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臉皮鷺的資料

2007-12-21 3:20 am
我想要黑臉皮鷺資料,
有無人可以俾黑臉皮鷺資料我?

請詳細回答!

回答 (3)

2007-12-21 3:28 am
✔ 最佳答案
外型特徵:

黑臉琵鷺屬大型涉禽,喙部形狀特別,既像匙羹,又像琵琶,面部呈黑色,是故名為黑臉琵鷺。在越冬期完結前,成鳥胸部、頸項和頭部會長出鮮艷的金黃色繁殖羽。在全球六種琵鷺類(Platalea)中,數牠的身型最少,雄性的高度分別可達81公分和73公分。翼展長度為約36公分,成鳥的體重約1.6至2.2公斤。

跟成鳥不同,不足3至4歲的幼鳥喙部呈褐色,有水平「皺紋」。與其他大型白色水鳥,如鷺等不同,黑臉琵鷺飛行時頸部會完全伸展。不足6至7歲的黑臉琵鷺的初級飛羽尖呈黑色,飛行時極易察覺。



全球狀況與分布:

黑臉琵鷺只在東亞地區出沒,全球數量估計不足2,000,被列為「瀕危」物種。

黑臉琵鷺在3月至9月期間,只於南北韓至中國遼寧省之間的西部海岸上的小島上繁殖。當中以限制人類進入的南北韓休戰區是最大和最成功的繁殖區。

黑臉琵鷺在冬天南遷至越冬地,已確認的越冬地包括中國大陸、日本、南韓、台灣、香港、澳門、越南、泰國和菲律賓的沿岸地區。其中以台灣和珠三角區(米埔后海灣、福田自然保護區和澳門)是黑臉琵鷺的主要越冬地,越冬種群佔全球總群超過六成。

由於全球數目稀少,黑臉琵鷺天生已容易受絕種威脅。要繼續生存,牠們的主要繁殖地必須得到長久保護、越冬範圍內的沿岸濕地不受污染,兼備大量食物,以及避免致命的疾病或感染。



本地狀況:

每年在港越冬的黑臉琵鷺,平均佔全球總數兩成。首個鳥群於10月中至月底到達,數目在11月底達至高峰。牠們通常逗留至翌年5月底,然而有小部分年紀太輕(不足3至4歲),未能繁殖的幼鳥會留在后海灣渡過夏天,不會飛返繁殖地。

在1980年代末期之前,在香港越冬的黑臉琵鷺不出35隻,10年後數目已上升至152隻。及至2005年,數目已接近400隻。

在后海灣越冬的黑臉琵鷺,主要集中在米埔、尖鼻咀、南生圍和落馬洲,亦有小部分出現遠離后海灣的地方,包括大欖涌、大埔、長洲與沙頭角海。米埔基圍是黑臉琵鷺的核心棲息地區,供牠們停棲和覓食。世界自然基金會將保護區北部部分基圍劃為棲息區,整個冬天均保持淺水狀態。另一個能惠及黑臉琵鷺的重要管理措施就是在冬天放乾基圍,提供小魚小蝦給牠們食用。



基本生態:

黑臉琵鷺以濕地為家,牠們特別會在淺水地帶,包括潮間帶濕地、稻田、基圍和魚塘等地方停歇和覓食。牠們通常在晨光曦微和夕陽西下的時分覓食,食物主要是小魚、小蝦和其他甲殼動物,但亦會吃海藻、兩棲動物和昆蟲。

成鳥用枯枝和落葉在岩壁上築巢,一至兩星期後,雌鳥將產下約三枚蛋。雌雄鳥會輪流孵蛋,鳥蛋約在五星期後孵化。幼鳥在五星期後懂得走路,七星期後開始學會飛翔,三個月後可以和父母一起展開遷徙旅程。

