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史]秦朝大統一措施-!!!!!!急!!!!!!20分

2007-12-28 4:13 am
幫下我呀....20分

試從秦始皇眾多的政策中,選出一項你認為對後世影響深遠的,並加以解釋。

回答 (4)

2007-12-28 5:26 am
✔ 最佳答案
秦之政治措施及其建設:**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推行一系列的措施,藉以鞏固政權,他所推行的對內對外措施及建設,有下列各點:

甲. 政治方面:

1. 首創皇帝制度:秦始皇兼採傳說中三皇五帝的尊號,自稱「始皇帝」,以期二世、三世皇帝,「傳千萬世,傳之無窮」,同時制訂一套尊君抑臣的朝儀及文書制度,皇帝自稱為「朕」,皇命稱為「制」,皇令稱為「詔」,皇印稱為「璽」,以提高皇帝尊嚴。

2. 設三公九卿制:秦始皇在中央政府內設丞相、太尉與御史大夫,分管全國之政務、軍務及監察,稱為「三公」。另有奉常、郎中令、衛尉、太僕、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少府等「九卿」,負責政府各部門工作。丞相等各自向皇帝負責,一切聽命於皇帝。又廢除世卿世祿制,自中央至地方的官員都由朝廷任免,無權世襲。

3. 廢封建,行郡縣:秦始皇厲行中央集權政策,為加強對地方控制,採納李斯的建議,廢除封建,分全國為三十六郡,後增至四十一郡,郡以下設縣,而直屬於中央,郡縣官吏全由皇帝任免。

4. 易服色,改正朔:始皇採用鄒衍的「五德終始說」,替秦的統治辯護,秦為水德,代周的火德,水色黑,故秦的禮服旌旗均用黑色,與水德相應的數是六。秦又以建亥十月為歲首正月。

5. 實行嚴刑峻法:秦律據商鞅變法時所制訂的律令加以修訂而成,名目繁多,殘忍苛刻,尤以連坐法為甚,一人犯罪,誅及三族,藉以鞏固中央集權的基礎。

6. 加強基層統制:秦統一全國後,繼續推行商鞅變法以來實行的戶籍連坐法,以五家為「伍」(設伍長),十家為「什」(設什長),其上又有里、亭、鄉等。通過郡、縣、鄉、亭、里、什、伍的層層控制,皇帝可將其統治達於鄉間里閭。



經濟方面:

1. 統一度量衡制:戰國時各國度、量、衡長短、大小、輕重以至單位都不一致,秦始皇頒佈度量衡的標準器,通行全國,劃一度、量、衡制度,並規定度、量、衡由官府監察,民間不得私造。

2. 統一貨幣制度:戰國時期各國貨幣制不一,大體分圓形、刀形、鏟形三類。至秦劃一幣制,規定黃金為上幣,「半兩」的圓形銅錢為下幣(圓錢用銅鑄,錢上開一方孔象徵天圓地方)。

3. 准許土地私有:秦自商鞅時廢井田,開阡陌以來,即逐漸允許土地私有和自由買賣。統一全國後,秦室更加重視農業生產,實行強本(農業)抑末(商業)。始皇又正式頒佈命令,叫佔有土地的百姓呈報田數並納稅,等於承認土地私有制的合法。

4. 獎勵農業工業:把一部分農民遷徒到勞動力不足的地方去,把商人謫發到邊遠地區去防守及墾荒,以發展全國的農業生產。而且更在各地興修水利灌溉工程,促進農產。此外又鼓勵人民發展小手工業,抑制大商賈囤積居奇活動。

5. 徒富戶於咸陽:始皇把六國十二萬富戶遷到首都咸陽,以繁榮首都,亦便於監視。


交通方面:

1. 統一車軌闊度:統一了車軌的闊度,規定馬車兩輪之間寬六尺,於是一車可通行全國。

2. 修築馳道直道:為加強對東方邊遠地區的控制,亦為方便他本人巡幸,於是以咸陽為中心,修築兩條專為皇帝行駛車馬的道路---馳道,東線至燕、齊(今河北、山東)之地,南線至吳、楚(今江蘇、浙江、湖南)之地,方便始皇的巡遊和運兵。二線為橫貫東西的大路,馳道寬五十步,道旁每隔三丈植青松一株。

除馳道外,又築一條寬闊的「直道」,從九原郡直到雲陽(陝西淳化),再由咸陽南達零陵(湖南零陵),為縱貫南北的大路。

3. 開鑿多條運河:始皇決通堤防、疏濬鴻溝,作為小路中心,貫通濟水、汝水、淮水及泗水,以利交通。又開鑿靈渠,溝通湘江及珠江上游的灕江,以利漕運,亦開發了通往南方的水路交通。此外又興修齊、楚、吳、蜀各地水利。


