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問下現在的數學符號

2007-12-17 4:51 am
數學符號有多少?那些數學符號有什麼用?

回答 (2)

2007-12-17 5:07 am
✔ 最佳答案
加號和減號
加減運算是人類最早掌握的兩種數學運算 ,且載於人類最早的文字記載中。古埃及的阿默斯紙草書就載有加號(Sign for Addition)及減號( Sign for Subtraction):向右走的兩條腿“”是加號,而向左走的兩條腿“”是減號。後者於莫斯科紙 草書中則表示“平方”。 古希臘的丟番圖以兩數並列表示相加,偶 然亦以一斜線“∕”及曲線“”分別作加號和減號使用。古印度人一般不用加號,只有在 公元三世紀的巴赫沙里(Bakhshali)殘簡中以“yu”作加及“+”作減。 中國古代因注重以工具計算,一般運算全 在算籌或算盤上進行,只記錄其結果,因此並無採用甚麼數學符號,記錄時用文字表達運算 。十五世紀阿拉伯人蓋拉薩迪以兩數並列作加而以一特別符號“gs”作減號。 法國人許凱(1484)、意大利人帕喬利(1494)及十六世紀大多數學家都以拉丁詞語plus(加)與minus (減)之首字母分別作加號(或p)和減號( 或m)。 十五世紀後廿年之德國人是最早使用現代 的加號“+”與減號“-”。德國德累斯頓(Dresden)圖書館所保存之手稿卷c.80(1486)中便正式使用了“+”、 “-”號。而最先於印刷的書內使用加號“+”與減號“-” 的是捷克人維德曼(1489)。 從十五世紀末至整個十六世紀,意大利人 仍以及作加減號。到了1608年,德國人克拉維烏斯於羅馬出版的《代數》一書內採用了“+”“-” 號,意大利人才開始採用這兩符號,但到卡瓦列里時代已很純熟。 此外,英國首個使用這兩符號(1557)的是雷 科德,而荷蘭則於1637年由胡克引入這兩符號,同時亦傳入其他歐洲大陸國家,後漸流行於 全世界。
除號
1544年,施蒂費爾於其出版的《整數算術》(Arithmetica integra) 中以一個或一對括號作除號(Signs for division),如以 8)24或8)24(表示24÷8;奧特雷德則以a)b(c表示b÷a=c;J.馬洪(1701年)則以D)A+B-C表示(A+B-C)÷D。至1545年, 施蒂費爾又改以大寫德文字母D表示除(Division),其後,斯蒂文亦採用了這符號,他以表示,而戈里馬德(1751年)則以反寫字母表示除,如124=3及a2b2a2。另外,昆尼亞於1790年出版的《數學原理》中,以平放的 小寫字母表示除。 現今之除號“÷”稱為雷恩記號(Rahn's notation),是瑞士人J.H.雷恩於1659年出版的一本代數書中引用為除號。至 1668年,他這本書之英譯版面世,這記號亦得以流行 ,沿用至今。   此外,萊布尼茲於他的一篇論文《組合的藝術》“Dissertatio de arte combinatoria” 內首以冒號“:”表示除,後亦漸通用, 至今仍採用。

不等號
不等號(Sign of inequality)是用以表示兩個量數之間大小關係的符號。現在常用的有“≠”(不等號)、“> ”(大於號)及“<”(小於號)。 1629年,在法國數學家日納爾的代數教程裡,用 “AffB”代表A大於B,以及用“BξA”代表B小於 A。   1631年,英國著名的代數學家哈里奧特(1560-1621)在其出版的數學著作中,首先創用了“> ”(大於號)及“<”(小於號),但未被即時採用。同時期的英國數學家奧特雷德(1570-1660)亦發 明了以“”表示大於,以“”表示小於的符號,這種符號,至十八世紀仍被採用。 至近代,“>”及“<”分別表示大於及小於的符號,逐漸被統一及廣泛採用。並以“”“”及“≠”來表示為大於、小於及等於的否定號。