黑臉琵鷺的壽命估計為20至25年,如今在記錄中壽命最長的黑臉琵鷺在1995年夏天出生。這頭已有環誌的鳥類每幾年在香港出現一次。
2015-12-26 12:08 pm
黑臉琵鷺是一種瀕危候鳥,每年10月會到南方過冬,至3月初春返回北方繁殖。黑臉琵鷺一般棲息於濕地、 泥濘水塘、湖泊或泥灘等海岸地區的生境中活動,經常在水中緩慢前進,嘴往兩旁甩動以尋找食物。
2007-12-21 4:12 am
黑臉琵鷺,台灣稱黑面琵鷺,又稱飯匙鳥、琵琶嘴鷺。因其扁平如湯匙狀的長嘴,與中國樂器中的琵琶極為相似,因而得名;亦因其姿態優雅,又被稱為「黑面老母」、「黑面天使」;屬鸛形目、朱鷺科、琵鷺亞科,琵鷺亞科族群全世界共六種,其中以黑面琵鷺數量最為稀少,屬全球瀕危物種類別之一。故當黑面琵鷺在每年10月至翌年2月渡冬時,東南亞觀鳥者會到處觀測關主其過冬狀況並統計數目。
特有的琵琶形的大嘴是琵鷺類鳥類共有的特徵,長的很像可能混群的白琵鷺,與白琵鷺比較,黑面琵鷺顯得體型稍小一點,面部的大片黑色裸露皮膚和短而蓬鬆的冠羽是黑面琵鷺主要的辨識特徵。繁殖期的黑面琵鷺冠羽和胸前的羽毛有明顯的黃色。
黑面琵鷺喜歡在泥濘水塘、湖泊或泥灘等海岸地區的環境中活動,常在水中緩慢前進,嘴往兩旁甩動以尋找食物。
黑面琵鷺繁殖在朝鮮島嶼和遼東島嶼(大連附近的形人坨)。據記載冬季至臺灣及中國的華中華南地區江西、貴州、福建、廣東及海南島和越南北部越冬,過去曾在菲律賓越冬。目前世界上僅存700餘只,多數在臺灣, 香港及澳門越冬。
•台灣:每年10月至次年4、5月可在台南縣七股鄉附近看到。曾出現於宜蘭、關渡、大肚溪口,以及曾文溪口等地﹔曾文溪口平時約有160只棲息。2000年的調查中曾經多達488只,約占全世界估計量的三分之二,2006年11月26日經台南市野鳥學會及台南縣黑面琵鷺保育學會聯合觀測,已達最高數目之1017隻,應是全世界已知的最大族群。
•大陸:據觀鳥愛好者近期提交的記錄,在珠江口一帶(廣東深圳、香港的后海灣、濕地公園與澳門離島)、江西永修、上海崇明及福建閩江口等地有確證的黑面琵鷺觀測記錄,其中廣東深圳的福田紅樹林,每年有約50只左右的黑面琵鷺種群越冬,上海崇明東灘可以初步確證為黑面琵鷺的遷徙通道。
注:2004年冬季,在福建福清海灣濕地,觀鳥愛好者發現有60只左右的黑面琵鷺停留越冬(長達5個月)。
[編輯] 繁殖與保護
•IUCN瀕危等級:受威脅,生效年代:1996年
•IUCN瀕危等級:EN C1+2b,生效年代:2003年
•臺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第一類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生效年代:1992年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等級:二級,生效年代:1989年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瀕危,生效年代:1996年
•日本環境省滅危懼IA類
其他別稱
台灣七股當地人因其嘴巴扁平像湯匙在水中攪來攪去找東西吃,稱之為「撓抔」、「黑面撓抔」、「黑面仔」、「黑面鳥仔」。台灣的宜蘭地區則稱為「飯匙鵝」。
繫放信息
近年來東亞地區採取統一規格對黑面琵鷺進行繫放研究,迄今為止已經繫放的黑面琵鷺信息如下,在野外看到佩有下述腳環的黑面琵鷺就應該儘快聯繫當地的鳥參見
外部連結
•[1]討論區
•台南縣政府黑面琵鷺保育季
•台灣國立凰谷鳥園黑面琵鷺簡介
•台灣黑面琵鷺聯絡網1、2
•中國觀鳥記錄中心黑面琵鷺觀測記錄
•台灣黑面琵鷺聯絡網
•台南縣黑面琵鷺保育學會
•標記黑面琵鷺資訊系統


收錄日期: 2021-04-21 14:27:5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220000051KK0256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