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地球的災害

2007-12-24 10:51 pm
我要做專題研習(人類對地球的災害)
給關於人類對地球的災害的圖片和資料給我
THX!!!!!!!!!
20分

回答 (2)

2007-12-24 10:54 pm
✔ 最佳答案
傳統觀念認為天災是不可避免的, 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些特大的自然災害產生, 好像洪水就以若干年一遇來界定其嚴重性,而五十年一遇或百年一遇並不是在一個絕對歷史時空所發生的次數。 很多香港人會懷疑中國自九一年華東水災以來,差不多每年都發生不同情度的水災, 而且損失愈來愈嚴重。 很多熱心的香港人再反思他們的捐款是否對中華大地的災民有用。有必要指出, 在中國歷史出現水旱為災的頻率是相當高的, 一定程度上, 自然災害是超越人類能力所控制,救死扶傷是人道主義的高尚情操, 是應該肯定的。 環保時代的來臨, 傳統對天災與人為災害的二分法, 漸漸不能反映不斷擴散的環境風險,這正是全民推行適切環境教育的逼切性所在。
  傳媒及一些公眾人士對今年造成水災的原因, 漸漸由以往的不問原因, 開始關注到環境相關的因素, 例如急速的都市化、 城市垃圾淤塞下水道、 填平水道和魚塘以興建樓房、砍伐樹林引致水土留失等等。 誠然, 這些見解巳經比幾年前進步, 但作為自然災害的環境教育,需要不同社區產生適切的環境及減災意識, 在非災年才可以加緊推動預防性的措施,現時中國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對減災及相關的環境教育(群眾教育),仍然缺乏協調推行的層次及責任感的承擔, 這種情況可能又是流於把災害問題『事件化』,仍未對自然災害的環境教育方未有足夠的反醒。

  從比較宏觀的角度看, 中國是世界上地區差異性很大的國家。根據聯合國<一九九年人文發展報告>列出世界上四個地區差距較大的國家,中國是其中之一, 其他三個國家是巴西、 尼日利亞和埃及。而地理條件很大程度決定了該地區對自然災害的應變能力, 例如早前全國最富有的城市珠海發生水災,比全國最窮地區貴州省, 今年水災傷亡則慘重得多。 從生態科學的觀點看, 單是人類的一種最基本活動 - 農業,由於人口增加和大量開發耕地, 對過往沒有這樣密集的農業活動比較, 巳造成了對水循環的破壞。農業對生境的改動數千年來大規模地不斷在中國中南部進行, 有學者統計過,由於降落農田的雨水只約兩成返回天上, 比起樹林的約八成水份會保存在土壤,這使得自海洋漂進內陸的水份愈多在東南沿岸地區流走, 愈少降落於內陸深處。結果是內陸深處的森林漸漸消失, 沙漠漸漸擴大, 沿海地區的河流則愈來愈易於泛濫。

  中國農民從來就缺乏足夠的憂患意識, 加上國家控制的傳媒一向過份強調正面報導,降低了人民及地方政府對災難預警的能力。 農民對於自然災害, 由於知識和資源的限制,往往學會了一種後天的無力感, 不能採取一種對災害的預測和應變的態度。 人對事物的態度決定了對該事物的認識,而不是認知本身幫助人們採取比較客觀的態度應付現實情況。 在環保時代, 休伊特 (Hewitt) 提出了三項基本原則, 以指導人們應付日漸頻密災害的認識:

自然災害並不因為地球的自然作用而引起破壞, 因此, 與其說大多數自然災害是意外, 不如說是當地及該社區的特質。
人類對自然災害的覺知和反應, 並不基於地球的自然作用, 而是基於關注、 壓力、 目標、 風險和社會變遷, 這些因素都不是關乎物理地緣的關係 (geophysical), 而是與現行的社會組織、 社會價值取向及其制度有關。
不應以災難現實的本身來詮釋自然災害、 其內部特徵及後果, 而應察看現行社會規律及其每日與自然環境互動的關係。
  休伊特的觀點可以推論到一個安全社區的概念, 正如 1989 年聯合國提出的減災十年的觀念, 基於某些社區的特性 (歷史及自然條件), 而對天災的反應是結構性的 (社會組織及社會價值),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互動 (人類活動的環境及生態影響) 是連續不斷的, 不因人們是否在某時某刻的關注而出現,所以, 聯合國減災委員會建議成立一群專業參與的隊伍, 依不同社區的特性, 持續不斷的鼓動社區為減災而努力,一個安全的社區才成為可能。

