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的政策

2007-12-18 8:52 pm
解釋<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是什麼意思?

回答 (2)

2007-12-20 6:10 am
✔ 最佳答案
「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一言出自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鑑>。
既是說漢武帝的統治缺點,跟秦始皇的暴政有相同的地方,然而卻不像秦般速亡。

「有亡秦之失」
武帝雖說獨尊儒術,但卻是儒表法裡,實際是和始皇一樣,以法治國。這可以從他推新經濟政策時,實行嚴刑,任用酷吏,使得犯罪者眾。

積極對匈奴用兵,仗得「天下共其勞,干伐日滋」,軍費支出龐大,勞動力大減,生產力下降,國庫空虛。始皇亦南平百越,北伐匈奴。

又好大喜功,大肆興建宮室,如章宮、昆明池。

又迷信方士,跟始皇一般,追求長生,求天馬,搞得勞民傷財。

免亡秦之禍:
用人得宜,使用新經濟政策,使「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解決財政問題。
重視知識份子,注重吏治,政治清明,國家昇平,人民生活安定,自然不會有秦的官逼民反的情況出現,國祚穩定而長久。
2007-12-18 9:28 pm
漢武帝創立年號同時也是中國第一個使用年號的皇帝。他登基之初,繼續他父親生前推行的養生息民政策,進一步削弱諸侯的勢力,頒佈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來推動諸侯分封諸子為侯,使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縮減。同時他引入了刺史的官級,監察地方。在軍隊和經濟上則加強中央集權,將冶鐵、煮鹽、釀酒等民間生意編成由中央管理,同時禁止諸侯國鑄錢,使得財政權集於中央。他採用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儒學在古中國的特殊地位鋪平了道路。但是一般認為他利用儒學敦化民風,同時採用法術、刑名鞏固政府的權威,即是所謂的「表儒裡法」。當時積極啟用的汲黯和對司馬遷用宮刑即是其中著名的例子。

漢武帝即位初,一方面政治形勢比較穩定,國家經濟狀況也相當好,另一方面諸侯王國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所以,他在繼續推行景帝時各項政策的同時,採取了一系列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措施。在政治方面,首先頒行「推恩令」,使諸侯王多分封子弟為侯,使王國封地被分割,以進一步削弱諸侯王國勢力;其次建立中朝削弱相權,鞏固了皇權的神聖地位;再設置十三部刺史,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在軍事方面,主要是集中兵權,充實了中央的軍事力量;在經濟方面,整頓財政,頒佈「算緡」、「告緡」令,徵收商人資產稅,打擊富商大賈;又採取桑弘羊建議,將冶鐵、煮鹽收歸官營,禁止郡國鑄錢;設置平準官、均輸官,由官府經營運輸和貿易,大大增強了國家經濟實力。同時興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實行「代田法」,有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在思想方面,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學成為了中國社會的統治思想,對後世中國政治、社會、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漢武帝也非常注重人才的開發,他確立了察舉制度,是中國有系統選拔人才制度之濫觴,對後世影響很大。

漢武帝對外採取軟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自前133年馬邑之戰起結束前朝對匈奴的和親政策,開始對匈作戰,派衛青、霍去病征伐,解除匈奴威脅,保障了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並消滅了夜郎、南越政權,在西南先後建立了七個郡,使今天的兩廣地區自秦朝後重歸中國版圖;同時他派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絲綢之路,加強了對西域的統治,並發展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在東方,他派兵滅衛氏朝鮮(今朝鮮北部),置為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

漢武帝晚期由於連年對匈奴和西域用兵,並由於舉行封禪,祀神求仙,揮霍無度,加以徭役加重,捐稅增高,致使農民大量破產流亡。天漢二年(前99年),齊、楚、燕、趙和南陽等地均爆發了農民起義。漢武帝曾在輪台頒下《輪台罪己詔》「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以表示承認自己的錯誤。

通過連年的戰爭開闢西域﹑東征朝鮮﹑將閩越﹑蜀及百越等蠻族融入中華民族中
參考: ok?


收錄日期: 2021-05-03 02:59:4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218000051KK0111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