文化方面:

1. 統一文字:春秋戰國時各國文字有很大差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命李斯等進行文字改革,將大篆筆劃簡省,創小篆,頒行全國,其後獄吏程邈又簡化小篆創為隸書,以用於一般來往文書,於是小篆與隸書同時通行,文字歸於統一。

2. 焚書坑儒:

A. 始皇對儒家思想,本採容納態度,所以祿養七十博士,以備顧問。後因有博士淳于越主張恢復封建,於是採納李斯的建議實行「焚書」以求控制思想,辦法為:

(1)除秦國史書外,六國史書一概焚毀

(2)博士官所藏書准許保存,醫葯、卜筮、農作之書,亦許民間流傳。所有私人藏儲的儒家經典、詩書及諸子書,一概送交官府焚毀

(3)凡談論詩書者殺頭,以古非今者滅族

(4)禁止私學,願學法令的人,必須以吏為師

B. 始皇曾派遣方士入海尋求神仙及不死葯,皆一去不返,方士侯盧二生,又誹謗始皇後相率逃去,其他儒生也有不敬之言,於是始皇乃把妖言惑眾的方士及反對政府的儒生四百六十餘人坑之咸陽,以高壓手段來箝制人民的思想言論。



軍事方面:

1. 銷毀民間兵器:始皇為防叛變,下令沒收各地民間的兵器,在咸陽加以銷毀,改鑄成十二個各重千石的金人。

2. 移去地方險阻:為防將士憑藉城郭反叛,於是下令拆除戰國時國與國的城牆堡壘,及疏通河道上的堤防。

3. 修築萬里長城:秦始皇為確保北邊的安全,派蒙恬發天下民佚三十萬,把戰國時秦、趙、燕三國所築的長城接連起來;並增建加固,西起隴西郡的臨洮,東迄遼東的碣石,長達五千餘里,號「萬里長城」,以防匈奴的南侵。

4. 派蒙恬伐匈奴:秦始皇統一之初,注意力集中於國內,北方胡人遂告猖獗;其中尤以匈奴對秦威脅大,始皇因此派將軍蒙恬,率兵三十萬北擊匈奴,收復河套地區,接連擴展至套外,於其地設九原郡,蒙恬把長城連接起來,又在咸陽北面修築一條直道北到九原郡,邊地有警,秦軍可迅速赴援。秦朝又調發各地壯丁,到長城沿線戍邊,阻止匈奴入侵,有利於北方邊地的開發。

5. 派兵南征百越:百越即今福建、兩廣及浙江南部,越南北部的人民,在先秦時叫越族。始皇滅六國後,為擴充領土,將浙江、福建併入版圖,在其地設閩中郡,又派屠雎領兵五十萬南征百越,但大敗,屠亦陣亡。後始皇再發兵南征,終將百越平定,設置桂林、南海、象三郡,並遣罪犯五十餘萬人,戍守五嶺地區,與越人雜居,秦在攻打南越時,為了運輸軍隊糧餉,又開鑿了靈渠,溝通湘江及灕江,有利於南方的發展,由是黃河流域的文化傳到南方。



己. 結論:秦代的對內政策,最高的目標是要建立起長治久安的政治規模;對外政策是要把勢力所能及的地方都收中國版圖之內。未能列入版圖的,便建立一條鞏固的防線來防守。這具有遠見的國防計劃,曾為秦代帶來顯赫的武力及威望。


(三) 秦代政治措施與建設對中國後世影響:**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他懷抱著高遠的理想,希望建立一個統一而安定的帝國,並希望他的統治萬世不絕,帝位傳之永久。秦朝雖僅歷十五年而亡,但其各種統一措施與建設,除焚書坑儒、役民過度為暴政外,其餘均對中國歷史的演進,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茲簡述如下:

A. 好的影響:

1. 中國政治制度的創建:秦朝廢封建、行郡縣,開後世中央集權的先河,且秦的官制、朝儀、律法,亦為後世所沿襲。

2. 中國版圖的確立:秦朝分全國為四十一郡,北至今日的蒙古,南至越南的北部,西至甘肅、四川,東至遼東,奠立此下中國二千年疆域的大輪廓。

3. 中華民族的構成:春秋時代華夷雜處,此後各族先後被征服而歸於同化,再經秦推行各種統一措施後,便成為一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的社會。

