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幾時開始有公援(綜援)??

2007-12-24 9:56 am
如標題。香港政府幾時開始有公援(即現今綜援)
更新1:

SORRY,我所指的是公援,是港英政府統治時期的社會福利之一,以及請加以解釋「公援」 注意:::並非綜援!!

回答 (2)

2007-12-25 8:12 am
✔ 最佳答案
香港社會保障發展簡史
香港自開埠至六十年代以來,政府為怕華南人口會因為香港有人道救濟而湧至等,一直對社會保障都以救災為主,忽視社會發展,沒有人口統計,亦沒有政黨壓力團體催促和威脅,故在四十年代,社福之經費每年也不超450萬港幣。
直到六七年,政府才正式的研究香港的社會保障:
政府於一九七一年開始公援制度;
政府在七三年公佈了第一份社會福利五年計劃,有所謂的老弱津貼,但老人津貼的申請資格郤定在七十五歲後,到七七年才改至七十歲;
到了七六年,因受許多社團的壓力,政府通過放寬公援領取資格,容許有失業綜援。於一九九八年公布綜援檢討報告,推行自力更生支援計劃及削減三人以上綜援家庭金額;
公援金額自成制以來,一直要到八一年才作增加了廿五個百份比,之後要在社團的不斷壓力下,才慢慢略作提升,但始終不足令領取人士可過合理水平的生活。綜援金額在九二年及九八年的金額分別為工資中位數的12.8%及25%;
在工傷保障方面,政府要於八二年略為高賠償金額,並通過要僱主為僱員強制購買保險制度。但由於訢訟時期長,傷者往往要經幾年才可獲得賠償。
綜 援 制 度 始 自 一 九 七 一 年 , 經 歷 過 多 次 重 大 的 變 遷 。 先 是 有 七 七 年 的 《 綠 皮 書 》 , 近 年 則 有 九 一 年 發 表 的 《 社 會 福 利 白 皮 書 》 。 其 中 最 重 要 的 變 遷 是 在 提 供 基 本 生 活 需 要 外 , 增 設 特 別 補 助 金 和 多 類 特 別 津 貼 , 例 如 高 齡 、 傷 殘 和 健 康 欠 佳 等 , 以 照 顧 各 類 受 助 人 的 特 別 需 要 。 另 一 個 改 變 是 八 一 年 全 面 上 調 援 助 金 。 此 外 , 政 府 於 九 二 年 檢 討 有 關 制 度 , 並 將 原 來 的 名 稱 「 公 共 援 助 計 劃 」 ( 簡 稱 「 公 援 」 ) 改 為 綜 援 。
2007-12-26 12:47 am
提出「長者生活補助計劃」




2001.6.8
香港人口趨於老化,但政府提供的老人福利並不全面,未能照顧社會上不少無助貧苦的老人,因此民建聯提出「長者生活補助計劃」,目的是希望幫助那些因原有政策的申請限制而未能取得適當援助的長者。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婉嫻指出:「現時社會福利署以現金方式發放給長者的生活津貼只有兩項,一為歸納於綜合社會保障緩助計劃(綜援)中之年老項目資助,二為以敬老形式發放的高齡高額津貼及高齡普通津貼(即俗稱生果金),但是這兩項津貼計劃其實存在漏洞,忽略了社會上部份真正需要幫助的貧窮老人。」

她舉例解釋,現時很多老人家在過往多年,辛苦地儲下積蓄,但其實可能只得數萬元,但這些積蓄已導致他們超過綜援的資產限制而失去申請資格;此外這些老人又多抱著傳統觀念,將那數萬元視作「棺材本」,寧願每日三餐節衣縮食,也不輕易動用,因此他們的生活非常困難,甚至較一些合資格領取綜援的老人貧困得多。雖然這些生活困難長者可以每月領取生果金,但每月發放的金額只有625或705元,根本未能真正改善他們的生活。

針對目前政策的漏洞,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楊耀忠認為,當局必須從速制定一套新的生活補助計劃,向這批未能申請綜緩的長者提供資助,改善他們的生活,讓他們安享晚年。民建聯建議,在原有的生果金及綜緩以外,新設立一項名為『長者生活補助計劃』,詳情如下:

「長者生活補助計劃」


對象:65歲或以上長者
居港限制:香港居民,並在5年內不可離港超過280日
資產限制:16萬9千元現金資產限制,自住及其名下物業均不計算在內,若物業作為出租用途,則所得金額當作入息計算
入息限制:每月入息不能超過3,000元
每月發放金額:1,100元
備註:

現時領取生果金長者可轉申請領取長者生活補助金,但必須符合上述資格
此計劃不適用於已申領綜援及選擇支取普通/高額高齡津貼(生果金)人士
成功申領補助金後,將不設有任何離港期限
民建聯預期會有大部份領取高齡津貼的長者轉到新計劃,假設有八成65-69歲正在領取普通高齡津貼的長者申請,以及六成70歲或以上正在領取高額高齡津貼的長者參加,估計政府每年有關開支為15億元。



新聞聯絡: 陳婉嫻 7223 9008 楊耀忠 7311 8820

收錄日期: 2021-04-18 15:47:2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224000051KK0039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