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在人際交友上,不會刻意選擇朋友類型,總是結交到各式各樣的朋友,因此人面很廣;要注意的是,對朋友說話不可過於直接,顯得太自我!
(((((((((((((((((((((((((((((((((((((((((((((((((((((((((((((索引))))))))))))))))))))))))))))))))))))))))))))))))))))))))))))
書籍:
Andrew Matthews(1997)。《輕鬆自在交朋友》(顧艾琳譯)。台灣﹕培根文化公司。
本文作者指出人際關係是生活中大部分喜怒哀樂的來源,文章旨在與讀者分享一些觀念和策略,令生活多添歡笑,少些煩惱。本書提出在交友中,幾點值得注意的地方,例如自我建設、讚美和尊重、交友技巧等等。
Kass P. Dotterweich & John D. Perry(1997)。《給我的親愛朋友》(林鶯譯)。台灣: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本書指出友誼是生命的基石。立足於友誼,我們可以還我本來面目,甚至呈現出最好的樣貌。作者以客觀的態度評量友誼,同時增強讀者作為一個朋友的能力。
Minirth, F. & P. Meier, D. Hawkins(1999)。《伴友解困》。載於同作者《無憂是一種選擇》(吳國雄譯)。香港:天道書樓有限公司。頁222-242。
Minirth 與 Meiei兩人合力創辦一所心理治療診所,是資深的心理醫生,而Hawkins則是一位資深的心斑輔導員。本文集合了二位作者工作時面對的經驗,以心理學的角度指出交友最重要在於自重、自愛,先使自己成為一個有自信的人,之後便容易交友。
Phil Erwin(1999)。《兒童到青少年期的友誼發展》(黃牧仁譯)。台灣: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作者指出青少年會尋找在各方面都與共相似的同儕,例如年齡、性別、教育程度等,以滿足他們確認彼此的需要。作者又以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指出青少年男女於交友中的種種不同。
王雅各(1997)。《該如何交友才能真正如魚得水》。載於同作者《生活也是一種智慧》。香港:精品出版有限公司。頁168-177。
作者指出建立友誼的基礎是「不同的人之間總會有相同的部分」。因此,要建立起友誼,就先要了解自己,明白自己的喜惡,之後便是開放自己、展開自己的善意,再加上一個「經營」的心態,明白交友是一個花費時間、心力甚至金錢的大工程,有能成功。
李靜雯(1990)。〈與朋輩相處〉,載於周陳文琬編(1990)《從學校到社會》。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頁109-114。
本文指出青少年對朋友的需要和渴求,以及交友時可能遇到的種種困難。作者指出朋友相交,除了機會和技巧外,最重要的是要以真誠相待,切勿太過自我中心。
林悉祺(1994)。《怎樣成為受歡迎的人》。台灣:文經社。
作者指出人是群居的動物,正常的人,不論喜不喜歡,都要與人相處交往。作者有擔任教育工作期間,把自己對「人際溝通分析」研究心得編成此書,目的是對讀者「了解別人的心」與「做好溝通」有所進益。
陳映霞(1999)。《人人都需要友情》。載於孫小英編(1999)。《少年的煩惱》。台灣: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頁124-132。
作者提出「交朋友就像照鏡子」的道理,指出一個人平時怎樣對別人,別人就怎樣對他。因此,跟別人相處時要盡量讓自己站在別人的位置立場、角度上,設身處地的想一想那是甚麼滋味。只要能夠真心的關心他人,就總會有人會領情,從而結交到好友。
陳淑娟(1993)。《交友新風格》。香港﹕突破出版社。
作者認為青少年至少要擁有一兩個「同撈同煲」的老友,校園的生活才算無憾。但是,要建立這樣的友誼並不容易。有些人受著性格影響,自大、自卑、自憐、自責的心理,令身邊的人不敢親近。本書以心理學的角度,剖析性格對交友的影響,幫助青少年突破性格障礙,重拾交友的信心。
彭懷真、林淑芳(1999)。《對面的朋友看過來》。台灣: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本書以幽默的筆觸,從朋友類型、如何交友、以致如何解決朋友之間的問題等各方面出發,教育青少年如何處理朋友的關係之餘亦可不失自我,以及真心地關懷他人。
黃惠貞(1988)。《交友指南針》。香港:突破出版社。
本文指出「人見人愛」和「鬼見愁」都不是先天而成的,而是日子有功的「成果」。要成為一個「人見人愛」的人,一定要發掘個人優點,改善短處,而且必須循序漸進。本書中多篇文章強調讀者的個人參與,從自省、觀察中建立討人喜愛的特質,擺脫損友的枷鎖,從而建立溫馨的友誼。
葉斌(2000)。《交友一百招》。香港:突破出版社。
作者提出多個日常生活中的個案,讓讀者在閱讀之後,自我了解,從而學習出一套人際交往的技巧。
謝芬蘭、洪于蘋(2000)。《好想交個朋友》。台灣: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之一的謝芬蘭是一個輔導老師,長年與年輕人接觸。本書以心理測驗、短篇對話以及一些小故事,說出青少年對朋友及交友時所遇的種種情況和看法,再由作者以「姥姥」的身份點出那些應該注意、改善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