4. 水陸交通的日便:秦朝馳道、直道的開闢,鴻溝、靈渠的疏濬與開鑿,於是東西南北的水陸交通日便,政治、軍事、教化均可直達四方。



B. 壞的影響:

1. 開創極權:始皇集權中央,政由己出,亦由己斷,國家事務由皇帝一人獨攬,而且運用高度權力,施行暴政,開創此後二千多年君主獨裁專制的先例。

2. 損害學術:始皇焚書坑儒,控制言論,令時人不滿,對文獻與學術亦造成極大的損害。

3. 導致速亡:始皇大事建設,橫徵暴歛,奴役人民,又對外發動戰爭,徭役繁重,弄致天下騷動,人神共憤,紛紛起義,故傳至二世(胡亥)即告滅亡(只歷十五年)。

THE RESOUCES FROM http://aer2.sbc.edu.hk/~kcw/BACK004.htm
2007-12-29 12:11 am
我認為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是修築長城,因為為日後抵禦北方外族的屏障,徙民實邊開拓疆土,北伐匈奴,南平百越,皆鞏固了秦之國防。
北伐匈奴,南平百越,開拓疆土,東至遼東,西達臨洮,北抵長城,南臨越南北部,形成此後二千年,中國疆域的大致輪廓。
參考: me
2007-12-28 4:36 am
歷史
秦原是周朝的一個諸侯國,嬴姓,相傳始祖伯益曾輔助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了嬴姓。伯益的後人非子曾為周孝王養馬,憑著他的本事,馬繁殖得很快。周孝王於是把秦谷(今甘肅省天水市西南面)一帶分封給他,這就是「秦」的起源了。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建國,佔領原周朝在陝西的領地。後來秦王嬴政(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建立秦朝。最後都城咸陽於公元前206年陷落,秦亡。


[編輯] 掃滅六國
主條目:秦滅六國之戰‎
秦王政15年(前230年),韓國降將內史騰率秦軍滅韓國,俘韓王安,韓亡。所得韓地置潁川郡。
秦王政17年(前228年),秦軍王翦攻入趙國國都邯鄲,趙王遷被迫降秦,趙破。置邯鄲郡、鉅鹿郡、太原郡。
秦王政18年(前227年),燕國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王未遂,秦王立即派王翦領兵攻燕。
秦王政19年(前226年),王翦攻破燕都薊,燕王喜退守遼東,殺太子丹以求和。
秦王政20年(前225年),秦軍王賁率領60萬大軍攻打魏國,包圍魏都大梁,引黃河鴻溝水灌大梁,3個月後大梁城破,魏王假投降,魏亡。
秦王政21年(前224年),王翦率領10萬大軍攻打楚國,屯兵練武、堅壁不戰、以逸待勞。1年後,楚軍斗志渙散、糧草不足,遂從前線撤軍。王翦乘機追擊,消滅楚軍主力,佔領楚都壽春,俘虜楚王負芻。王翦又率軍渡過長江,平定了江南,置會稽郡。楚亡。
秦王政25年(前222年),王賁打下遼東,俘燕王喜;接著打下代城,俘代王嘉。燕、趙徹底滅亡。於代地設雁門郡
秦王政26年(前221年),王賁率軍南下攻打齊國,齊王建投降,齊亡。
至此秦滅六國,一統天下。


[編輯] 加強統治權

秦始皇嬴政嬴政統一中國後,遂自稱「功高三皇,德高五帝」,創建皇帝尊號,自稱始皇帝。嬴政認為諡號乃是「子論父,臣論君」,大為不妥而廢除之,而改用計數方式的世數尊號,自稱始皇帝,宣佈子孫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代代承襲。秦始皇規定皇帝自稱朕,命改為制,令改為詔。「皇帝」尊號,「朕」御用自稱等皆源自秦朝開始。

秦始皇實行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的措施。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大臣只有參政議事權,無決策權;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即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監察和軍事;地方實行郡縣制,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統一度量衡、貨幣、文字;全國修建驛道,秦馳道,興建水利,築靈渠;遷萬姓充屯邊地,謫判罪犯戍守邊防;在戰國諸國所建長城的基礎上修建萬里長城,以防匈奴入。


[編輯] 秦朝的滅亡
秦始皇死後,趙高勾結胡亥與李斯,偽造遺詔立胡亥為帝,並賜秦始皇長子扶蘇死。秦二世胡亥昏庸,沒有秦始皇對各地反抗力量的駕馭力。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因可能判死罪的失職鋌而走險,而領導戍卒兵變。

隨後,反秦鬥爭由項羽與劉邦分別領導,西入關中攻秦。這時趙高殺丞相李斯,殺二世,立子嬰為秦王。公元前207年,項羽大破秦軍,鉅鹿一戰,秦軍被殲滅殆盡。前206年劉邦入關,子嬰出城降,秦朝滅亡。
2007-12-28 4:20 am
秦朝之經濟措施:

