,多半在淺睡階段發生。作夢是一種心理活動,而且夢中情境常與日間生活有關,甚至日間未能解決的問題,在夢中可能獲得答案,此事也可做為睡眠具有恢復功能的佐證。按心理學家的研究,只有在淺睡階段才會作夢。



   保養論是恢復論的補充。按保養論的說法,個體之所以需要睡眠,主要是為了保存精力,涵泳生機,以免疲勞過度,危害健康。換言之,對維護身心正常功能而言,睡眠具有自動的調節作用。



3.演化論



  對睡眠必要性的解釋,除上述兩種理論之外,另有一種補充性的理論,稱為演化論(evolutionary theory)。按演化論的說法,個體除了必須睡眠之外,包括人類在內的各種動物,之所以表現出各種不同類型的睡眠方式,其原因主要是在生存過程中長期演化而來的。人類在夜間睡眠,而且有固定地點,原因是人類缺少夜行能力;為確保安全,免於野獸侵襲,終而演化出先是巢居穴處,繼而建築房屋的適應能力。牛、羊、駱駝之類動物,睡眠分段進行,原因是它們終年居於空曠,無固定地點棲身,必須隨時睡眠休息,隨時覺醒,俾便遭遇侵襲時能隨時逃逸。此類動物的飲食起居,無定點,無定時,原因是它們居於草原地帶,隨時都有草吃。此外,有些動物,諸如蛙與蛇之類,在寒冬不能出外覓食,而又缺乏像候鳥那樣的遷徙能力,於是經長期適應環境,終而演化出冬眠的能力。



   睡眠既為個體所必須,如長期缺乏睡眠或被剝奪了睡眠時間,對人的身心將會產生何種影響?以往心理學家,從事過很多實驗研究,所得到的結果頗為一致,而且是頗為令人意外的結果。剝奪睡眠(到了睡眠時間不准睡或自願不睡)實驗中,時間最長的記錄是200小時(八天多)。結果發現:受試者除了感到極度疲勞,昏昏欲睡之外,在其身心功能方面,並無顯著異常現象發生。甚至曾有心理學家研究發現,連續維持十一天不睡眠的受試者,在智力測驗的表現上,居然沒有受到很大的影響。
2007-12-29 8:52 pm
睡眠是一種在哺乳動物,鳥和魚中普遍存在的自然休息狀態,甚至在無脊椎動物如果蠅中也有這種現象。睡眠的特徵是:主動的身體運動減少,對外界刺激反應減弱,同化作用(生產細胞結構)增強,異化作用水平(分解細胞結構)降低。在人、哺乳動物及很多其他已經被研究的動物,如魚、鳥、老鼠、蒼蠅中,規律的睡眠是生存的前提。從睡眠中醒過來是一種保護機制,也是健康和生存的必須。

對於人,睡眠佔了人生的三分之一,可以說睡眠的好壞是生活質量一半的基礎。


在最初,法國的學者認為睡眠只是身體內部需要的反映,感官活動及身體的物理運動在睡眠時會停止,但若給予合適刺激便可使其醒來。現代醫學界則普遍認為睡眠是一種主動過程,目的是為恢復精力而作出合適的休息,由專責睡眠及覺醒的中樞神經管理。在睡眠時人腦並沒有停止工作,只是換了模式,使身體可以更有效儲存所需的能量,並對精神和體力作出補充。睡眠亦是最好的休息方法,既能保持身體健康和補充體力,亦可提高工作能力。


由於每一個人性格、體質、職業或生活的環境等因素的不同,遂形成了不同的睡眠類型。睡眠的類型,主要都是長期的生活及工作安排培養起來的,它不存在明顯的好壞差別,主要因人而異,只要能保持充分的精力進行工作生活就無可厚非,但是,如果你每天都精神不振,那麼你的睡眠類型可能就有問題了。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你可以改變現在有問題的睡眠類型。

睡眠障礙是人們最常遇到的生理問題之一,主要可分為失眠、嗜睡、睡醒週期失調、睡眠呼吸暫停
學者普遍認為睡眠能幫助恢復體力和腦力,並能舒緩壓力,增強記憶力,從而保持身體健康。

人們若欠缺適量的睡眠,將有可能導致一些後遺症,如白天嗜睡、情緒不穩定、憂鬱、壓力、焦慮、失去應變能力、免疫力降低、記憶力減退、失卻邏輯思考力、理解能力降低、工作效率下降等。而現代生活中,都市人大多工作繁忙,因此較常出現以上的問題。反之,在農鄉的人則能較輕鬆生活,並獲得適量的睡眠,因此較少出現上述問題。

