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多才多藝的曹操
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縣)人,是一個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軍事家兼詩人。他削平群雄統一北方,恢復農業生產,鞏固邊防,為曹魏王朝的建立打下了基礎。但他的行為也有很壞的一面,如殘忍地屠殺民眾和戰俘,並且常常玩弄權術。
小說中的奸雄
後世民間藝人從道德角度出發,對曹操作出了否定的評價,並且把他刻劃成一個亂世奸雄。小說中的曹操自私虛偽、兇狠殘暴、陰險狡猾、猜忌多疑、專橫跋扈、荒淫無恥,但常常打錯算盤,落得狼狽不堪。顯然,這個藝術形像與歷史上的原型既是相關,又有區別,我們切不可把歷史與小說混為一談。
武功顯赫的權臣
司馬懿(公元179~251年),字仲達,河內郡溫縣(今河南省溫縣西)人,東漢末年歷任要職。曹魏王朝建立之後,曾任撫軍將軍錄尚書事,指揮過對東吳與蜀漢的戰爭。他曾在渭河南北抵禦諸葛亮北伐,雙方交戰各有勝負。《三國演義》把曹真等人指揮的一些戰爭,也算到他頭上,說他的才能與諸葛亮大體相當,只是偶爾略遜一籌。
公元249年他發動政變,誅殺大將軍曹爽等人,獨攬朝政大權,為後來孫子司馬炎篡奪曹魏帝位奠下基礎。
狡猾的陰謀家
《晉書‧宣帝紀》說他「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羅貫中據此加以發揮,把他寫成了一個老奸巨猾、堅韌頑強、冷酷無情的人物。作為一個陰謀家、野心家的典型,他幾乎可以與董卓、曹操相媲美。
由販子到國君
劉備(公元161~223年),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縣)人。早年家貧,以販賣草鞋和編織葦蓆為生,但他胸懷大志,百折不撓,經過幾十年奮鬥,居然成了雄據一方的蜀漢皇帝。這個「發跡變泰」的過程,自然引起後世民間藝人濃烈的興趣。
仁君典範
在歷史上,劉備以仁慈寬厚、重義守信、禮賢下士、屈己待人著稱;在小說中,他就演變成了一個「愛民如子」的「仁君」形象。但羅貫中美化劉備時,未能掌握好分寸,以致他的某些表現不合情理,顯得矯揉造作。魯迅批評《三國演義》「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可謂擊中了要害。
義冠群英
關羽(公元?~219年),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河東郡解縣(今山西省臨猗縣臨晉鎮)人,與張飛一起追隨劉備,三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公元200年他被曹操俘虜,但絲毫不貪圖富貴,很快回到劉備身邊。後世民間藝人對他特別欽佩,所以創造出桃園結義、溫酒斬華雄、約三事、掛印封金、過五關斬六將等一系列故事,讚美他的武勇與義氣。另外在華容道義釋曹操、單刀赴會、水淹七軍、刮骨療毒等故事中,他也被寫得栩栩如生。
英雄的缺點
史書上說,關羽的缺點是對士大夫很傲慢,而且「剛而自矜」。小說描寫「失荊州」時提到了這些缺點。但從整體上看,仍是盡全力把他塑造成一個超群絕倫的英雄。
張飛(公元?~221年)字益德,小說中寫作翼德,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縣)人,是劉備手下猛將。
威震長阪橋
公元208年在當陽長阪作戰,曾率領二十名騎兵嚇退曹操大批追兵,威名遠播。後世民間藝人又為上述故事增添一些細節,說張飛的喊聲像霹靂一樣響亮,把長阪橋震斷了。橋下的河水本來向東流,突然掉過頭來向西流。《三國演義》則寫道,張飛大喊三聲,嚇得曹操身邊的夏侯傑肝膽碎裂,倒撞於馬下,曹軍一齊往西奔走。
智破張郃
據史書記載,公元215年張飛在巴西郡(今四川省東北部)作戰,打敗了魏國大將張郃。《三國演義》第七十回寫道,嗜酒的張飛指揮這場戰爭時,照常飲酒,而且每飲必醉。後方的劉備擔心他貽誤軍機,諸葛亮卻特意增加美酒的供應。張郃聽說張飛沉湎於酒,就趁機劫寨,沒料到張飛原來早已設下伏兵,結果張郃大敗而回。上述故事顯示出,一貫粗魯莽撞的張飛,內心也有精細的一面,不僅會勇猛衝殺,而且能用巧計。這樣一個外拙內秀的人物,理所當然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喜愛。
蜀漢的支柱
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郡陽都縣(今山東省沂南縣以南)人,東漢末年隱居南陽郡鄧縣的隆中(今湖北省襄樊市以西),被劉備聘請出山。赤壁之戰以前,他出使江東,促成孫劉聯盟,後協助劉備建立蜀漢王朝,並擔任丞相。劉禪在位期間,他平定了南方少數民族上層分子發動的叛亂,並多次率軍北伐,這就是小說中所稱的「七擒孟獲」與「六出祁山」。
「多智近妖」的忠臣
諸葛亮念念不忘劉備的知遇之恩,效忠蜀漢王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深受後人景仰。羅貫中為了進一步提升他的地位,把他描寫成一個濟世安民的仁人志士,並把他「長於巧思」的優點擴大到軍事領域,說他天文地理無所不曉,神機妙算層出不窮,所以無堅不摧,攻無不克。羅貫中從宗教迷信思想出發,說他曾遇異人,學得奇門遁甲之術,能未卜先知和呼風喚雨,結果給他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魯迅批評《三國演義》「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指的就是這一點。
相貌特出的江東之主
孫權(公元182~252年),字仲謀,吳郡富春縣(今浙江省富陽縣)人。《三國演義》說他的眼睛是碧綠色,鬍子則是紫色,外貌很特別。他繼承父親孫堅與兄長孫策創立的基業,佔據江東六郡,並向南、向西擴充,公元229年建立東吳王朝。
為政得失
孫權奮發有為,善於識才用才,先後得到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等人的輔助,政治、經濟、軍事上均有建樹。但晚年產生怠惰情緒,而且「性多嫌忌,果於殺戮」(《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決策亦多有失誤。《三國演義》主要貫徹擁劉反曹思想傾向,對孫權著墨較少。但寫他面臨危機沉著冷靜,剛毅果斷,仍可稱得上「明主」的典型。
性度恢廓的周郎
周瑜(公元175~210年),字公瑾,廬江郡舒縣(今安徽省廬江縣西南)人,曾協助孫策平定江東,並深受孫權倚重,赤壁之戰中功勳卓著。他「性度恢廓」(《三國志‧吳書‧周瑜傳》),未與諸葛亮產生過矛盾,但曾寫信給孫權,建議籠絡和牽制劉備,控制關羽和張飛,因而後世民間藝人對他印象欠佳。
心胸狹窄的周郎
平話、戲劇和小說都說他心胸狹窄,嫉賢妒能,多次陷害諸葛亮未能得逞,還說他性情暴躁,意氣用事,不甘心認輸又不得不認輸。史書上明明說他生病而死,羅貫中偏偏說他生氣而死。總之,小說對周瑜的許多描寫,都是出於藝術創作的需要,在史書上缺乏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