1. 統一貨幣
廢除戰國時代各種不同的貨幣,統一全國幣制,定黃金為上幣,以鎰(二十兩)為單位,銅錢為下幣,稱為「半兩」,重如其名,由官府監製,民間不得私鑄。

2. 統一度量衡
頒佈度量衡的標準器,通行天下,基本上沿用商鞅時所定的,唯衡器略有變更,度量衡器須由官府監製,不許民間私造。

3. 土地私有
下令「黔首自實田」,農民在登記戶籍時申報田地佔有情況,按畝納稅,確立了土地私有制,且允許人民可自由買賣土地。

4. 重農抑商
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崇本抑末,在各地興修水利,以便發展農業,且把農事好壞作為考核地方官的重要依據,另外用獎勵的辦法把農民遷徙至邊遠荒涼地區,謫發商人戍邊墾荒。

5. 遷徙富豪
徙六國的富豪十二萬戶到首都咸陽,以便集中管理,並繁榮首都。

~~~~~~~~~~~~~~~~~~~~~~~~~~~~~~~~~~~~~~~
秦朝經濟措施的影響:

正面影響

1. 經濟繁榮
統一貨幣和度量衡,使貿易更方便,法定土地私有與實施重農抑商政策,促進了農業生產,而統一經濟制度,更加速了各民族間的融合,使中華民族日漸融和,日益壯大。

負面影響

1. 工商停滯
用謫發政策抑制工商,使秦的工商業生產和商品交換停滯不前,有礙國家經濟全面發展。

2. 激起民變
遷徙富豪雖能打擊反秦力量,但也加深他們對秦的不滿,使他們在秦末紛紛加入反秦行列,加速秦代的滅亡。

~~~~~~~~~~~~~~~~~~~~~~~~~~~~~~~~~~~~~~

秦朝之軍事措施:

1. 修築長城
命蒙恬率數十萬民兵,增修戰國時燕、趙、秦的長城,使連接為一,東臨碣石,西達臨洮,長達五千餘里,以防匈奴入侵。

2. 修築馳道
以首都咸陽為中心,開闢三條馳道,闊五十步,北至燕,東通齊,南達吳楚,方便政令傳達、軍隊調動及軍備補給,又命蒙恬修築直道,由九原通往雲陽,貫通南北,加強中央對邊遠地區的控制。

3. 搗毀城廓
下令拆毀六國修築的城塞、關塞,決通川防,夷平險阻,以消滅六國舊有貴族的勢力,防止六國遺民據險自守。

4. 銷毀兵器
盡收天下兵器,在咸陽鑄成無數大鐘和十二個金人,防止六國遺民反叛。

5. 遷徙富豪
強遷六國貴族富豪十二萬戶至首都咸陽,及一部分至巴蜀等地,使其遠離鄉土,易於監管。

6. 遣民實邊
於長城河套以南邊塞之地,建縣34個,遷徙內地民戶數萬到此居住,以充實邊防,又發北方健男五十萬到嶺南地區屯戍,長期留下與越人共同開發百越。

7. 北逐匈奴
命蒙恬率領大軍北伐匈奴,將匈奴驅逐至漠北,奪回河套地區,增置九郡,免除北方邊境受匈奴威脅。

8. 南征百越
派遣軍隊攻打嶺南百越之地,最後征服越人,增置閩中郡、南海郡、桂林郡與象郡,統一了這一地區。

~~~~~~~~~~~~~~~~~~~~~~~~~~~~~~~~~~~~~~
秦朝軍事措施的影響:

正面影響

1. 鞏固國防
修築長城為日後抵禦北方外族的屏障,徙民實邊開拓疆土,北伐匈奴,南平百越,皆鞏固了秦之國防。

2. 確立版圖
北伐匈奴,南平百越,開拓疆土,東至遼東,西達臨洮,北抵長城,南臨越南北部,形成此後二千年,中國疆域的大致輪廓。

負面影響

1. 激起民變
對內加強國防及軍事建設,對外發動戰爭,使徭役繁重,民不堪苦,成為民眾反秦遠因。

~~~~~~~~~~~~~~~~~~~~~~~~~~~~~~~~~~~~~~
秦朝之交通措施:

