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is 上海粵劇??

2007-12-18 6:41 pm
plz explain it in detail

as much as possible?^^

回答 (2)

2007-12-18 7:00 pm
✔ 最佳答案
佢地正式名稱係上海越劇. 唔同廣東既粵劇 ka. 每次黎香港, 都有一大班上海有錢人... 幫襯 ka la. 如肥姐, 汪阿姐咁... 以前羅文都係坐上客.
上海越劇院成立於1955年,薈萃了許多卓有成就的藝術家,如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蘭、王文娟、張桂鳳、徐天紅、吳小樓、陸錦花、呂瑞英、金采風、周寶奎等。新時期以來,劇院涌現了50多位具有高資質的編、導、音、舞、演人才,在女子越劇和男女合演兩方面都有了一批為專家學者和觀眾認可的實力派演員,其中國家一級演員就有13位。
以下係佢地個網址:--
http://www.yueju.net/article/index.asp
2007-12-22 11:42 pm
流行全中國的上海越劇,其實不古老,二十世紀才形成,原是浙江農村男班,1925年定名越劇。變為全女班後,才在四五十年代大盛。

 越劇受歡迎,因為適合女性口味,形式簡單抒情,在中西合璧的上海吸收了西方舞台技術,並受話劇和電影的影響。《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等搬上銀幕,都曾哄動一時。現在各地戲曲觀眾減少,但越劇仍有頗多女擁迷。
1843 年,外國租界在浦西淞南的江畔漫灘落腳,從此上海傳統商埠的既定角色就被打開缺口。列強通過在租界建立統治機構,實質上完全享有當地的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和財政權。他們在租界內進行市政建設,興辦事業,不僅引進了形形色色的文化和觀念,同時也吸引了大批外來人口,使得上海的成為百川匯集之所。

 上海的外來人口主體是周邊的江浙人,這是「的篤班」的最初演出市場。辛亥革命之後,租界裡民風開化得最早,女性非但獲得進劇場與男同胞一起看戲的資格,而且還可以拋頭露面,與男演員共享登台演戲的權利。法租界的「共舞台」,最初叫「乾坤共舞台」就是那個時期的產物。與此同時,社會也開始公開認同對女性舞台表演的欣賞。同封建社會裡形成的其它劇種一樣,「的篤班」起先也是全男班,進上海不久,他們開始男女合演,後來他們在八仙橋大世界發現了一種全部由女孩子演的京戲,名叫「髦兒戲」。在此啟發下,一位辦戲班的嵊縣商人回到家鄉去招募「越女」,開始嘗試「全女班」。

通過電台傳入百姓家

 當時的上海灘是「一市三治」,華府和法租界、公共租界法律有異,政策不同,於是產生「縫隙效應」:在華府或某租界行不通的事情,越過一個地域的界線(有時不過是穿過一條馬路而已)或許就行得通了。在動盪的時局下,演藝界往往「東方不亮西方亮」,成功地逃避各種檢查和限制。尤其在兵荒馬亂之際,「國中之國」的租界有相對安全環境,有利於文化藝術事業。同時,租界又是上海近代傳媒業的發祥地和集中地。綜合性日報、娛樂性小報、越劇專業刊物,無一不對越劇的熱門事件、演變歷程大肆宣揚,推波助瀾。「女子越劇」的名稱,就是1938年夏天,在一篇租界出版的報刊劇評中首次出現的。越劇唱腔通過電台放送,傳進大街小巷;以「舶來」的唱片為翅膀,飛入千家萬戶。上海租界是我國電影業的發祥地,四十年代開始將越劇拍成電影,進一步推動了她的傳播。這些都是越劇得以發展的必要條件。

袁雪芬尹桂芳等改革越劇

 抗戰爆發後,租界成為「孤島」,工商業、娛樂業畸形繁榮,文化精英在此聚集,各種思潮在此碰撞。此時又有大批江浙籍人士來此避難,擴大了越劇的市場。也就在這個時期,「全女班」在嵊縣嘗試成功,自1938年開始陸續來滬,第二年達到20多個,到了1941年,越劇女班增至36個。就這樣,全女班逐漸取代了全男班和男女合演。在上海受到租界文化氛圍和五四以來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名伶姚水娟率先嘗試「改良越劇」,一齣《花木蘭替父從軍》風靡上海灘。自此一批原來從事「文明戲」的編劇人才進入越劇界,其後4年間,在滬上演的新編越劇達到400多個。1942年10月,袁雪芬在大來劇場打出「新越劇」的旗幟。與此同時,尹桂芳、竺水招、范瑞娟、傅全香、徐玉蘭等,也積極進行越劇改革。袁雪芬等首先廢除幕表制,建立導演制,聘請新文藝工作者擔任編劇、導演、作曲、舞美設計等,建立了正規的排戲制度。在舞美方面走上寫意和寫實相結合的路子,廢除衣箱制,根據每齣戲不同的人物設計服裝,並採用油彩化妝、燈光設計和立體佈景等。當時地方戲諸劇種,絕大多數還處於農業文明的狀態中,而越劇藉租界之利,走上了中西結合、虛實相間的綜合藝術道路。


收錄日期: 2021-04-19 00:04:3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218000051KK0076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