  現代化的結果往往會減弱人類對自然災害的關注, 城市化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城市生態系統是一個人工調節的系統, 但生活在城市的人往往會以為自身可以不需要與『生態』環境協調而自足, 這就是城市提供的『方便』, 但絕大多數大城市都遇到『垃圾爆炸』的問題, 其他由交通引起的空氣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問題更不在話下,城市自足的生態系統的理想比起綠色社區, 是另一個更為『激進的』烏托邦, 而這烏托邦在東南中國漫延得最快,例如按新的珠江三角洲城鎮的發展計劃, 總面積將超過一萬平方公里;另外全區非農業建設地將達 1.5 萬多平方公里。 這樣即本區 70% 以上的平地將成為建設用地,如此巨大的不透水層的出現, 將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 九十年代初, 歐洲的洪澇就和過度的城市化不透水層有關,以歐洲的發展水平, 尚未有能力應付突然出現的洪水力量, 二、 三十年便完成的城市化過程又有否關注發展而引起的生態問題。

  工業化帶動的城市化也是經過細心取捨的, 一定程度是放棄農業生態, 而把資本投向城市。 傳統農業社會的自然災害對城市而言,只不過是隔岸觀火, 並不是切膚之痛。 大型的水利設施都是保護城市的, 所以作為腹地的農村在洪澇來臨時,毫不猶疑地會與城市的安全和國民收入交換, 廣大的農村便成為澤角。 長遠而言, 應改變這種以農養工、以城市犧牲發展農村的價值觀, 短期而言, 應推行適切的農村環境教育, 採取為環境而教育的方法 (Education for environment),建立專業減災隊伍的同時, 必須動員農村的草根參與及發展草根民主, 制定以人為中心的環境規劃,關照作為生存的主體 - 人所享受環境和安全社區的合法權利
2007-12-24 10:58 pm
一、天然災害
1.火山活動
a.災害:熔岩流、火山灰及火山碎塊墜落及火山氣體所造成的 直接或間接損害,包括:生命及財產損失、氣候及環 境的改變、引致洪水及雪崩等。
b.防治:加強火山地質調查及觀測、做成長期及短期預測及預 報。
2.斷層及地震
a.災害:山崩、地裂、土壤液化、強震動及海嘯等引致的結構 物損壞、水壩潰決及生命與財產損失等。
b.防治:加強地震研究及活斷層調查,做成長期及短期預測及 預報。
3.山崩及地陷
a.災害:
b.預防:加強山坡地地質調查、觀測,並做成長期及短期預測 及預報。
c.整治:排水、減輕坡頂荷重、加強坡腳支撐。
4.洪水
a.災害:生命、財產及土壤流失,下游河道淤積等問題。
b.防治:加強集水區水文及地質調查,水文保持,並做成長期 及短期預測及預報。

二、人為地質災害
1.工程開挖及建設引致的山坡穩定及水土保持問題。
2.地下水抽取引致的地層下陷、海水入侵及地下水污染問題。
3.廢棄物處理不當引致的環境污染問題。
4.水庫蓄水誘發地震問題。
5.資源利用不當引致的相關問題,例如:礦產開發的山坡穩定、 水土保持及環境污染問題、及資源利用過程導致的環境破壞問 題。
三、全球變化(Global changes)
1.溫度及氣候。
2.海水面變化。
3.臭氧層問題。
&
瀕臨絕種
冰山急劇溶化
溫室效應


收錄日期: 2021-04-19 00:11:0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224000051KK0244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