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一問~

2007-12-15 6:22 am
請詳細地告訴我:詩人 *徐志摩 的一生.

thanks!

*徐志摩=<<再別康橋>>作者

20分!

回答 (3)

2007-12-15 6:27 am
✔ 最佳答案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生於清光緒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酉時[1],浙江海寧人,中國著名新月派現代詩人,散文家。徐志摩原名章垿,字槱森,後改字志摩。一生追求「愛」、「自由」與「美」(胡適語),倡導新詩格律,對中國新詩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徐志摩是著名武俠小說作家金庸的表兄。

徐志摩出生於富裕家庭,父親徐申如擁有一座發電廠、一個梅醬廠、一間絲綢莊,在上海還有一家小錢莊,又是硤石商會會長,人稱「硤石鉅子」。徐志摩18歲時由父母安排,與15歲的張幼儀結婚,隨後遠赴西方求學。對徐志摩來說,這段婚姻並不美滿。張幼儀遠渡重洋到了英國後,才發現徐志摩在旅英期間邂逅了林長民的女兒林徽因(林徽音)。後來張幼儀與徐志摩離婚。最後,林徽音卻選擇了梁啟超之子梁思成。

1923年梁啟超(號任公)寫了長信很懇切地勸他:「萬不可以他人之痛苦,易自己之快樂。弟之此舉其於弟將來之快樂能得與否,始茫如捕風,然先已予多數人以無量之苦痛。」「戀愛神聖為今之少年所樂道。……茲事蓋可遇而不可求。……況多情多感之人,其幻象起落鶻突,而得滿足得寧帖也極難。所夢想之神聖境界恐不可得,徒以煩惱終其身已耳。」任公又說:「嗚呼!志摩!天下豈有圓滿之宇宙?……當知吾儕以不求圓滿為生活態度,斯可以領略生活的妙味矣。……若沉迷於不可必得之夢境,挫折數次,生氣盡矣。鬱邑佗傺以死,死為無名。死猶可也,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墮落至不復能自拔。嗚呼!志摩!可無懼耶!可無懼耶!」

志摩答覆任公的信,不承認他是把他人的苦痛來換自己的快樂。他回信說:「我之甘冒世之不韙,竭全力以鬥者,非特求免凶慘之苦痛,實求良心之安頓,求人格之確立,求靈魂之救度耳。人誰不求庸德?人誰不安現成?人誰不畏艱險?然且有突圍而出者,夫豈得已而然哉?」「嗟夫吾師!我嘗奮我靈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熱滿之心血,明照我深奧之靈府。而庸俗忌之嫉之,輒欲麻木其靈魂,搗碎其理想,殺滅甚希望,污毀其純潔!我之不流入墮落,流入庸懦,流入卑污,其幾亦微矣!」

徐志摩留學後回到北京,常與朋友王賡相聚。王賡的妻子陸小曼,對徐志摩影響甚大。小曼聰慧活潑,是獨生女,父親陸寶曾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門生,回國後任賦稅司。徐志摩和陸小曼在北京交際場相識相愛,並談及婚嫁。徐父執意請梁啟超證婚,志摩求助於胡適,胡適果然把梁任公請了出來,梁任公在大庭廣眾之下罵徐志摩:「徐志摩,你這個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學問方面沒有成就,你這個人用情不專,以致離婚再娶……以後務要痛改前非,重作新人。」盛典舉罷,徐志摩與陸小曼南下定居上海。

由於徐志摩離婚再娶,觸怒了父親,中斷了經濟上的援助,而陸小曼生活揮霍無度,住的是3層樓的豪華住所,每月100銀洋的租金,家裡傭人眾多,有司機、廚師、男僕,還有貼身丫鬟,這些巨額花費使志摩入不敷支。應胡適的邀請,徐志摩兼教於北大,為了貼補家用,常在上海、南京、北京間往返,同時在光華大學、東吳大學法學院、大夏大學三所大學講課,課餘還得趕寫詩文,以賺取稿費。一月所獲,至少也有1000多元(當時一個圖書館管理員的月薪約5元),但仍不敷陸小曼的揮霍。沉溺於跳舞、打牌、票戲等夜生活的小曼每天天亮才上床,睡到下午兩點才起身。

