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殼與板塊有何不同?

2007-12-18 11:59 pm
地殼與板塊有何不同?
不同處在哪?

地殼與板塊有何不同?
不同處在哪?

地殼與板塊有何不同?
不同處在哪?


感謝大家的回答!

回答 (4)

2007-12-21 1:38 am
✔ 最佳答案
地殼在板塊的上面,板塊可以靠軟流圈的岩漿移動,地殼不能移動,主要物質即為堅硬的岩石

地殼:地殼(Crust),是地球固體部分構造最外面的一層,通常以地震波的莫赫不連續面(Mohoravicir Discontinuity)為下界。構成地殼的主要物質即為堅硬的岩石,其中又以地下岩漿凝結而成的火成岩最多,占地殼總體積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可是,露出地表的岩石卻以沈積岩為主。在地殼中所發現的化學元素雖有一百多種,但含量達百分之一以上者不過八種:氧、矽、鋁、鐵、鈣、鈉、鉀、鎂。以重量而言,共占地殼百分之九八.五;如以容積來看,單單氧的成分就高占了百分之九三.八。地殼的厚度(即莫赫不連續面的深度)各地不一,尤其在海陸兩處差別甚大,陸地上的地殼厚自二十至六十公里以上,平均計有三十五公里,在海底下的地殼則平均厚度只有五公里。地殼又可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稱為矽鋁層(Sial),主要由色淺質輕的岩石組成,成分以砂和鋁為主,該層的物理性質和花崗岩相似,所以又稱為花崗岩層。至於下層稱為矽鎂層,由深色較重的岩石組成,成分以矽和鎂兩元素為主,並含多量的鐵分,該層的物理性質和玄武岩相似,所以又稱為玄武岩層。大體上,大陸地殼主要由矽鋁層組成,海洋地殼則主要由矽鎂層組成。若就全地球的體積而言,地殼所占約比例還不到百分之一,比起下方的地函(Mantle)、地核(Core)各層,其密度也最小,只得2.8克/公分3。(黃朝恩)

板塊:近年諸多地球科學家依據地球表面的海底擴張現象、地震帶之分布、地殼活動,及大陸飄移學說等諸多資料,將地殼分成六塊大板塊(Plate,又可稱為板殼、地殼片體或地片,或板片),並提倡「板塊構造學說」(PlateTectonics,又可稱為板殼構造學說、地片構造學說,或板片構造學說)。此六塊大板塊為印度洋、太平洋、南極洲、美洲、非洲及歐亞洲板塊,而浮於地函之上。每一板塊均有大陸及海洋。各板塊之接界帶便為現今地震頻發地帶、火山活動地帶、地殼裂痕地帶,及地殼運動或造山運動地帶。例如,太平洋板塊之東南及南側為海洋隆起,而為活動之海底擴張地帶。太平洋板塊之西及北側為發生島弧、深海溝,及火山活動之地帶。又太平洋板塊之東北側,太平洋板塊與北美洲板塊之相接帶為非壓力非張力式,兩板塊相對平行滑動,當太平洋板塊向北移動,而北美洲板塊向南移動時,聖安度列斯斷層帶(SanAndreasZone)發生淺震。板塊之接觸部分大致可分為三種形式:張力式、橫壓式及非壓力非張力式。中洋脊之海底擴張地帶為張力式接觸帶,經常產生淺震。發生島弧、深海溝,及火山活動之地帶,或產生造山運動,並形成年青大山脈地帶為橫壓式接觸帶,經常產生淺震之外尚多產生深震。

海底擴張時,海洋板塊移動至大陸邊緣區,而兩板塊接觸處受到阻力,且下沈之對流將海洋地殼往下拉曳而拗下,產生隱沒作用(Subduction)並形成海溝,而另一塊邊緣或則翹起形成山脈。因此,在中洋脊之裂谷部分所產生之新海底地殼之擴張面積,乃因海溝部分之舊海底地殼之沈沒,或大山脈之地殼之褶皺而抵銷。若往下拉力超過其破裂強度,則發生斷裂並引起地震,而局部張力作用使融點降低,並引起岩漿活動及火山噴發作用,而造成島弧。

總之,因地函內之岩漿上昇而導致軟流圈之對流作用,並產生海底擴張現象,可由海底擴張說中說明諸多板塊構造的現象.
2007-12-25 10:23 pm
上帝是創造地球,那麼上帝是誰?神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根據法國人雷爾的書敘述「上帝」不是god單一的意思而是複數(諸神)是指在遙遠行星上的科學家們,外出探尋一個條件適宜的行星以實現研究計劃。科學家們「創造」,其實應該說了「發現」了地球,認為它具有創造人類生命的諸種合宜條件,雖則此處的大氣層與他們自己的行星大不相同。
科學家們外出探查旅行,為研究地球的組成和大氣,在地球周圍安置數個你們所謂的人造衛星。

