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雷的生平---10點!!

2007-12-23 6:33 pm
I need:
哈雷的生平資料
哈雷彗星資料

回答 (3)

2007-12-23 6:54 pm
✔ 最佳答案
愛德蒙·哈雷(Edmond Halley,1656年10月29日出生於倫敦,1742年1月14日逝世於倫敦),英國天文學家、地質物理學家、數學家、氣象學家和物理學家。

[編輯] 生平
哈雷出生於一個富有的倫敦家庭,1673年他赴牛津上大學,在他畢業前他就發表了關於太陽系和太陽黑子的論文。

1676年哈雷離開牛津,他首先拜訪了南大西洋上的聖赫勒拿島並在那裡研究南天星空。1678年他返回英國。此後他發表了包含341顆南天恆星的詳細數據的《南天星表》。這份星表加上附屬的星圖使他獲得了與第谷·布拉赫同樣高的聲譽。他被授予牛津碩士學位和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1686年哈雷發表了關於他的探險的第二篇論文,這篇論文的內容是信風和季雨。他學確定太陽的熱能是大氣層運動的動力,他還建立了氣壓與高度之間的關係。

1682年哈雷結婚並在伊斯林頓定居。大多數時間里他觀察月球,但他也對引力感興趣。他試圖證明開普勒定律。1684年8月他去劍橋與艾薩克·牛頓討論這個問題,但他發現牛頓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只不過牛頓什麼也沒有發表。哈雷說服牛頓發表了他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這部書是哈雷付錢出版的。

1693年哈雷發表了一篇關於壽險的文章。基於一個德國紀錄完整的小城的數據他分析了死亡年齡。這篇文章為英國政府出售壽險提供了一個堅實的基礎,因為這樣一來英國政府才能確定一個合理的價格。哈雷的這篇文章對保險統計科學有深刻的影響。

1698年他受命作為一艘探險船的船長研究地球的磁場。他一共花了兩年的時間在大西洋上從北緯52度一直航行到南緯52度。1701年他發表了《通用指南針變化圖》。

1703年11月他被指定為牛津大學的幾何教授,1710年他獲得了一個名譽法學博士的學位。1705年他發表了他的猜測,1456年、1531年、1607年和1682年的彗星是同一顆彗星。他預言這顆彗星將於1758年重返。當這顆彗星於1758年重返後它被命名為哈雷彗星。

1716年哈雷提議使用金星凌日來精確地測量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1718年他通過比較他的天體測量數據和古希臘的數據發現了恆星的自行運動現象。

1720年哈雷繼約翰·弗蘭斯蒂德被命名為皇家天文學家。到他逝世他保持著這個職位。他被葬在倫敦東南。


[編輯] 以哈雷命名的事物
哈雷彗星——哈雷第一個預言它的回歸
哈雷環形山——是火星上的一座環形山
哈雷研究站——位於南極洲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84%9B%E5%BE%B7%E8%92%99%C2%B7%E5%93%88%E9%9B%B7&variant=zh-hk"


哈雷彗星(周期彗星表編號:1P/Halley)是每76.1年環繞太陽一周的周期彗星,哈雷彗星是人類首顆有記錄的周期彗星,也是人類研究得最仔細的彗星。

目錄 [隱藏]
1 預言回歸的經過
2 哈雷彗星的紀錄和聯想
2.1 古老記載
2.2 1910年之回歸
2.3 1986年之回歸
2.4 21世紀的觀測
3 參考文章、書目



[編輯] 預言回歸的經過
1682年8月,英國格林威治天文臺第二任台長愛德蒙·哈雷在1680年出現的一顆大彗星後開始對彗星研究產生興趣,1684年哈雷與牛頓相識後,對同與牛頓相識的約翰・佛萊始迪度Georg Samuel Dorffel(1643-1688)論證「彗星繞太陽曲線運動」的聯系之下,在1704年任牛津大學數理教授時,以萬有引力定律把所有能找到完好觀測數據的彗星一一推算出來(刊於1705年發表《彗星天文學論說》一書),他發現1531年(阿皮昂觀測)、1607年(開普勒觀測)和1682年(哈雷觀測)的三顆彗星軌道十分相似,且呈大約的周期性出現,認為這可能是三顆彗星在同一軌道上運動,且之間間隔相等;或只有一顆彗星在橢圓軌道上運動;他傾向於後者解釋,並預言下次回歸為1758年底至翌年年初;當時人們對其觀點多持懷疑態度。直到1758年末,這顆彗星如預言一樣按時回歸。為紀念他的功績,命名為「哈雷彗星」。