1931年11月19日,因林徽音要在北京協和禮堂為外國使節演講中國建築藝術,徐志摩欲前去捧場,然而,飛機在大霧中誤觸濟南開山墜落,志摩罹難,死時34歲。

1900年起入家塾讀書。
1907年,入硤石開智學堂就讀。
1909年畢業,入杭州府中學(1913年改名為杭州一中,歷經沿革為今日之杭州第四中學、杭州高級中學)。
1915年夏杭州一中畢業後,考入上海滬江大學。
10月29日與張君勱之妹張幼儀結婚後轉入上海浸信會學院學習。
1916年春,從上海浸信會學院退學。同年秋,轉入國立北洋大學(今天津大學)法科預科。次年,北洋大學法科併入北京大學,入北京大學預科學習。
1918年6月,拜梁啟超為師。
1918年8月赴美留學,入克拉克大學歷史系。
1919年9月入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系。
1920年10月,赴英國倫敦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其間結識英國作家威爾斯,對文學興趣漸濃。
1922年3月,與張幼儀離婚,入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學習。同年10月回國。
1923年3月,發起成立「新月社」。同時在北京大學英文系任教。
1924年4月至5月,泰戈爾訪華,陪同在各地訪問;5月至7月,陪同到日本、香港訪問。8月,第一本詩集《志摩的詩》出版。12月,《現代評論》周刊在北京創刊,為主要撰稿人。
1925年3月,辭去北京大學教職。3至5月,與陸小曼赴歐旅遊。
1926年,應任光華大學教授,兼東吳大學法學院英文教授;主持《晨報副刊.詩》;10月,與陸小曼結婚。
1927年春,參與籌辦新月書店。1927年9月,第二本詩集《翡冷翠的一夜》由新月書店出版。任上海光華大學教授。
1928年2月,兼任上海大夏大學教授。10日,與聞一多、饒孟侃、葉公超等創辦《新月》月刊。
1928年6月至10月,赴日、美、歐、印等地旅遊。11月,最有名的代表作《再別康橋》問世。
1929年,辭去東吳大學、大夏大學教職,兼任中華書局編輯。1929年9月,應聘任南京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文學院英語文學教授。同年,兼中華書局、大東書局編輯
1930年底,先後辭去上海光華大學、南京中央大學教職。
1931年1月,與陳夢家、方瑋德等創辦《詩刊》季刊。1931年2月,任北京大學英文系教授。兼任北平女子大學教授。8月,詩集《猛虎集》出版。1931年11月13日,從北平赴上海看望陸小曼,18日離開上海到南京,為趕到北京聽林徽因的一個關於建築的講座,19日上午搭乘從南京到北平的「濟南號」郵機,到達濟南附近時飛機觸山失事,遇難身亡,時年34歲。

[編輯] 主要作品
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游》。
散文集:《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
小說散文集:《輪盤》。
另有戲劇《卞昆岡》(與陸小曼合寫),日記《愛眉小札》、《志摩日記》,譯著《曼殊斐爾小說集》等。

2007-12-14 22:28:56 補充:
參考徐志摩膾的文獻http://book.sina.com.cn/longbook/1095738795_xuzhimo/1.shtml 再別康橋》是徐志摩膾炙人口的新詩。1928年秋天,作者最後一次重訪英國劍橋,乘船返回中國,途經中國南海時,把劍橋的景色和緬懷之情融入詩中,表達告別劍橋的淡淡哀愁。[1]該作品在1928年11月6日完成,同年12月10日刊於《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自該新詩出版後,詩句被多次譜上樂曲、詩中一句「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也成為中國傳誦一時的名句。
2007-12-15 7:59 am
徐志摩的生平

原名章垿,浙江海寧人。志摩這名是在他於民國七年赴美前夕,父親為他取的。因他小時候有一個叫志恢的和尚在他週歲時替他算命,志恢在他頭上一陣撫來摩去,說:「此子麒麟再生,將來必成大器。」取名志摩就是為了應志恢和尚「必成大器」的預言呢!

