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8個問題

2007-12-17 4:55 am


1) 李元吉點解會同李建成一黨但吾同李世民一黨?
2) 文成公主系邊個?
3) 咩系高壓懷柔?
4) 武則天點解任用酷吏?
5) 藩鎮系咩?
6) 朱全忠系邊個黎ga?
7) 點解宦官要亂政同生殺廢立?
8)牛李黨爭既原因, 經過, 結果系咩?

回答 (2)

2007-12-17 7:13 pm
✔ 最佳答案
1)李建成為太子,勢大
2)文成公主(约623年—680年),吐蕃名甲木薩漢公主,吐蕃赞普松贊干布的第二位皇后(第一位皇后來自今日的尼泊爾)。本是中国唐朝皇室远枝,640年奉唐太宗之命和亲吐蕃。文成公主對吐蕃貢獻良多。

唐貞觀十四年(640年),松藏干布派遣祿東贊以厚禮黃金五千兩及寶物珍玩數百件,到長安向唐太宗請婚,娶了文成公主。传说布達拉宮即為松贊干布為迎娶文成公主所建。貞觀十五年(641年),江夏郡王、禮部尚書李道宗護送文成公主入吐蕃,以釋迦牟尼像、珍寶、經書、經典360卷等作為嫁妝。松贊干布從邏些(今西藏拉薩)趕到柏海(今青海鄂陵湖、札陵湖)迎接。唐封他為駙馬都尉、西海郡王。公主不喜歡吐蕃人用紅色顏料塗臉,松贊干布立刻廢除這項習俗。松贊干布又遣貴族子弟至長安學習詩書。

3)唐朝冇高壓懷柔

4)整頓吏治

5)藩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是“保衛”之意,鎮是指軍鎮;唐代封建朝廷設置軍鎮,本為保衛自身安全,唐玄宗為防止邊倕各族的進犯,大量擴充防戍軍鎮,設立節度使,共設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時稱天寶十節度使),安祿山就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伺機發動叛亂。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勢中衰,在今陝西、四川以及江淮以南的藩鎮大多依舊服從中央政府,向中央繳納賦稅。而在河北、山東、河南、湖北、山西一帶的藩鎮,即時稱「河朔三鎮」的成德、魏博和盧龍三鎮,則割據一方,表面上尊奉朝廷,但法令、官爵都自搞一套,亦不賦稅,形同獨立政權。後代史家把這種局面統稱為“藩鎮割據”。

6)家世为儒,祖朱信,父朱诚,皆以教授为业。幼年丧父,家贫,母王氏佣食于萧县刘崇家。朱温成人后,与其兄朱存“勇有力,而温尤凶悍”,“不事生业,以雄勇自负,里人多厌之”。

乾符四年(877年)朱溫参加黄巢起义,並隨軍入長安。不久叛離黃巢,投歸河中節度使王重榮。唐僖宗任朱溫為左金吾衛大將軍,並赐名“全忠”。中和三年(883年)击败黄巢,龍紀元年(889年)斬黃巢餘部秦宗權,被封為東平王。天復元年(901年)封为梁王。黃巢覆亡後,唐帝國已名存實亡,各方節度使形成擁兵自重的局面,其中以宣武節度使朱全忠、河東節度使李克用、鳳翔節度使李茂貞、盧龍節度使劉仁恭、鎮海節度使錢镠、淮南節度副大使楊行密等人勢力最大,史載“郡將自擅,常賦殆絕,藩鎮廢置,不自朝廷”,“王室日卑,號令不出國門”。

