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風土習俗【20點】

2007-12-16 8:32 am
有d咩野風土習俗係要香港先有嫁呢??
香港又有d咩野咁吸引人呢??要多d...同解釋....

回答 (2)

2007-12-16 8:49 am
✔ 最佳答案
香港的風土習俗,有如食盤菜、盂蘭節打醮等
因為以上習俗好特別 (連旅遊局都有介紹), 特別是吸引外國人
食盤菜 (Source: http://yl.com.hk/puntsoi/)
根據史書記載,南宋未年,奸臣誤國,以致元兵南下進迫,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等自浙江安徽逃至福州,立端宗趙罡為帝(公元1276年),因受元兵窮追,於是再經漳州而至九龍,駐蹕於九龍灣西【即今日之啟德機場 當時為一小山丘,後人在此建「宋皇臺公園」以誌其事 現該地區尚存有二王殿村、金夫人墓(金公主),侯王廟等名稱或名勝,可以為證】,後移師向西,經今日之新界,新界居民以皇師抵境,乃殷勤招待,惟倉卒間,盛菜餚用具不足,遂以容量較大之木盤盛之,因而成為今日之「盤菜」。
盂蘭節打醮 (Source: http://hk.geocities.com/village_head_son/p145.htm)
盂蘭節的起源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在佛教方面,“盂蘭節”出自目連救母的故事。目連的母親生平做了很多壞事,罪孽深重。目連來到地獄,見母親化為餓鬼,便以盛販餵食其母,但食未入口已化為炭火﹔佛祖告訴目連,必須在每年七月十五日以百味五果,置於盆中,供養十方鬼靈,
超度東餓鬼,其母才能得到濟度。於是目連依佛祖之意行事,最後與其母同成正果,成為地藏王之護法。因此,七月十五便成了施食濟助十方餓鬼的日子了。佛家在七月半舉行“盂蘭盆會”。七月十五日是僧眾功德圓滿之期,相傳在這天修供,其褔報可百倍。因此佛陀教民眾在七月十五日做“盂蘭盆會”,以所得福報來解亡世父母在陰間倒懸之苦,以報答父母養育之恩。
 
道家全年的勝會分開三次舉行。在正月十五日稱為“上元”而七月十五日便稱“中元”最後十月十五日舉行的稱為“下元”三個合稱為“三元”在上元當日,主要是舉行賜福的儀式,而中元是用以赦免亡魂的罪,最後下元是為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雖然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減輕了一些,希望他們旱日安息。
在法事中,他們不單只超度亡魂,而且更為無主孤魂和那些為國捐軀,戰死沙場的死難者施予救儕。而在法事中得的香油錢,主要是用作購買祭品之用。
相傳七月初一“開鬼門關”七月三十日“關鬼門關”在這一個月,所有的無主孤魂全從陰間出來,到人世找東西吃,因此各地方都紛紛在這一個月舉行“普度”的祭儀,以誦經作法事和三牲五果普度十方孤魂野鬼。
從前,各地以村鎮為單位輪流舉行普度,把七月的每一天鄘排得滿滿的,使孤魂野鬼每天都有得吃。由於大張宴席時,每每引起酗酒﹔毆鬥的事件﹔後來普度便統一在七月十五日舉行。這麼一來,普度和中元“祭拜地官”的儀式便有一些混淆,(“祭拜地官”﹕中元節時,地官來到凡世,考察核定人們的善惡.因此民間在這天有祭拜地官的儀式。)而二者原本是兩回事。

七月十五日原是中國道家祭祖的節日,佛教亦在七月十五日舉行“盂蘭盆會”,這二者本來毫不相涉。但當孝子入地獻救母?目連經?傳入中土後,中元節祭祖的行為似乎也受了佛教?目連經?的影響,民間在中元節這天搬“目連救母”雜劇、印賣?目連經?就是很好的例子。
2007-12-16 8:49 am


收錄日期: 2021-04-23 17:31:4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216000051KK0013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