1. 統一車軌
戰國時,各國車軌寬狹不一,秦統一後,下令全國車同軌,規定車輛兩輪之間寬六尺,使車輛能在全國通行無阻。

2. 修築馳道
以首都咸陽為中心,開闢三條馳道,闊五十步,北至燕,東通齊,南達吳楚,又築直道,由九原通往雲陽,貫通南北,大大改善全國交通。

3. 鑿開靈渠
秦始皇在征伐百越時,為能決運兵運糧的問題,下令開鑿靈渠,接通湘桂二江水系,開發了通往南方的水路交通。

4. 疏通鴻溝
戰國時,各國將險要河川堵塞,以防敵人水路進攻,秦一統天下後,為求便利交通和灌溉,便疏通此等河川,如疏濬鴻溝,使濟、汝、淮、泗諸水得以貫通。

~~~~~~~~~~~~~~~~~~~~~~~~~~~~~~~~~~~~~~~~~~~
秦朝交通措施的影響:

正面影響

1. 鞏固統治
秦始皇的交通措施,使全國交通便利,平時詔令能迅速傳達四方,加強中央與地方的聯系,戰時便利軍務,對鞏固統治有重大作用。

2. 促進交流
修馳道、統一車軌、疏濬河川,使秦代水陸交通便利,促進經濟發展,文化交流,加速了各民族之間的融合,使中華民族更為壯大。

負面影響

1. 激起民變
修馳道、開靈渠、通鴻溝,使人民徭役繁重,民不堪苦,成為民眾反秦的積因。

~~~~~~~~~~~~~~~~~~~~~~~~~~~~~~~~~~~~~~~
秦朝之文化措施:

1. 統一文字
戰國時,各國「語言異聲,文字異形」,秦一統後,下令李斯以秦文字為藍本,制定了「小篆」,實行「書同文」。其後,程邈又據民間流行較簡的字體,整理出一種新字體,稱為「隸書」,後來「小篆」成為官方標準文字,隸書成為日用文字。

2. 焚書坑儒
下令以法家思想治國,除秦國史書、博士藏書以及醫、卜、種樹等書籍外,民間所藏之詩書百家語,一律焚燬,禁止巷議,以求思想統一,又坑殺批評時政的儒生460餘人於咸陽城郊,以箝制思想,且禁止私學,凡欲學者,必須以吏為師。

~~~~~~~~~
秦朝文化措施的影響:

正面影響

1. 鞏固統治
統一文字,便於政教推行及文化傳播,焚書坑儒,加強了思想箝制,在當時有助於鞏固統一的政權。

2. 融和民族
統一文字和法度,使境內各民族均居生息於同一制度下,沐浴於同一文化中,逐漸融合成一個整體,而中華民族因此日形壯大。

負面影響

1. 摧殘學術
焚書坑儒,控制言論,不單阻礙新思想和新學說的出現,令時人非常不滿,同時也對文獻保存和學術發展造成極大的損害,並開後世「文字獄」之端。

~~~~~~~~~~~~~~~~~~~~~~~~~~~~~~~~~~~~~~~ 秦朝的政治措施對後世的影響(精簡):

秦始皇一統天下後,為鞏固政權,頒行了一系列加強統治之措施,可惜事與願違,秦國國祚不足15年而亡。以下析述秦的政治措施對後世的影響:

1. 中央集權(政治)
秦廢封建,行郡縣,創建了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提高了行政效率,為後世建立了政治制度的規模。

2. 鞏固皇權(政治)
秦始皇建皇號,又定朝儀以尊君抑臣,樹立了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威,有助後世皇權的鞏固。但另一方面,皇權的極力提高,造成政由己出,君主的賢愚直接影響政治的好壞。

3. 奠定版圖(政治)
秦始皇統一西南,南平百越,北逐匈奴,建立了版圖遼闊的統一帝國,確立了中國二千多年來版圖的輪廓。

4. 四通八達(政治、經濟、軍事、交通、文化)
秦毀城池、決川防,掃除全國的交通障礙;修築馳道、直道,建立了以咸陽為中心的交通網絡,全國交通四通八達,既方便政令傳達和軍隊調派,又促進經濟和文化的交流。

5. 民族融和(文化)
秦始皇統一貨幣、度量衡和文字,促進全國各地的交流;向南北移民,徙民實邊,間接有助民族的融和。

6. 窒礙學術(文化)
秦始皇焚書坑儒,令中國許多寶貴的文獻典籍因而失傳,造成無可補救的損失,窒礙了學術發展,且伏下兩漢時的今古文之爭。


秦朝種種政策無疑是開創了中國統一政體的先河,但嚴苛暴虐卻激起了人民的不滿。這個龐大的帝國不足十五年便被推翻了。
~~~~~~~~~~~~~~~~~~~~~~~~~~~~~~~~~~~~~~~


收錄日期: 2021-04-15 18:10:0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227000051KK0419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