不少原始宗教認為、直至現在仍有不少人相信,在睡眠時人的靈魂會暫時離開身體
參考: wikipedia
2007-12-29 8:52 pm
因為要讓眼睛和大腦休息!@_@
2007-12-29 8:51 pm
過去,一般人相信,睡眠的主要功能是消除疲勞、讓身體休息,但實際上,消除疲勞並不是睡眠的首要目的。



  人類的大腦是一個極精密複雜的結構,在清醒的時候,必須不停的處理身體內部和外界的訊息,同時會消耗許多能量,若有任何疲憊或受損,便可能對個體不利。因此,睡眠其實是大腦進化所產生的定期更新自保的生理機能。甚至有證據顯示,人類或其他哺乳類動物的睡夢,還扮演著諸如學習和記憶的功能…等更積極的角色。



  短期的睡眠不足,雖然會立即反應到白天的精神和情緒,但是一般對於腦部和身體機能,卻不至於有太大的影響,只要經由少許補足,便能迅速恢復;長時期的睡眠不足則後果嚴重,不但影響白天的生活機能,還可能對既有的疾病有不利的影響。Back to Top



失眠症與多眠症的評估

  失眠是身心疾病最常見的症狀之一,患者所感受的困擾與痛苦程度,是一般沒有睡眠困擾的人所難以想像的。但也許正因為失眠太過普遍,反而導致它對身心疾病的病理學和診斷上的意義,不如其他症狀來的重要,甚至有些醫療人員會因此將它暫擱一旁,或未單獨作積極的評估和處置。所以,筆者建議有失眠症狀的患者,不妨自行或透過睡伴的觀察紀錄作成睡眠日誌,進一步瞭解自己的睡眠情形和失眠程度,提供日後和醫師討論的參考。所謂睡眠日誌,內容最好包括睡眠期間所出現的不尋常行為,諸如夢魘、夜驚、夢遊、磨牙、恐慌…等。不過,這項紀錄往往需要連續數日,甚至以周為單位來進行瞭解,才能夠真正窺其全貌。



  失眠包括入睡困難、過早清醒、或睡眠容易中斷、不易持續等現象,而每一種都具有其特殊的病理學意義,況且有的單獨發生,有些合併發生:比方說,入睡困難往往和晚間或睡前的腦部活動狀態有直接的關係;過早清醒者則可能牽涉特殊的生物節律障礙,是憂鬱症或老化機轉的一部份;某些身體疾病如呼吸、消化、骨骼、肌肉等系統的功能性疾病,乃至某些藥物治療,則可能表現睡眠的頻繁中斷現象。這些病理學的意義雖然不能一概而論,但是根據失眠型態的觀察,卻有助於瞭解各種身心疾病對人類睡眠的影響。Back to Top



日間遺留症狀的評估 不可忽視

  有一項極為重要且普遍的睡眠障礙表現,常為病人和醫療人員所忽略,那就是有關病人日間遺留症狀的評估。一個有夜間睡眠剝奪或不足的人,往往會在日間呈現倦怠、虛弱、肌肉疼痛等身體症狀,且在情緒上也容易有煩躁不快的情形,這常導致職業、社交與生活功能的動機減低。上述這些日間遺留狀態,必須和原來的身心疾病狀仔細區分,以免誤判。



  一般而言,由於失眠所引起的症狀會在一夜充足的睡眠後迅速獲得改善;當然,睡眠和清醒是一個延續狀態,因此,失眠的評估必須以至少二十四小時為期間做整體性的了解。



  日間嗜睡程度的評估是臨床睡眠醫學另一項重要的發展。事實上,日間多眠渴睡症對於生活功能的影響,和對生命財產的威脅更甚於夜間失眠。而且,日間多眠比夜間失眠也較常伴隨有潛在的特殊睡眠疾病或器質性的病因,需儘早求醫,以免惡化病情。無論是日間或夜間的睡眠問題,也許各具有獨特的病理意義,但是,在臨床評估上,仍需釐清兩者間相互的關係。



  筆者常發現失眠患者自行在白天採取不適當的因應對策,譬如減少日間活動,甚至嘗試在白天補充睡眠;這種情況反而會破壞日間的生物時鐘,並進而影響隔日的睡眠,成為失眠慢性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對長期睡眠的預防保健相當不利。Back to Top



