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一手促成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你認為是國民黨得益較大,還是共產黨得益較大?試抒己見.

2007-12-17 12:30 pm
300字以上,唔該哂

回答 (1)

2007-12-17 6:52 pm
✔ 最佳答案
共產黨得益大

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是中國國民革命運動的主要代表,黨旨是建立一個由中國人主政的獨立的「三民主義」共和國。國民黨源自1894年組成的興中會。中華民國成立後,北洋軍閥在北京掌權。國民黨幾經改組,至1919年再經由中華革命黨改組中國國民黨而成。孫中山在1917年及1921年先後兩次於廣州建立軍政府,進行護法。但是國民黨在廣東的實力來源依靠向孫中山效忠的各南方軍閥,而各軍閥派系對立,亦經常與孫中山意見相左,屢次出現「叛變」情況,孫中山多次被迫出走。俄國十月革命成功後,孫中山希望汲取俄國革命成功的經驗,亦希望得到俄國援助,建立屬於國民黨的軍事力量。

中國共產黨在1921年成立以後,集中力量領導工人運動,掀起了中國工人運動的第一次高潮。從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國罷工達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員大罷工和京漢鐵路大罷工。香港海員大罷工取得了勝利,但京漢鐵路大罷工卻遭到直系軍閥吳佩孚的鎮壓,造成了「二七慘案」。共產黨從「二七慘案」中認識到,沒有強有力的同盟者,要戰勝強大的敵人(北洋軍閥)是不可能的。而國民黨當時對新崛起的共產黨剛開始採取合作的態度,後來因為共產黨的所造成的種種不合作原因,再加上一定程度上不願意有其他黨派力量擾亂當時已經異常混亂的局面,所以採取了排共政策。後來共產黨提出建立「反帝反封建」的訴求,提出要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實行合作,共同組成「革命統一戰線」。1922年7月共產黨在二大曾提出設想實行「黨外合作」(即:所有的合作項目均不涉及黨內事務),但共產國際駐華代表馬林卻倡議實行「黨內合作」(即: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把國民黨改造成為各革命階級的聯盟。這個倡議得到了當時中國共產黨的接受。

合作經過

1923年1月,孫中山與蘇聯代表越飛在上海會談後,發表聯合宣言或稱孫越宣言,開始聯俄容共的策略。之後2月派廖仲愷經續與蘇聯談判,8月又派蔣介石到蘇聯考察軍事。10月,聘請共產國際的鮑羅廷為顧問,負責改組國民黨,使之成為類似布爾什維克式政黨。

1923年6月中共三大確定了全體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中國國民黨,並與國民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方針。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孫中山在廣州召開了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大會通過了共產黨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為主要內容的宣言,確定了「聯俄、容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大會選舉出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共產黨員李大釗、譚平山、毛澤東、林祖涵、瞿秋白等10 人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或候補執行委員,約占委員總數的1/4。會後,在國民黨中央黨部擔任重要職務的共產黨員有:組織部長譚平山,農民部長林祖涵,宣傳部代理部長毛澤東等。隨後,全國大部分地區以共產黨員和國民黨員為骨幹改組或建立了各級國民黨黨部。國民黨的「一全」也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軍事部分在蘇聯的援助下,1924年5月在廣州黃埔建立黃埔軍校。蔣介石任校長,廖仲愷任黨代表,周恩來任政治部副主任。黃埔軍校與以往軍校的不同,把政治教育和軍事訓練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注重培養學生愛國思想和革命精神,依照蘇聯紅軍的樣式。黃埔軍校的成立為國民革命軍奠定基礎,培養了大批人才,包括林彪、徐向前等解放軍名將皆出自黃埔軍校。

自己揀泥抄啦
參考: 維基百科


收錄日期: 2021-05-02 13:48:2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217000051KK0041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