[編輯] 哈雷彗星的紀錄和聯想
最先和最完備的哈雷彗星紀錄皆為中國;據朱文鑫《天文考古錄》考證:自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至清宣統二年(1910年)共有29次記錄,並符合計算結果。

在歐洲,哈雷彗星的紀錄也十分詳盡,最早的紀錄在公元前11年,但哈雷彗星回歸與其他彗星一樣,往往被眾多迷信的居民聯想成稀罕的災星跟恐慌與災禍扯上關係;1066年4月回歸時,英國剛好遇著諾曼第公爵王朝前的侵略戰爭,當時居民見到彗星高掛的恐懼情況被繪在巴約城掛毯上留傳後世。


[編輯] 古老記載

1066年出現的哈雷彗星。並寫有ISTI MIRANT STELLA的文字紀元前240年…《史記·始皇本紀》有記錄。 [2]。
紀元前164年後半…巴比倫的粘土板有記錄。
紀元前87年8月
紀元前12年10月…《新約聖經》有伯利恆之星的說法。
66年1月
141年3月
218年5月
295年4月
374年2月
451年6月
530年9月
607年3月…日本書紀有記錄 [3]。
684年10月…日本書紀(天武12年)有記録 [4]。
760年5月
837年2月
912年7月
989年9月…日本和中國皆有記録。這一年日本永延三年改元為永祚元年。
1066年3月
1145年4月…日本天養二年改元為久安元年。
1222年9月
1301年10月…日本的《鎌倉年代記》、中國的《元史》中皆有記載。
1378年11月
1456年6月

[編輯] 1910年之回歸
直至1910年回歸時,盡管已是工業化的社會,仍對哈雷彗星充滿恐懼。當時經算出來的結果顯示:過近日點後的哈雷彗星彗尾將掃過地球,有報紙故意誇大其恐佈性,當時有些偏僻村落的人感到異常恐慌,有報道在中歐和東歐甚至有人因此自殺。

這次回歸開始,哈雷彗星有了照片和光譜紀錄;是次回歸最早在1909年9月11日被發現,當時彗星光度16等;1910年5月中旬直至月底的彗核亮度達2~3等,5月17日彗尾長達100度,往後更發展至140度之長。由於天文學家已預計5月20日地球經過哈雷彗星的彗尾(兩者相距只有0.15 AU),這樣引起包括氣象學研究人員對環境的監測。這段時間拍下的彗頭照片顯示彗頭複雜動蕩的結構,並且有暈狀和鳥冠狀的光芒,5月24日彗核中心分為兩個,各被拋物線狀物包圍;當年8月時為9等星,翌年1月時變為13~14等,那次回歸最後觀測紀錄是1911年6月16日。


[編輯] 1986年之回歸

1986年來訪地球的哈雷彗星。1986年初回歸時,人類作對它作最詳盡的觀測,1982年10月16日率先被美國帕洛馬山天文臺5米反射望遠鏡以CCD拍攝到,當時光度為24.2等,當時暫定名為1982I。

由於1910年觀測時沒有計劃,當時各天文臺觀測方法和儀器上沒有互相連系,故沒有良好成果。為更有效協調全球觀測網絡,世界各天文臺和天文愛好者之間聯合觀測。以美國噴射推進實驗室(JPL)為中心,由美國太空總署(NASA)贊助,並經國際天文學聯會(IAU)贊同,由22位天文學家組成委員會於1982年8月16日在希臘舉行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第18次全體會議上正式成立「國際哈雷彗星觀測計劃」(International Halley Watch,IHW)。計劃有統一的觀測原則,出版規範觀測資料和方法,也考慮資料整理,因此使比較研究更容易。此計劃由1983年10月中旬開始直至1987年末,不間斷的對哈雷彗星觀測。