天復元年(901年)昭宗被宦官韓全誨幽禁,宰相崔胤乃召朱全忠救駕。韓全誨不得已投靠鳳翔節度使李茂貞,朱全忠進攻鳳翔,鳳翔食盡待援。天復三年(903年),節度使李茂貞殺宦官韓全誨等七十餘人,與朱全忠和解,護送昭宗出城,昭宗又回到長安。崔胤指責宦官“大則構扇藩鎮,傾危國家;小則賣官鬻爵,蠹害朝政”,不久朱全忠盡殺宦官數百人,廢神策軍,完全控制皇室。天祐元年(904年),朱全忠殺宰相崔胤,逼迫昭宗遷都洛陽,八月殺昭宗,另立其子李柷為帝,是為唐哀宗。天祐二年(905年),在親信李振鼓動下,於滑州白馬驛(今河南滑縣境)一夕殺盡杀宰相裴樞、崔遠等朝臣三十餘人,投屍於河,史稱“白馬之禍”。

朱全忠為藩鎮節度使時,用法苛嚴,大軍交戰時,如大將戰死,所部士卒則一律斬首,稱「跋隊斬」,自是戰無不勝。而且士卒逃匿州郡,不歸者甚眾,為防士卒逃亡,朱全忠命軍士紋面以記軍號[2]。

開平元年(907年)廢唐哀帝,自行称帝,改名为晃,建都開封,国号为“梁”,史称“后梁”,后人称为后梁太祖。封李柷為濟陰王,次年又殺李柷,自此唐朝結束289年的統治,中國進入五代十國的紛亂時期。

朱全忠在位時頗重視農業發展,下令兩稅之外不得妄有科配;但因連年戰事,民不聊生,開平四年(910年)發生柏鄉之戰,與晉王李存勖矛盾加劇。晚年宮廷內陷入權力鬥爭,他的妻子張氏臨終前勸他:“君人中英傑,妾無他慮,惟‘戒殺遠色’四字,請君留意。”朱溫生性殘暴,殺人如草芥,只有他的妻子能制止。朱全忠在妻子死後卻大肆淫亂,兒媳婦都得入宮侍寢。乾化二年(912年)被三子朱友珪刺杀,享年61岁,在位6年。

7)宦官專政,但能力唔夠,整到d野亂哂,叫亂政
同樣,宦官唔識點處理異己,唯有殺

2007-12-17 11:15:05 補充:
8)牛李黨爭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转到: 导航, 搜索在宦官專權的日子裡,唐朝朝廷的官員中反對宦官的大都遭到排擠打擊。依附宦官的又分為兩派——以牛僧孺為首領的牛黨和以李德裕為首領的李黨,這兩派官員互相傾扎,爭吵不休,從唐憲宗時期開始,到唐宣宗時期才結束,鬧了將近40年,歷史上把這次朋黨之爭稱為「牛李黨爭」。牛李黨爭是唐朝末年高官爭權的現象,文宗曾有「去河北賊易,去朝廷朋黨難」的感慨,牛李黨爭使本來腐朽衰落的唐王朝走向滅亡。

2007-12-17 11:16:03 補充:
開端根據《舊唐書》、《資治通鑒》的說法,牛李黨爭的開始是由進士考試而起。唐憲宗元和三年(808)長安舉行考試選拔人才,舉人牛僧孺、李宗閔、皇甫湜等在考卷裡批評了朝政。考官認為兩個人符合選擇的條件,便把他們推薦給唐憲宗。這件事傳到宰相李吉甫(李德裕的父親)的耳里。李吉甫見牛僧孺、李宗閔批評朝政,揭露了他的短處,對他十分不利。於是李吉甫向唐憲宗哭訴,要求嚴懲這些舉子。後來牛僧孺和李宗閔也沒有受到提拔。

2007-12-17 11:16:24 補充:
誰知這件事卻引致朝野嘩然,爭為牛僧孺等人鳴冤叫屈,譴責李吉甫疾賢妒能。迫於壓力,唐憲宗只好於同年將李吉甫貶為淮南節度使,另任命宰相。這樣朝臣之中分成了兩個對立派。但此時李德裕、牛僧孺尚未進入朝廷供職,所以派系鬥爭色彩尚不濃厚。但是,情況有可能並不是這樣。牛僧孺和李宗閔的應試文章現在已佚,但是皇甫湜的文章被保留了下來,他的文章中主要抨擊了當時宦官干預朝政的情況。所以,李吉甫作為當時的宰相並無合適的理由與牛李(宗閔)為難。

