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一、謀篇立意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動的故事情節,又富有神話色彩,讀來膾炙人口。
文章成功地塑造了愚公的生動形象,透過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民眾改造大自然的偉大魄力,同時也說明了要想戰勝困難,必須下定決心、堅持不懈的道理。(概括一篇文章的主題,首先要掌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其次要注意概括主題的模式,透過什麼樣的事,來表達怎樣一個中心。)
二、文章脈絡
課文有四個自然段落︰
第一段︰寫故事背景。句句都與下面的情節有關︰“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裡,高萬仞”,說明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艱難,其中“方”和“高”,極言移之不易;“本在”這一句為后文山被移埋下伏筆。
第二段︰寫愚公決心移山,得到全家的支持,並排除疑難,立即行動。這一段是故事情節的開端和發展,可分為兩個層次。
第一層︰(段首到“隱土之北”)這部分是故事的開端。由“面山而居”,引出“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說明愚公移山的原因。“聚室而謀”說明愚公想到就做。“雜然相許”說明眾人是堅決支持並積極為愚公獻計獻策的。“雜”突出眾人熱情之高,場面之熱烈。“雜然相許”后的“獻疑”是情節中的“微波”,愚公之妻“獻疑”︰“以君之力”帶有關心的語氣,“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語氣較輕,說的都是她的真實想法。她雖“獻疑”但並不反對移山。所以接著就提出移山過程中必須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焉置土石?”妙就妙在眾人的答疑,“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從中突出了路途的遙遠。
第二層︰(至段尾)略寫移山的情景,是故事情節的發展。移山的人少,只有五人,月老的老,小的小。箕畚運于渤海之尾”說明運土的工具簡陋落后。移山行動中,鄰人孤兒“跳往助之”,“跳”寫出了孩子的天真和熱心參與的態度。寫幼童參加移山,有深意,這也與后文中的“智叟”形成了對比。“寒暑易節,始一反焉”說明路途遙遠,往返時間長,以“一返”作結,還從側面寫了移山之艱難。由此看來,要搬走兩座大山,確實困難重重。
第三段︰寫愚公駁斥智叟的觀點,是故事情節的高潮。智叟“笑而止之”,自作聰明之態。智叟出語句句都是譏笑與責難,“甚矣,汝之不惠”是很嚴厲的責備口氣,“殘年余力”又顯出十足的輕視,“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語氣很重,則簡直是譏笑愚公無能了。愚公聞智叟之言“長息”,說明他早已是胸有成竹。他在批駁智叟的話裡說得十釐清楚。這段話是用“頂真”的修辭手法寫,一句頂一句,層層緊扣充分說明了子子孫孫綿延不絕的道理。最後用“無窮匱也”結束肯定了人力的無窮無盡,很有說服力。接著用“而”字一轉,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會“加增”。這樣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結論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
第四段︰神話的結尾。這故事的結局也照應了故事的開端。以神話結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驚天地、泣鬼神。充分顯示了人類的偉大力量。“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說明了移山的結果。
三、寫作方法
1.主要是運用對比手法表現人物性格。
如︰(1)愚公和智叟對挖山的不同態度;(2)愚公之妻與智叟對愚公移山態度的對比;(3)孀妻、弱子與智叟的對比。
愚公和智叟對于挖山的不同態度︰愚公年且九十想的是造福子孫,遂率子孫“叩石墾壤”,而智叟則認為“以殘年余力”去移山是“甚矣,汝之不惠。”透過對比,愚公的這種改造、征服自然的堅強毅力更加感人了。
其妻與智叟對愚公移山態度對比︰其妻是出于對愚公的關心,是從“獻疑”角度說的。“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語氣較輕,但她沒有反對的意思。而智叟顯然是譏笑愚公,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是很嚴厲的責備口氣,“殘年余力”尤顯輕視,“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是存心挖苦,“其如土石何”語氣很重,則簡直譏笑愚公無能了。
其他一些對比都有力地烘托了人物性格,表現了文章主題。
2.神話結尾,充滿浪漫主義色彩。
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動了天神、天帝,兩座大山居然都被背走了,給這本難結局的故事以一個圓滿的結局。這是對愚公精神的肯定,所反映的是古代勞動民眾的一種美好願望。這同一般的宣揚封建迷信是完全不同的。
四、參考譯文︰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700裡,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南邊,黃河北岸的北邊。
北山下面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紀快到90歲了,住在大山的正對面。由於北邊的大山擋路,出來進去都要繞道,他感到很苦惱,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說︰“我跟你們盡一切力量把這兩座大山挖平,(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也難挖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樣呢?再說,挖下來的土和石頭往哪兒擱?”眾人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邊。”于是愚公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幾個人(上了山),鑿石頭,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譏笑愚公,阻止他干這件事,說︰“你簡直太愚蠢了﹗就憑你在世上這最後的幾年,剩下這么點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也動不了,又能把土塊石頭怎么樣呢?”北山愚公長嘆一聲,說︰“你的心真頑固,頑固得沒法開竅,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即使我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還怕挖不平嗎?”河曲智叟無話可答。
握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沒完沒了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了,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那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從這時開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南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