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一國亦可.
以下為阿渣.語真君的附加答案: 「蒼蒼蒸民,誰無父母?提攜捧負,畏其不壽。誰無兄弟?如足如手。誰無夫婦? 如賓如友。生也何恩?殺之何咎?其存其歿,家莫聞知。人或有言,將信將疑。悁悁心目,寤寐見之。布奠傾觴,哭望天涯。天地為愁,草木悽悲。弔祭不至,精魂何依?必有凶年,人其流離。鳴呼噫嘻!時耶?命耶?從古如斯,為之奈何?守在四夷。」(引自李華先生的《弔古戰場文》) 好一句:「守在四夷!」 有說:「止戈為武」。只可惜,從古以來的華人領導,釀成生靈塗炭者,均忘記了「武」字的本義。上世紀八十年代未期,於我國發生的慘劇,不知道何時才能得到公正、公平、公道的定論呢?
阿渣.語真兄, 《再見螢火蟲》亦是我多年前思考這問題的開端. 於我來說, 反戰, 重提戰爭, 乃至屠殺史實, 和責任問題, 不是人民間的對抗仇视分化, 而是反省教訓, 共同去防避人類受野心家之利用, 自害害他. 季羨林老師, 真仁, 真君子也! 「止戈為武」, 為有德之武. 可人間以主觀和私利掛帥, 不時常去分有德還是敗德. 蒼蒼蒸民,誰無父母?誰無兄弟?誰無夫婦?......很多問題, 以此觀點出發, 人間便美很多!
以下為阿渣.語真君的附加答案. 閣下所提到的:「重提戰爭, 乃至屠殺史實, (與及「正視歷史」)和責任問題, 不是人民間的對抗仇視分化, 而是反省教訓, 共同去防避人類受野心家之利用, 自害害他. 」實在是我國古賢多有提及的:「正視過去,才能展望將來。」 有關「止戈為武」,以及「利與德」的取捨與平衡,更是值得我會這些「讀書人」去深入研究的。 孟子曰:「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而事實上,所謂的「君」,以現代化的政治述語來講,便是「領袖」的意思,不一定單指「當權者」。
而中共中央當言的「由一少撮人所煽動的動亂」,當中的「一少撮人」,除了是「成王敗匪」的「匪」之外,亦是值得我留意及反思的,如日本軍國主義、德國納粹主義及意大利的法西斯主義,同樣是由「一少撮」的野心家所發動的「陰謀」。至於我個上世紀五十至七十人代的「陽謀」,亦同樣是由「一少撮」的野心家所煽動而成的悲劇。 如果再有「一少撮人煽動」的話,我們就要反思一下,到底那「一少撮人」的動議,到底是不是以「民、社稷、君」的先後次序而作出動議了。一旦次序有所出錯,便會讓成悲劇,不單會讓目標不能達到,更會讓無辜的平民犧牲了。
最後,講到「發動戰爭」與「止戈為武」,其實,就有如社會裏有關「警權」的討論。而「利益」、「權宜」,與「道德」之間的取捨,個人十分支持孔聖所講的:「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閒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希望今天的「讀書人」、「智者」(或現今稱之為「知識份子」、「學者」、「專業人士」),除了「功、名、利、祿」而去「自我增值」之外,別忘記孔聖的講的:「智者利仁。」
阿渣.語真兄, 閣下提出以「民、社稷、君」的先後次序, 來檢視領袖所作出的動議. 我亦認同. 但這亦需有見識和洞察力才可能做到. 須靠有良知的知識份子. 天下間的領袖, 無不說自己是為人民利益. 遇上為私利的領袖, 人民易以為利益在前, 但不知災難在後. 見識和洞察力的培養, 香港教育頗為欠缺. 另, 人本思想的傳播, 亦是從根部減少戰爭, 加強社會和世界和諧的長遠方法. 我就在知識+見有答題者, 說六四事件屠殺都無問題, 對香港反而有好處…不要憤怒, 當笑話算了. 你看, 所謂人民利益, 人民的心太私, 不仁……人民都不愛人民. 當然, 不多人會如此不仁而又會說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