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我譯篇文言文丫~(韓非子.五蠹)(20分)

2007-12-29 4:51 am
韓非子.五蠹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實足食也;婦人不織,禽獸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養足,人民少而財有餘,故民不爭。是以厚賞不行,重罰不用,而民自治。今人有五子不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孫。是以人民眾而貨財寡,事力勞而供養薄,故民爭,雖倍賞累罰而不免於亂。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為改,鄉人譙之弗為動,師長教之弗為變。夫以父母之愛,鄉人之行,師長之智,三美加焉而終不動,其脛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姦人,然後恐懼,變其節,易其行矣。故父母之愛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嚴刑者,民固驕於愛,聽於威矣。
thx~

回答 (3)

2007-12-30 6:24 am
✔ 最佳答案
看到自己寫的文章被別人轉貼,本來應該高興,但如此不分青紅皂白地胡亂轉貼就有點離譜了。《韓非子.五蠹》很長,發問者根本不是問「守株待兔」那一段,上面兩位回答者究竟有沒有搞清楚?

白話文翻譯:

古時候,男子不需要耕種,因為花草樹木的果實已經足夠人們食用;婦女不需要紡織,因為飛禽走獸的毛皮已經足夠人們製衣穿著。不需要費力勞動就有足夠的物質供給人們,因為人民很少而財物有多餘,所以人民之間不產生爭執。因此不給予豐厚的賞賜,也不執行嚴厲的懲罰,人民的生活也很安定。現在一個人有五個兒子也不視為多,而每個兒子又有五個兒子,這樣祖父還未死去就有二十五個孫子了。因此人民很多而財物很缺乏,即使費盡力氣去勞動,供給人們的物質仍然很少,所以人民之間就產生爭執。雖然增加賞賜或加重懲罰,仍然不能避免戰亂。

現在有一個品行不良的孩子,即使父母生氣地罵他,他也不改掉那些不良的行為;即使同鄉的人責備他,他也不為所動;即使老師長輩教導他,他也不改變。以父母的愛、鄉人的行為舉止、老師長輩的智慧,這三種美好的東西加在他身上,而他始終不為所動,連一根腳毛也沒有改變。到地方官吏率領著官兵,執行國家的法律並搜索捉拿壞人,然後那孩子才開始恐懼,於是更正自己的操守,改變自己的行為。所以,父母的愛不能夠教好孩子,必需等到地方的嚴厲刑法的原因,是因為人民會驕縱於溺愛,聽從於威嚇。


後記:
手頭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的《韓非子》,分句和你貼出的有點不同:
該版本是:「三美加焉,而終不動其脛毛,不改。」
你的版本:「三美加焉而終不動,其脛毛不改。」
上面的白話文翻譯是根據你的版本的。

2010-03-14 00:01:02 補充:
偶爾重溫以往的題目,發表一下意見。

回答者 sharonlingsh (HA00592713) 真的十分厲害,完全相同的錯誤犯兩次,原來回答別人的問題是不需要看清楚的,唉~~~
2007-12-29 5:01 am
有一個宋國的農夫在耕田,田裡面有一個樹樁,一隻兔子不小心撞到樹樁,折斷了脖子而死,那農夫因此放下耕犁而守在樹樁旁邊,希望再撿到兔子,但沒有兔子再來,而他也成為宋國人的笑柄。
2007-12-29 4:58 am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語譯:
有一個宋國的農夫在耕田,田裡面有一個樹樁,一隻兔子不小心撞到樹樁,折斷了脖子而死,那農夫因此放下耕犁而守在樹樁旁邊,希望再撿到兔子,但沒有兔子再來,而他也成為宋國人的笑柄。


「守株待兔」中的「株」並非「樹」,試想想,即使兔子再不小心,也沒有可能看不到一棵樹的。《說文解字》說:「株,木根也」,段玉裁在注中說:「今俗語云樁」。「株」是樹露出地面的根部,即「樹樁」,換句話說,那隻兔子並非「撞到樹上」,而是那棵樹只剩下樹樁,又被田中的禾稻遮掩,兔子才會撞上去的。


收錄日期: 2021-04-20 22:03:0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228000051KK0450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