先後派出三艘空間探測器近距觀測哈雷彗星,測量成分和觀測彗核等。

1991年2月,南歐天文臺以1.54米丹麥望遠鏡發現哈雷彗星的亮度突然從25等增亮至21.5等,並冒出20角秒(約20萬公里)的彗髮,這估計是受到一顆小行星的撞擊或者太陽耀斑的激波激發所致。


[編輯] 21世紀的觀測
在20世紀最後一次在拍攝中發現哈雷彗星為1994年1月10日,以智利的3.58米新技術望遠鏡(New Technology Telescope)觀測。2003年3月6日,天文學家以南歐天文臺三座8.2米VLT望遠鏡在長蛇座頭部再次拍到它(81張照片,共計九小時曝光),距地球27.26 AU(40.8億公里),光度28.2等;天文學家相信:以現時觀測技術,即使它在2023年過遠日點(35.3 AU)還要暗2.5倍之下,也可拍到其影像。哈雷彗星下次過近日點為2061年7月28日。


[編輯] 參考文章、書目
《1680年的大彗星及約翰・佛萊始迪度》作者 南政次,『天文通訊』第34巻207號(1986年)台北立圓山天文臺出版
《哈雷彗星觀測手冊》王德昌 等編著,紫金山天文臺編輯,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年10月初版。書號:13298.58
《International Halley Watch Amateur Observers' Manual for Scientific Comet Studies (Paperback)》by Stephen J. Edberg, Sky Publishing Corporation (November 1, 1983), ISBN 0933346409
參考: 維基
2007-12-23 6:59 pm
哈雷可以指:

德國薩克森-安哈爾特州的一個城市哈雷。
英國天文學家、地質物理學家、數學家、氣象學家和物理學家愛德蒙·哈雷。
HARLEY-DAVIDSON,哈雷戴維森,美國的百年重型機車公司,以及哈雷摩托車與愛好者俱樂部等哈雷相關的各種周邊企業文化。
哈雷 (比利時),比利時佛羅明-布拉奔省的一個鎮。


哈雷彗星(周期彗星表編號:1P/Halley)是每76.1年環繞太陽一周的周期彗星,哈雷彗星是人類首顆有記錄的周期彗星,也是人類研究得最仔細的彗星
預言回歸的經過
1682年8月,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第二任台長爱德蒙·哈雷在1680年出現的一顆大彗星後開始對彗星研究產生興趣,1684年哈雷與牛頓相識後,對同與牛頓相識的約翰・佛萊始迪度Georg Samuel Dorffel(1643-1688)論證「彗星繞太陽曲線運動」的聯系之下,在1704年任牛津大學數理教授時,以萬有引力定律把所有能找到完好觀測數據的彗星一一推算出來(刊於1705年發表《彗星天文學論說》一書),他发现1531年(阿皮昂觀測)、1607年(開普勒觀測)和1682年(哈雷觀測)的三顆彗星轨道十分相似,且呈大約的周期性出现,认为这可能是三颗彗星在同一轨道上运动,且之间间隔相等;或只有一颗彗星在椭圆轨道上运动;他倾向于后者解释,并预言下次回归為1758年底至翌年年初;当时人们对其观点多持怀疑态度。直到1758年末,这颗彗星如预言一样按时回归。为纪念他的功績,命名为“哈雷彗星”。


[编辑] 哈雷彗星的紀錄和聯想
最先和最完備的哈雷彗星紀錄皆為中國;據朱文鑫《天文考古錄》考證:自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至清宣統二年(1910年)共有29次記錄,並符合計算結果。

在歐洲,哈雷彗星的紀錄也十分詳盡,最早的紀錄在公元前11年,但哈雷彗星回歸與其他彗星一樣,往往被眾多迷信的居民聯想成稀罕的災星跟恐慌與災禍扯上關係;1066年4月回歸時,英國剛好遇著诺曼底公爵王朝前的侵略戰爭,當時居民見到彗星高掛的恐懼情況被繪在巴約城掛毯上留傳後世。