行星上的科學家研究過大洋表面後,就著手研究海底。科學家們判定海洋並不深,而且水深大致一致,故他們引發強大爆炸,像用堆土機般自海底推起一些東西,然後將其堆在另一處以形成陸地,所以地球本來只有一個大陸地。而現今地球上的科學家們也知道所有陸塊(大、小隕石)都是多年前經漂流而分開的,科學家們並經常模擬將各陸塊拼湊在一起以形成一塊完整的大陸塊。
地殼與板塊是來自大、小隕石成了大陸塊,它可以轉換礦物不同,把金屬可以轉換不同,都是科學家們的傑作。
這就是揭開地球的真相,透露科學家們研究實驗室的目的,讓遙遠行星們的人懷著驚嘆和熱情觀看著科學家們的工作。
參考: 請看免費下載電子書:www.rael.org(外星人的訊息)
2007-12-22 5:25 am
樓上兩位大大以邏輯演繹地球之地殼與板塊。
我想以推理敘述地球地殼與板塊,文會很長僅以簡略敘述。

與圓形地球平行的層岩,都應屬於地殼,所謂層岩即是像三明治、食用派、堆壘的地形,層層堆壘在圓形地球的上方,這是屬於後期地球的增生物,尚未滑移的圓形地表。

不與圓形地殼平行的層岩、都應稱為板塊。受後期地震滑壘後、堆壘在西方區域陸地的山川海河,層岩的樣子已受折疊擠壓扭曲等作力、擺放在個個路地下及陸地上,大都以斜置的方式座落、然而以發牌理論發現,仍有一些層岩是平行於圓形地球、並坐落在高山上,這似乎符合發牌邏輯的。

更早期的鎔爐地殼是、深度鎔岩、即是一個囊括900*900公里的大石頭,這才是真正的早期地殼呢。
先來後上、這個機制在考古問題上,顯現了許多邏輯上的不符合,為何較古老的層岩會在新鮮層岩的下方,這即是滑壘覆蓋、或說、三明治尚未切割之時,最上方的最早與空氣接觸、因而氧化較多、或是酸臭較多,當地震滑壘出現的時候,將區域三明治滑到另一三明治的上方,原來的上層變成了中層,以高端看、或說是下層的部份是比較老舊的,因為最高端的酸臭被雨水沖洗乾淨了。所以發現海貝魚類堆積在高端與中層。

文是氣震論的發現敘述,僅提知識、版權宣告在下列網址。

2007-12-21 21:27:33 補充:
沖積的泥粉、砂石絕不會形成岩石,這是您須認清的自然機制,岩石一定是火鎔形成。
2007-12-19 12:07 am
地殼
大陸地殼中的岩石結構,因為經過反覆的侵蝕、搬運和造山運動的變形與火成岩的侵入作用等的影響,而變的非常複雜。地殼的厚度是藉助於鑽探及爆炸地震學的研究而得到。地殼的底部,目前雖然以鑽探的方式不能達到,但是一般認為除了鐵及鎂的含量稍有增加外,下部地殼與上部地殼的差異不致太大,大陸下面的地殼最厚,平均厚度為30~40km,但在最大的山脈下面可厚達70km。它比海洋地殼古老,有些岩石可追溯到38億年以前。
海洋地殼與大陸地殼有相當大的差異,在美國的海床下鑽探深洞以獲得地質標本的莫荷鑽探計劃(U.S. Project Mohole)雖然停止,但利用另外的研究方法(鑽探較淺的井,挖掘海底沉積物及震探研究等),科學家對於海洋地殼中的三層結構則獲得相當程度的瞭解。海洋下面的地殼最薄,厚度在6-11km之間。這些岩石相當年輕,沒有老於2億年的。海洋地殼平均厚度約有6km,主要是由鐵鎂質成份所組成。海洋地殼又可分為三層:上層為約1km厚的深海沉積物,中層為玄武岩質的枕狀熔岩流和岩脈,下層為輝綠岩。
海洋地殼的密度高於大陸地殼,同時對於其結構也沒有大陸地殼複雜。
-----------------------------------------
板塊
地球的組成由地表向下,就組成物質而言,概分為三大部分:地殼、地函、地心。但是就物質的強度及行為表現而言,卻可分為岩石圈、軟流圈、中層圈及地心。岩石圈是由冷而剛硬的岩石所構成,包括了地殼及一部份的上地函,其厚度約為100公里。岩石圈可再細分為許多獨立的單元,每個單元有它自己的運動方向及速度,這每個單元即稱之為「板塊」。
全世界大致可分為六大板塊。其分別為:非洲板塊、美洲板塊、歐亞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及南極板塊。這六大板塊可再加以細分為較小的獨立板塊,如位居台灣以東,馬里雅納海溝以西的菲律賓海板塊即為一例。
參考: 網路上找的


收錄日期: 2021-04-26 13:38:0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218000016KK0515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