睡眠實驗室檢查

  近三十年來,由於睡眠研究的進步,使得醫療人員對睡眠障礙的病理和病因的瞭解有長足的發展。腦波的紀錄和其它身體部位的電氣生理紀錄,都可以協助醫師瞭解病人的睡眠生理動態,以補充臨床評估的不足。這項實驗室檢查稱為多項睡眠電圖,它除了紀錄病人夜間睡眠的腦波變化之外,還包括心搏、呼吸、血氣濃度、肢體活動等紀錄的同步進行,有時還包括消化道的蠕動和食道的酸鹼度,或是夜間勃起的性功能測量…等。不過,究竟需要包含幾項檢查,還必須視其臨床診斷而定。



  這種睡眠實驗室檢查,主要的功用是排除特殊的睡眠疾病和從事病理分析,並提供具體的數據作為客觀的臨床指標,但並不是非作不可,各科醫師們在經由仔細的臨床問診和評估後,大都可以作成判斷,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安排實驗室檢查。舉例來說,失眠是許多精神科疾病共有的症狀,像焦慮症、憂鬱症患者就是明顯的例子,一般精神科專科醫師大都能做出正確的診斷。其他內外科的醫師,也能夠根據相關的身體疾病與治療藥物,推斷造成失眠的可能原因,因此不需進行實驗室的檢查。



  目前,睡眠檢查比較需要運用在如呼吸系統、中樞神經系統某些特殊睡眠疾病的確定上。其中,睡眠呼吸暫止症候群尤其是過去二十年來臨床睡眠醫學發展的重心。



  睡眠中阻塞型呼吸暫止,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器質形睡眠障礙,而透過實驗室檢查,可以協助計算患者每小時呼吸停止與呼吸活動低落的次數,作為臨床嚴重程度的指標。另外,經由實驗室的測量,還可以測得患者的血氧飽合度、每小時心律不整的次數等,對於特定的呼吸或心臟血管系統疾病極具參考價值。



  多項睡眠電圖檢查在國內尚未普遍,目前僅有數家大型教學醫院提供這項服務,這不外是因為費用和人力技術的問題。因此,在睡眠呼吸暫止障礙的治療上一般仍應先採取比較保守的方法,如體重控制、飲食與物質濫用習慣的糾正;至於內科採用一種呼吸器以維繫氣道暢通,則是進一步安全而有效的治療方式;只有在非常少數的情況下,侵入性外科手術才需要考慮。



  睡眠實驗室在臨床和研究上的應用非僅限於前述,由於睡眠的生理結構和功能逐漸被發現,加上波形紀錄數位化以後,睡眠障礙的電生理研究在近幾年的發展已經有樂觀的前景。醫師們相信,睡眠檢查可望成為諸如憂鬱症、阿茲海默症等病極具價值的臨床指標。但是就現階段的常規臨床工作而言卻還有一段距離,患者不宜有過高的期待。Back to Top



安眠藥劑的使用

  根據筆者過去十幾年來的臨床經驗,安眠藥物的使用一直是最困擾醫師與病人的問題。



  由於目前藥物治療的迅速有效和安全性高,使得安眠藥物在過去二十年來確實成為醫師主要的治療考量,也是病患心理矛盾衝突的來源。儘管和糖尿病患者必須使用降血醣藥物,或是高血壓患者使用降血壓藥物的意義一樣,許多失眠患者的確需要階段性的使用安眠藥物作症狀處理,但是,社會大眾對於安眠藥物仍然充滿了許多迷思,最普遍的反應是害怕上癮或依賴。實際上,目前被廣泛處方用的安眠藥劑,其成癮性並不像其他的成癮藥物,生理性依賴也不難處理,反倒是心理性依賴和過度的畏懼,成為了患者們和醫師們最大的心理負擔。



  嚴格來說,失眠症的治療和評估一樣,必須是綜合性的,藥物僅扮演一部份的角色,其他還需要諸如專門的認知行為治療、心理社會問題處理、乃至心理的治療等方式。以目前國內的醫療生態而言,的確距離理想甚遠;單純的藥物處置,誠然無法滿足失眠患者的強烈需要。因此,今天社會大眾對安眠藥物的不信賴,其實是睡眠醫學不發達的結果;但是同時,這種社會大眾抗拒的心理反應也卻阻止藥物的氾濫使用。