[编辑] 古老記載

1066年出現的哈雷彗星。並寫有ISTI MIRANT STELLA的文字紀元前240年…《史記·始皇本紀》有記錄。 [2]。
紀元前164年後半…巴比倫的粘土板有記錄。
紀元前87年8月
紀元前12年10月…《新約聖經》有伯利恆之星的說法。
66年1月
141年3月
218年5月
295年4月
374年2月
451年6月
530年9月
607年3月…日本書紀有記錄 [3]。
684年10月…日本書紀(天武12年)有記録 [4]。
760年5月
837年2月
912年7月
989年9月…日本和中国皆有記録。這一年日本永延三年改元為永祚元年。
1066年3月
1145年4月…日本天養二年改元為久安元年。
1222年9月
1301年10月…日本的《鎌倉年代記》、中国的《元史》中皆有記載。
1378年11月
1456年6月

[编辑] 1910年之回歸
直至1910年回歸時,盡管已是工業化的社會,仍對哈雷彗星充滿恐懼。當時經算出來的結果顯示:過近日點後的哈雷彗星彗尾將掃過地球,有報紙故意誇大其恐佈性,當時有些偏僻村落的人感到異常恐慌,有報道在中歐和東歐甚至有人因此自殺。

這次回歸開始,哈雷彗星有了照片和光譜紀錄;是次回歸最早在1909年9月11日被發現,當時彗星光度16等;1910年5月中旬直至月底的彗核亮度達2~3等,5月17日彗尾長達100度,往後更發展至140度之長。由於天文學家已預計5月20日地球經過哈雷彗星的彗尾(兩者相距只有0.15 AU),這樣引起包括氣象學研究人員對環境的監測。這段時間拍下的彗頭照片顯示彗頭複雜動蕩的結構,並且有暈狀和鳥冠狀的光芒,5月24日彗核中心分為兩個,各被拋物線狀物包圍;當年8月時為9等星,翌年1月時變為13~14等,那次回歸最後觀測紀錄是1911年6月16日。


[编辑] 1986年之回歸

1986年來訪地球的哈雷彗星。1986年初回歸時,人類作對它作最詳盡的觀測,1982年10月16日率先被美國帕洛馬山天文台5米反射望遠鏡以CCD拍攝到,當時光度為24.2等,當時暫定名為1982I。

由於1910年觀測時沒有計畫,當時各天文台觀測方法和儀器上沒有互相連系,故沒有良好成果。為更有效協調全球觀測網絡,世界各天文台和天文愛好者之間聯合觀測。以美國噴射推進實驗室(JPL)為中心,由美國太空總署(NASA)贊助,並經國際天文學聯會(IAU)贊同,由22位天文學家組成委員會於1982年8月16日在希臘舉行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第18次全體會議上正式成立「國際哈雷彗星觀測計畫」(International Halley Watch,IHW)。計畫有統一的觀測原則,出版規範觀測資料和方法,也考慮資料整理,因此使比較研究更容易。此計畫由1983年10月中旬開始直至1987年末,不間斷的對哈雷彗星觀測。

先後派出三艘空間探測器近距觀測哈雷彗星,測量成分和觀測彗核等。

1991年2月,南歐天文台以1.54米丹麥望遠鏡發現哈雷彗星的亮度突然從25等增亮至21.5等,並冒出20角秒(約20萬公里)的彗髮,這估計是受到一顆小行星的撞擊或者太陽耀斑的激波激發所致。


[编辑] 21世紀的觀測
在20世紀最後一次在拍攝中發現哈雷彗星為1994年1月10日,以智利的3.58米新技術望遠鏡(New Technology Telescope)觀測。2003年3月6日,天文學家以南歐天文台三座8.2米VLT望遠鏡在長蛇座頭部再次拍到它(81張照片,共計九小時曝光),距地球27.26 AU(40.8億公里),光度28.2等;天文學家相信:以現時觀測技術,即使它在2023年過遠日點(35.3 AU)還要暗2.5倍之下,也可拍到其影像。哈雷彗星下次過近日點為2061年7月28日。


[编辑] 參考文章、書目
《1680年的大彗星及約翰・佛萊始迪度》作者 南政次,『天文通訊』第34巻207號(1986年)台北立圓山天文台出版
《哈雷彗星觀測手冊》王德昌 等編著,紫金山天文台編輯,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年10月初版。書號:13298.58
《International Halley Watch Amateur Observers' Manual for Scientific Comet Studies (Paperback)》by Stephen J. Edberg, Sky Publishing Corporation (November 1, 1983), ISBN 0933346409