括號
括號﹝bracket﹞是用來規定運算次序的符號。括號主要分為四類,包括大括號「{ }」、中括號「[ ]」、小括號「( )」以及比較少用的括線「─」.最早出現的括號是小括號「( )」,於1544年出現。直至17世紀,中括號「[ ]」才出現於英國瓦里斯﹝1616─1703﹞的著作中,至於括線則由1591年韋達﹝1540─1603﹞首先採用,而大括號「{ }」則約在1593年由韋達首先引入;至1629年,荷蘭的基拉德採用了全部括號,18世紀後始在世界通用。

比例號
比例號(sign of proportion)是用來表示比例關係的記號,現代常用的比例號“:”是由17世紀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 (1646-1716)所創立的。而這樣的比例號亦曾出現於1760年法國人克雷羅(1713-1765)所出版的書內。

零號
零是位值(place value)制記數法的產物。我們現在使用的印度-阿拉伯數字,就是用十進位值制記數法的了。例 如要表示203,2300這樣的數,沒有零號(signs for zero) 的話,便無法表達出來,因此零號有顯著的用途。 世界上最早採用十進位值制記數法的是中國人,但是長期沒有採用專門表示零的符號,這是由於中國語言文字上的 特點。除了個位數外,還有十、百、千、萬位數。因此230 可說成「二百三」(三前常加「有」),意思十分明確,而 203可說成「二百零三」,這裡的「零」是「零頭」的意思,這就更不怕混淆了。 除此之外,由於古代中國很早(不晚於公元前5世紀)就普遍地採用算籌作為基本的計算工具。在籌算數字中,是 以空位來表示零的。由於中國數字是一字一音、一字一格的,從一到九的數字亦是一數一字,所以在書寫的時候,一格 代表一個數,一個空格即代表一個零,兩個空格即代表兩個零,十分明確。 在中國的古書中,缺字一般用方塊□來表示,但他們常用的行書,很容易把方塊畫成圓圈,所以後來便以○來表示 零,而且逐漸成了定例。這種記數法最早在金《大明曆》( 1180)中已採用,例如以“四百○三”表示403,後漸通用。 但是,中國古代的零是圓圈○,並不是現代常用的扁圓0。希臘的托勒密是最早採用這種扁圓0號的人,由於古希 臘數字是沒有位值制的,因此零並不是十分迫切的需要,但當時用於角度上的60進位制(源自巴比倫人,沿用至今), 很明確的以扁圓0號表示空位,例如 代表41o0'18"。後來印度人的「0」號,可能 是受其影響。 在印度,也是很早就已使用十進位值記數法。他們最初也是用空格來表示空位,如3 7即是307,但這方法在 表達上並不明確,因此他們便以小點以表示空位,如3.7,即是307。   在公元876年,在瓜廖爾(Gwalior,印度城市)地方的 一個石碑上,發現了最早以扁圓0作為零號的記載。印度人是首先把零作為一個數字使用的。後來,印度數字傳入阿拉 伯,並發展現今我們所用的印度-阿拉伯數字,而在1202年,斐波那契把這種數字(包括0)傳入歐洲,並逐漸流行於 全世界。印度-阿拉伯數字(包括0)在中國的普遍使用是本世紀的事了。   此外,其他古代民族對零的認識及零的符號也作出了一 定的貢獻。如巴比倫人創作了60進位值制記數法。並在公元前2世紀已採用作為零號。而美洲瑪 雅人亦於公元前創立了20進位值制記數法,並以 作為零號。

其實真係有好多,呢度佔左一半都無,
詳情你可以上呢度睇下,
http://www.edp.ust.hk/previous/math/history/7/
希望幫到你啦~
2007-12-17 4:58 am
比如說像是X這個代表未知數

=代表等於

- 是負號

+ 是正號

x 成號

除號是中間一橫上下各一點

等等還有其他的

有很多很多


收錄日期: 2021-04-12 01:41:1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216000051KK0421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