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溼地"正確還是"濕地"正確

2007-12-18 6:10 pm
有人說"香港濕地公園"應該寫作""香港溼地公園",究竟那個才是正確的?,根據說文解字, 濕"與 " 濕"形音義皆不同, " 濕"的本義是水名,而"溼"是乾溼的"溼",即"乾"的反義詞,根據康熙字典,," 濕"後來借"溼的本義,因而通作乾溼的"溼",請問一些有中文造詣的人能否提供更多資料?

回答 (2)

2007-12-19 5:49 pm
✔ 最佳答案
Q:究竟「溼地」正確還是「濕地」正確?
A:
「溼」確實是「濕」的本字,而「濕」是「溼」的異字。
「溼」是會意字,「溼」之篆文作「
圖片參考:http://140.111.1.40/sword/sworda/sa02288/001_a.jpg
」,左邊水字部首,即指其與水有關。右邊上部份有類似「一」字,實為「覆蓋」之意。其下部份古寫作「絲」,似絲縷上騰的狀態,其實就指水氣上升之態。而「土」於下,正表達水氣從土中冒出之意也。故所謂「溼」,就是水氣從土冒出,聚集並覆於地表上而成。故戰國時中醫典籍《素問》一書中曾註日:「溼,土氣」也,正是表達此意思。
而另一先秦儒家經典《尚書.大傳》卷二上曾云:「下溼曰隰。」「隰」為地勢低下而潮濕之地,故「溼」在古時其實就是現今潮濕之意。
段注本《說文解字.水部》曾對「溼」解釋曰:「幽溼也。從一、覆也,覆土而有水,故溼也;從
圖片參考:http://140.111.1.40/sword/swordc/sc04895/001.jpg
省聲。」「溼」即幽暗而濕潤之意,其頂部「一」字有覆蓋之意,水氣覆蓋在土之上而成水,是故「溼」也。這與本人於以上的解釋一樣。

再看「濕」字,其原本之義,實指一 河流曰「濕水」。
「濕」字之篆文作「
圖片參考:http://140.111.1.40/sword/swordc/sc04895/001.jpg
聲。桑欽雲:出平原高唐。」《後漢書.郡國志第二十一》:「東武陽,濕水出。」後隸書時才變通寫作「濕」(《漢隸字源.入聲.緝韻》引〈孫叔 碑〉及〈平原東郡門生蘇衡等題名〉)。

這正指出「濕」確實原為古之河流名字,指的是「濕水」,經東郡東武陽縣(今山東莘縣西南朝城)而流入海中。「濕水」為古黃河之支流,其故道自河南武涉縣妥支行今黃河之北,經河北至山東,改行今黃河之南,東注于海。

要注意的一點是,後「濕水」改稱為「漯水」,如《漢書地理志》中就有用上「漯水」此名字;蓋「漯」其實也正是借字,以代替「濕」字。

通常以一字來代替另一字,有一因就是本字的意義開始有變化,這個「濕水」的名字被「漯水」所替代,正因為「濕」亦有開始替代『溼』字的濕意。

(1)按《集韻》標明『濕』有讀音為【失入切】(即為現在濕之音) ,與『溼』同音,兩字同音,故有借『濕』一字以替代『溼』的濕意。

(2)『濕』的意義有變,則需另一字以替補原『濕』的本義。按《唐韻》所記,「濕」與「漯」亦都有標音為【他合切】(即為塔之音),兩字亦同音,故「漯」被借用來代替稱河流的「濕」。

(3)《通雅》又云:「濕溼漯顯以形相借」,即其實濕溼漯古之字形亦十分相近,而又所互借。因此就有了「漯」替『濕』義,『濕』替『溼』義之說。

總而而言,正如《五經文字.水部》所云:「經典皆以『濕』為『溼』。」「溼」本義爲幽濕,「濕」爲水名,本是二字,然因其同音,故經典多假「濕」爲「溼」。又因通行已久,後人已混而不別,字書也列『濕』爲『溼』之異體,而不作別字論。

現今『濕』較『溼』更常用,用本字『溼』當然可以,但不可一併完全取代『濕』;因矯枉過直,反而做成閱讀上的不便,因今人已習慣這個『濕』字。

http://140.111.1.40/yitia/lda/lda02288.htm
http://www.zdic.net/zd/zi/ZdicE6ZdicBCZdicAF.htm
http://www.zdic.net/zd/zi/ZdicE6ZdicBAZdicBC.htm
http://www.zdic.net/cd/ci/3/ZdicE4ZdicB8Zdic8B306562.htm
2007-12-18 8:06 pm
溼 = 濕
所以兩個字都通用
參考: 江志豪


收錄日期: 2021-04-13 14:44:4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218000051KK0068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