2007-12-23 11:00:39 補充:
哈雷所表述的内涵——自由、个性、独立、进取、品位。 哈雷的发源地在美国,哈雷摩托车的成长浓缩了自1903年美国一个世纪以来品牌的发展历程。它创造了一个将机器和人性融合为一体的精神象征,并深刻地影响了其目标消费群的生活方式、价值观、衣着打扮,哈雷-戴维森标志,是当今世界上最多地被其目标群纹在身上的品牌之一,同样,它的品牌忠诚度也是最高的。在美国有两大哈雷聚会活动,东、西部各有一个,期间有各种极速比赛,他们使用航空燃料,在1英里的赛道内挑战极限。

2007-12-23 11:01:22 補充:
哈雷个性 玩哈雷的一般是那种收入比较稳定,能够选择生活的,而不是被生活所选择的人。哈雷提升的是玩机械性能的质量和绝无仅有的个性。在国外,一般玩得起哈雷的都是经济实力非常强的人,有钱、有闲的富人阶层,因为一辆好的哈雷摩托几乎比一辆好的轿车还要昂贵。 不过,还有一帮执着的哈雷流浪汉迷,也许除了一辆哈雷摩托车,就一无所有,但为了一种信仰和理念,他们可以不要工作,任何东西都能舍弃. 回想在87年时X自主拍摄音乐录象带时,动用的50人哈雷摩托车队的阵仗,无怪乎会被人说"这帮家伙真有钱"了. 但事实上,他们应该属于前述类型中的后者吧!
參考: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007-12-23 6:39 pm
哈雷,為英國天文學家。他發現了星球的自行運動與彗星的週期性。除此之外,他亦活躍於考古學的研
究到擔任契斯特造幣廠的副監察官。他也是當時英國科學在其創造力頂峰時期不可或缺的一角。牛津大學畢
業後,他成為皇家科學會的一員,當時他年僅22歲。1676到1678年在Saint Helena島期間,他編製了南天約
350個恆星位置的目錄而且觀測到一次水星凌日,他主張水星凌日的現象和後來發生的金星凌日可以用來決
定我們到太陽的距離。他建立了行星軌道計算的理論工作,得出1682年所出現的彗星(至今仍以他的命字為
名,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哈雷彗星)為週期性彗星,並且正確預測這顆彗星將於76年後回來。在1710年,他比
對了當時的恆星位置與托勒密當時的恆星目錄,推論出這些星球本身有微量的運動位移並且量測出其中三顆
恆星的位移量。


哈雷於1704年被選為牛津大學幾何學的教授並在1720年接替約翰‧弗萊斯德成為皇家天文學家。在格林
威治天文他使用第一套子午線儀並且推導出一個在海上利用月球觀測來決定經度的方法。
http://hk.geocities.com/astronomyfri/07-6.htm
哈雷彗星(周期彗星表編號:1P/Halley)是每76.1年環繞太陽一周的周期彗星,哈雷彗星是人類首顆有記錄的周期彗星,[編輯] 預言回歸的經過
1682年8月,英國格林威治天文臺第二任台長哈雷在1680年出現的一顆大彗星後開始對彗星研究產生興趣,1684年哈雷與牛頓相識後,對同與牛頓相識的約翰・佛萊始迪度Georg Samuel Dorffel(1643-1688)論證「彗星繞太陽曲線運動」的聯系之下,在1704年任牛津大學數理教授時,以萬有引力定律把所有能找到完好觀測數據的彗星一一推算出來(刊於1705年發表《彗星天文學論說》一書),他發現1531年(阿皮昂觀測)、1607年(開普勒觀測)和1682年(哈雷觀測)的三顆彗星軌道十分相似,且呈大約的周期性出現,認為這可能是三顆彗星在同一軌道上運動,且之間間隔相等;或只有一顆彗星在橢圓軌道上運動;他傾向於後者解釋,並預言下次回歸為1758年底至翌年年初;當時人們對其觀點多持懷疑態度。直到1758年末,這顆彗星如預言一樣按時回歸。為紀念他的功績,命名為「哈雷彗星」。