  安眠藥物對與某些睡眠障礙患者,如呼吸障礙所引起的失眠,是絕對禁忌的。對於日夜節律障礙者,其使用藥物的收益也有限,若選擇藥物不當,還可能更惡化節律障礙。但是,對於其它許多身體疾病與精神科疾病所引起的失眠,安眠藥通常無法避免。因此,究竟選擇何種藥物、如何使用、何時使用、使用多久等問題,其實才是患者需要和醫療人員逐步溝通討論的問題。Back to Top



失眠的預防保健

  失眠是許多身心疾病普遍的症狀,所以,詳細的評估和確定病因絕對是首要的工作。對於許多長期苦於失眠的患者而言,有許多心理社會和行為因素,會導致失眠的慢性化;一些教條式的睡眠衛生原則儘管理論正確,但實際應用上效果有限。所以,和醫師訂定長期的保健計劃是必須的;對於健康者而言,睡眠其實也應該被列為一生的保健計劃項目之一。



  人類是日夜節律分明的動物,慢性的工作與生活壓力、家庭或人際關係失衡、以及不適切的休閒與作息安排,都是常見的使失眠問題慢性化的因素。急性的身體或精神疾病、住院或突發性生活壓力事件所引起的短暫性失眠,一般可望在問題解決後逐漸恢復正常。但是對某些特定族群而言,失眠現象的開始出現,和其他器官系統的功能一樣,可能意味著老化的跡象,必須要有慢性化的準備。所幸,中老年人單純的慢性失眠問題和其它慢性身體疾病不同,一般都僅侷限於一定的程度範圍,雖然會影響生活品質,但是對身體的傷害不會太大。只要觀念正確,調養得宜,便不至成為主要的健康負擔。建議一般民眾自己、為人父母或子女者,平日就有檢視自身或家人睡眠狀態的習慣,調控闔家的起居作息節律,有機會時多和精神科醫師或家庭科醫師商量討論,也許是失眠最有效的預防之道。



作者:台大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李宇宙

資歷:台大醫院住院醫師

   密西根大學睡眠醫學研究員

   醫望雜誌總編輯

現職:台大醫學院社會醫學科暨精神科講師

   台大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亞洲睡眠研究會理事
參考: 台灣網路
2007-12-29 8:50 pm
睡眠是一種在哺乳動物,鳥和魚中普遍存在的自然休息狀態,甚至在無脊椎動物如果蠅中也有這種現象。睡眠的特徵是:主動的身體運動減少,對外界刺激反應減弱,同化作用(生產細胞結構)增強,異化作用水平(分解細胞結構)降低。在人、哺乳動物及很多其他已經被研究的動物,如魚、鳥、老鼠、蒼蠅中,規律的睡眠是生存的前提。從睡眠中醒過來是一種保護機制,也是健康和生存的必須。
對於人,睡眠佔了人生的三分之一,可以說睡眠的好壞是生活質量一半的基礎。

在最初,法國的學者認為睡眠只是身體內部需要的反映,感官活動及身體的物理運動在睡眠時會停止,但若給予合適刺激便可使其醒來。現代醫學界則普遍認為睡眠是一種主動過程,目的是為恢復精力而作出合適的休息,由專責睡眠及覺醒的中樞神經管理。在睡眠時人腦並沒有停止工作,只是換了模式,使身體可以更有效儲存所需的能量,並對精神和體力作出補充。睡眠亦是最好的休息方法,既能保持身體健康和補充體力,亦可提高工作能力。

學者普遍認為睡眠能幫助恢復體力和腦力,並能舒緩壓力,增強記憶力,從而保持身體健康。

人們若欠缺適量的睡眠,將有可能導致一些後遺症,如白天嗜睡、情緒不穩定、憂鬱、壓力、焦慮、失去應變能力、免疫力降低、記憶力減退、失卻邏輯思考力、理解能力降低、工作效率下降等。而現代生活中,都市人大多工作繁忙,因此較常出現以上的問題。反之,在農鄉的人則能較輕鬆生活,並獲得適量的睡眠,因此較少出現上述問題。
2007-12-29 8:49 pm
這是因為要讓眼睛和大腦休息。

2007-12-29 12:54:03 補充:
不然便沒有精神做任何事了。
2007-12-29 8:48 pm
唔睡覺會冇精神 咩都做唔到


收錄日期: 2021-04-14 17:46:1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229000051KK0164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