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側彎的問題

2007-12-26 7:00 pm
本人可能患有脊柱側彎,我右腳比左腳長.如果要加鞋墊的話,是否應該加在左腳上?是否適宜做運動?如果適宜的話應該做甚麼運動較為適合?如果做了矯形手術後,是否能像正常人一樣?香港大概有多少人患有這種疾病?

回答 (4)

2007-12-29 11:09 pm
✔ 最佳答案
其實脊柱側彎未必一定要做手術,因為人既力學恍如建築物結構一樣,如果基底不穩,無論上面幾好幾靚都一樣會倒下。正如人一樣,盤骨不平衡,腰胝關節、腰椎、胸椎、頸椎,甚至乎頭面骨都會歪,但係人本身懂得自我控制平衡,所以整條脊椎便會出現脊椎側彎(俗稱S骨)。

其實做手術未必一定可以復原,因為脊椎太多神經,萬一做錯少少都會影響一生。
脊柱側彎係唔會大個左就定左,只會隨著不良姿勢繼續歪曲。

如何治療: 首先透過一連串手法放鬆全身肌肉及軟組織,再配合手法復位,便可通過大腦機制慢慢調節。再者必定要改善你現在不良姿勢,便可治標同治本。



如果你有任何查詢,可以直接詢問,希望幫到你。

2007-12-29 15:10:07 補充:
我係整全結構治療師

2008-01-02 09:46:25 補充:
你可以直接 e-mail 比我給你地址同電話,詢問及預約。
2016-10-20 6:46 am
喝TS吧,人體本身有自癒力,只要營養夠,每天142種營養和微量礦物質,身體就會自動開啟自癒力,全身在整建的過程會發熱,因為細胞在修復&代謝!
參考: 林口長庚&total Swiss& 本人正在回正Ing
2007-12-26 7:14 pm
脊柱側彎男女罹患比例為1:4,其病因很多,但以特發性脊柱側彎最為常見,發病年齡多為10至16歲間,發生早期並無明顯症狀,且早期常被衣服掩蓋,不易被家人或病人發現,倘若初期未留心和矯正,側彎角度極可能快速增加,非但外觀受影片,且會造成心朋功能異常,因此如何及早找出病例,早日治療是相當重要的。
脊柱是人體主要的支柱,和胸骨與助骨構成人體體幹骨骼,它是由七塊頸椎,十二塊胸椎,五塊腰椎,一塊薦椎及三至五塊尾椎融合成的一塊尾椎,共為二十六塊,它使我們在正常情況下可以做出前屈、後仰、側彎、旋轉等動作。
形成可分為:胎兒期、幼兒期、學齡期、青春期四階段。


(一)、胎兒期:當人體於胎兒期蜷伏在子宮內,此時頭腳相近,脊柱彎曲呈半
形。

(二)、幼兒期:當出生後二至三個月時,嬰兒漸能控制其頭部運動,頸部於是
向後上方彎起,七至九個月學會坐起時,胸部會產生後彎,從十二個月大開始學習走路,腰椎產生前彎,薦骨則產生後彎;此產生人類脊椎特有形狀-S形,這是姿勢形成的第一期。

(三)、學齡期:此時期男女學童每年平均身高增加五至七公分,而身高與骨骼發育有密切的關係,此時骨端軟骨尚未完全骨化,因此,骨骼營養的吸收及姿勢的養成是這時期最大重點。

(四)、青春期:此時期是姿態形成的最後關鍵期。學童們在此時期身心產生極劇變化,加上骨骼尚未發育完全且肌肉力量並不強大,以至於影響維持姿態平衡的力量。

以上四期發育完成人體脊柱之四段生理性曲線,為頸曲、腰曲前凸、胸凸、骨盆曲後凸,正常情況下,並無向側方彎曲。但受外力、不良姿態或病理的影響下,則會產生側凸,而脊柱之生理曲線也會受影響而隨之變化,進而影響身體的生理發展及健康。

二、影響脊柱運動之肌肉群
脊椎兩旁各有眾多的小肌肉和肌束組成了寬廣的背部,通常背部肌肉可分為數層,依肌肉的走向有不同的功能。較淺的肌肉群有斜方肌、背闊肌、提肩胛肌、大小菱形肌、前鋸肌等----其和肱骨及肩胛骨的運動有關。次一層的肌群有上下後鋸肌、提肋肌-----其與連接肋骨及呼吸有關。最深層的肌肉為縱走,統稱為背部固有肌群(又稱深層肌群),包含橫棘肌群、夾肌群、豎棘肌群等-----其與姿態維持及轉動身體有關。其中深層肌群對脊椎姿勢維持是相當重要的,其作用能使脊椎與頸部伸展、彎曲、旋轉,同時有對抗重力以免脊柱過度彎曲。所以在孩童發育時期,不適時加強對這些肌群的訓練及保護,等到這些肌群發生傷害或肌力不協調的現象,則將直接影響脊椎正常的生長。
脊柱側彎乃指脊柱間側面彎曲。依據其偏曲情形,可分為C型或S型曲線。C型曲線又稱為單純性或整體曲線。S型曲線(亦稱複合曲線),則是一原發性與續發性,或代償性曲線.