[編輯] 哈雷彗星的紀錄和聯想
最先和最完備的哈雷彗星紀錄皆為中國;據朱文鑫《天文考古錄》考證:自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至清宣統二年(1910年)共有29次記錄,並符合計算結果。

在歐洲,哈雷彗星的紀錄也十分詳盡,最早的紀錄在公元前11年,但哈雷彗星回歸與其他彗星一樣,往往被眾多迷信的居民聯想成稀罕的災星跟恐慌與災禍扯上關係;1066年4月回歸時,英國剛好遇著諾曼第公爵王朝前的侵略戰爭,當時居民見到彗星高掛的恐懼情況被繪在巴約城掛毯上留傳後世。


[編輯] 1910年之回歸
直至1910年回歸時,盡管已是工業化的社會,仍對哈雷彗星充滿恐懼。當時經算出來的結果顯示:過近日點後的哈雷彗星彗尾將掃過地球,有報紙故意誇大其恐佈性,當時有些偏僻村落的人感到異常恐慌,有報道在中歐和東歐甚至有人因此自殺。

這次回歸開始,哈雷彗星有了照片和光譜紀錄;是次回歸最早在1909年9月11日被發現,當時彗星光度16等;1910年5月中旬直至月底的彗核亮度達2~3等,5月17日彗尾長達100度,往後更發展至140度之長。由於天文學家已預計5月20日地球經過哈雷彗星的彗尾(兩者相距只有0.15 AU),這樣引起包括氣象學研究人員對環境的監測。這段時間拍下的彗頭照片顯示彗頭複雜動蕩的結構,並且有暈狀和鳥冠狀的光芒,5月24日彗核中心分為兩個,各被拋物線狀物包圍;當年8月時為9等星,翌年1月時變為13~14等,那次回歸最後觀測紀錄是1911年6月16日。


[編輯] 1986年之回歸

1986年來訪地球的哈雷彗星。1986年初回歸時,人類作對它作最詳盡的觀測,1982年10月16日率先被美國帕洛馬山天文臺5米反射望遠鏡以CCD拍攝到,當時光度為24.2等,當時暫定名為1982I。

由於1910年觀測時沒有計畫,當時各天文臺觀測方法和儀器上沒有互相連系,故沒有良好成果。為更有效協調全球觀測網路,世界各天文臺和天文愛好者之間聯合觀測。以美國噴射推進實驗室(JPL)為中心,由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贊助,並經國際天文學聯會(IAU)贊同,由22位天文學家組成委員會於1982年8月16日在希臘舉行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第18次全體會議上正式成立「國際哈雷彗星觀測計畫」(International Halley Watch,IHW)。計畫有統一的觀測原則,出版規範觀測資料和方法,也考慮資料整理,因此使比較研究更容易。此計畫由1983年10月中旬開始直至1987年末,不間斷的對哈雷彗星觀測。

先後派出三艘空間探測器近距觀測哈雷彗星,測量成分和觀測彗核等。

1991年2月,南歐天文臺以1.54米丹麥望遠鏡發現哈雷彗星的亮度突然從25等增亮至21.5等,並冒出20角秒(約20萬公里)的彗髮,這估計是受到一顆小行星的撞擊或者太陽耀斑的激波激發所致。


[編輯] 21世紀的觀測
在20世紀最後一次在拍攝中發現哈雷彗星為1994年1月10日,以智利的3.58米新技術望遠鏡(New Technology Telescope)觀測。2003年3月6日,天文學家以南歐天文臺三座8.2米VLT望遠鏡在長蛇座頭部再次拍到它(81張照片,共計九小時曝光),距地球27.26 AU(40.8億公里),光度28.2等;天文學家相信:以現時觀測技術,即使它在2023年過遠日點(35.3 AU)還要暗2.5倍之下,也可拍到其影像。哈雷彗星下次過近日點為2061年7月28日。
也是人類研究得最仔細的彗星。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7040900996
參考: other


收錄日期: 2021-04-23 21:50:3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223000051KK0088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