2007-12-17 11:17:30 補充:
鬥爭唐穆宗即位後,又舉行進士考試。由牛黨人物錢徽主持。結果又被告徇私舞弊。在時任翰林學士的李德裕的證實下,錢徽被降職,李宗閔也受到牽連,被貶謫到外地去了。李宗閔認為李德裕成心排擠他,於是便恨透了李德裕。牛僧孺當然很同情李宗閔。於是以後牛僧孺、李宗閔就跟一些科舉出身的官員結成一派,李德裕也跟士族出身的人結成一派,兩派明爭暗鬥的很厲害。到了唐文宗即位以後,李宗閔走上了宦官的門路,當上了宰相。李宗閔向文宗推薦牛僧孺,也把他提拔成宰相。這樣,兩人一掌權,就極力打擊李德裕,把李德裕調出京城,貶謫他為西川(今四川成都)節度使。

2007-12-17 11:17:54 補充:
那時候,西川附近一個吐蕃將領投降,李德裕趁機收復了一個重鎮維州(今四川甘孜州東部)。李德裕大喜,立刻上書朝廷,以為自己立下大功,立刻飛黃騰達。但是宰相牛僧孺卻對唐文宗說:「李德裕收復了一個維州,算不了什麼;跟吐蕃搞壞關係,那才不上算呢!」牛僧孺還要唐文宗下詔叫李德裕將維州還給吐蕃,李德裕氣得要命。後來到了唐武宗即位,牛黨失勢,李德裕當上了宰相。他極力排斥牛僧孺、李宗閔,把牛黨的人都貶謫到南方去了。846年,唐宣宗即位後,對武宗時期的舊臣一概排斥,撤了李德裕的宰相職務,把李黨的人全部貶謫到朱崖州(今海南)去了。至此,鬧了40年的牛李黨爭終於收場了,但是混亂的唐王朝已經亂得不可收拾了。

2007-12-17 11:18:22 補充:
領袖顧名思義,人們通常認為「牛李黨爭」中的領袖分別為牛僧孺(「牛黨」)和李德裕(「李黨」)。然而關於牛僧孺進行黨派鬥爭的事跡在史書上出現得很少,這使得有人懷疑他的黨派領袖地位,認為他只是李宗閔拉攏過來打擊李德裕的工具。這種觀點有一定的說服力,因為早在穆宗時期,時任宰相的李逢吉就舉薦過牛僧孺,被認為是利用牛廉潔正直的名聲為自己的政治勢力增加砝碼。後來,牛僧孺不甘同流合污,辭去了宰相的職位。文宗太和四年,入相不久的李宗閔再度舉薦牛僧孺時,當然也有可能出於和李逢吉同樣的考慮。根據這種觀點,李宗閔應被視為「牛黨」的領袖,而牛僧孺最多只能算名義上的。

2007-12-17 11:18:38 補充:
另外一種觀點希望擴大兩個黨派的領袖人選,即將牛僧孺和李宗閔看作是李逢吉的政治繼承者,而將李德裕視為裴度的政治繼承者。在憲宗時期,兩位政壇重量級人物李逢吉和裴度就進行過針鋒相對的鬥爭,最終裴度被驅逐出京師。如果認可這種觀點,牛李黨爭的展開時期就要提前到李逢吉和裴度的交鋒。在費正清、崔瑞德主編的《劍橋中國隋唐史》中,牛僧孺、李宗閔和李逢吉被當作牛黨的領袖;相應地,李黨的領袖是李德裕、裴度和李紳。
參考: 維基百科
2007-12-17 5:21 am
5:姐係果d"煩"鎮
6:朱全忠=朱溫
參考: 自己


收錄日期: 2021-04-13 14:44:5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216000051KK0424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