若側彎角度小於10度,稱之為脊柱不對稱;側彎角度大於10度,稱之為脊柱側彎症,此種畸形除了造成身體外觀不雅外,如果畸形嚴重,可能因心肺內臟器官受壓迫而引起心肺功能衰竭。
脊柱側彎的部位可能在胸椎、腰椎、或胸腰椎處。
臨床診斷及評估:
由於發生性側彎症是漸進性的,病人無痛苦感覺,因此在早期的彎曲發展中病人本身無法知悉,而且衣物遮蔽的關係,父母亦難以察覺,等到某天發現小孩的肩膀一邊較高,一側肩胛較為突出,或者一側臀部較為突顯,甚至一邊的褲腳著地才來找骨科醫師,此時期脊柱彎曲常常已達30度左右。在輕度的彎曲是常無症狀的,直到中度才出現症狀。
脊柱側彎病人的診斷及評估包括:
一、既往病歷
二、理學檢查
(一)全身性的評估:注意全身神經肌肉發達情形。在先天性側彎症及Marfan氏症候群時會合併先天性心臟病。
(二)脊柱檢查:使病人直立站著,由背後診視之,最明顯的現象是脊柱向一側彎曲。在特發性側彎性的胸椎彎曲型,可見右凸。在腰椎型可見左凸。在腰部檢查方面,因為脊椎迴逐之故,在凸側可見椎旁肌肉特別突出而胭廓迴旋,使得肩胛上舉,形成助骨隆起(ribhump)。在輕度彎曲的病患,讓病人前彎,可見助骨隆起更明顯。如讓病人立正,在C7的棘骨突起用鉛綞下墜,直垂線應經過臀溝。如果此垂線偏向一側表示側彎沒有代償平衡。令病人分別向兩側側彎或暫時扶住病人的下額及後頭部,觀察脊柱彎曲是否會減小,可看出此彎曲部份是否尚有柔軟度。其他的神經學檢查亦為重要步驟。

(三)放射線檢查
彎症的彎曲程度可由X光片上反映出來。X光片不但在診斷上很重要,而且對於側彎症的進行彎化追蹤亦很重要。有漸進傾向的患者必須定期追蹤X光檢查。
(一) Cobb氏測量法:由彎曲上緣椎體上方畫一條水平線。在側彎下緣椎體下方畫一條水平線,由此兩條線各再畫一條垂線,而此兩條垂線的交角即是脊椎側彎的角度。
(二) Side-Bending Film:當考慮手術治療時,則要加照向左向右側彎照(Side-Bending Film)。
(三) MRI:有下列情形要考慮作MRI(1)在X光片上發現有結構上的異常,(2)有過度的Kyphosis,(3)側彎進展過速導致神經症狀的產生,(4)有呼吸窘迫症狀,(5)胸椎或胸腰椎側彎的頂端朝左。

臨床處理:
彎症的病人應由骨科醫師來決定是否需要矯正。同時必須定期追蹤診察。治療的目的在於預防輕度的側彎惡化,和對重度側彎矯正及保持矯正的效果。
在處理脊柱側彎症時,我們必須比較治療與不治療其預後的差異。骨骼的成熟度對預後有決定性的影響,一般是Risser氏所提出的指數為骨骼成熟度的指標。
Risser sign指數是指經X光判讀,由ASIS(anterior superior iliac spine)髂前上膌到PSIS(posterior superior iliac spine)髂後上膌沿髂骨膌作一連線。依髂骨骨 板鈣化的程度,可分為0–5 級。0級指髂骨膌未鈣化,1級指髂骨膌前1/4發生鈣化,2級指髂骨膌前1/2鈣化,3級指髂骨膌前3/4鈣化,4級指髂骨膌完全鈣化,5級指髂骨膌骨 鈣化中心與骨幹形成融合。

假使同為側彎40°的患者,Risser sign 0-1級的患者,因骨尚未發育完全,側彎進行的角度可能較快速,需1-2個月追蹤一次,而Risser sign 3-4級的患者約需半年追蹤一次即可。預測脊柱側彎進展的因素有下列幾項:(1)性別(2)繼續成長的潛力(一般以初經來潮與否來評估)(3)骨骼成熟指數(Risser sign)(4)診斷時的年齡。


2007-12-26 7:06 pm
很多中式骨醫都可以醫長短腳; 不用做矯形手術,否則後果很大。

收錄日期: 2021-04-13 14:48:1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226000051KK0091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