生於1896﹝光緒22年﹞

父親徐申如經商有成,家境富裕。娶了兩房太太才得了一個孩子,自是疼愛備至。年少時的徐志摩也有克紹箕裘之志,但後來讀書有成,思想漸開,遂走上文學之路。

五歲,受私塾教育。

11歲,入廢科舉之後的學堂就讀。後以全校最優良的成績畢業,考入全省最富名望的杭州府中,四年後同樣以優異的成績畢業。

在學堂時,課程內容有數學、國語、英語、音樂、體育…等。志摩才思敏捷,作文總第一個交卷,其他各科也很突出,有「兩腳書櫥」的雅號。

考入杭中時,郁達夫與他同班。郁有「九歲題詩四座驚」之名,此時卻蜷伏畏縮,志摩卻活躍無比。郁達夫追憶:使我驚訝的是那個頭大尾小戴金邊眼鏡的頑皮小孩,平時看起來如此不用功,那麼愛看小說,考起試來卻總是分數最多的一個。

民國四年,20歲,奉母命娶張幼儀為妻。

民國六年,入北洋大學法科讀書。隔年因北洋大學併入北京大學而轉北大,專修司法,同時以旁聽生的資格修讀政治學。

民國七年,長子積鍇出生。

到美國留學,進入克拉克大學讀歷史系三年級,並在隔年以優異成績畢。隨後入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系並獲得碩士學位。

本來想以實業救國的他因接觸到英國哲學家羅素有關政治與社會方面的言論,深受這位哲人不向權勢低頭的氣慨感動,便轉往英國。

民國九年,到英國。但到了英國才發現羅素不在英國,便開始在劍橋大學研究文學。此時結識了林徽音。

民國11年,返國。發表離婚宣言,震驚全國。

民國14年,與陸小曼結識。為了躲避眾人責難,赴歐旅遊

民國16年,和朋友一起成立新月書店,發行新月月刊。刊出的詩作,形式與內容皆豐富多樣,每期銷售4000份,是當時中國銷售量最多、素質最高的。可見他在當時文壇的重量。

民國17年,為了供小曼花費,到處兼差。

民國20年,應胡適之邀到北大任教,但小曼耽於上海的生活,不願前往,志摩只好兩地奔波。撞機那天為趕赴北京聽徽音的演說,途經濟南,因大霧飛機觸山失事,遇難而亡。



文學風格:
既具備中國古典文學的素養,又兼融西洋文學的長處,所作詩與散文,風格充滿理想、熱情。

詩:揉合中國古典與西方浪漫,柔美嫵媚,講究詩的音節、字句、詩感。人稱格律詩派。有詩集:花雨、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拾遺、集外譯詩共七集共290多首。

散文:有詩的韻律美,講究藝術形式,有優美的意境與強烈的藝術色彩。有時甚至像寫詩一般採用大量象徵、譬喻、類疊、排比等修辭,有強烈的音樂性和節奏感。散文集:秋、巴黎的麟爪、自剖、落葉共四集。

此外還有小說集〈輪盤〉、劇本〈卞崑崗〉。翻譯〈渦堤孩〉﹝德國童話故事﹞、〈死城〉﹝此乃劇本﹞。

志摩日記、志摩隨筆、志摩家書……。


思想與個性:

坦率熱情,人人都可當朋友。胡適、梁實秋、狄更生、羅素、泰戈爾都是他的好友。即使後來和幼儀的兄長君勱,林徽音、梁思成也都是好友。

梁實秋:他有說、有笑…也要在這一個肩上拍一下,那一個臉上摸一把,不是掖下夾一卷有趣書報,就是袋裡藏著有趣書札,弄得大家都歡喜……自他死後,我所接觸的人還不曾有一個在這一點上能比得上他。

「是人沒有不想飛」「要飛就得滿天飛,風擋不住,雲攔不住的飛」「凌空看一個明白──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權威。」這是他嚮往自由的心聲。

深信「愛、自由、美」結合的人生是值得去追求的。
2007-12-15 6:40 am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生於清光緒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酉時[1],浙江海寧人,中國著名新月派現代詩人,散文家。徐志摩原名章垿,字槱森,後改字志摩。一生追求「愛」、「自由」與「美」(胡適語),倡導新詩格律,對中國新詩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徐志摩是著名武俠小說作家金庸的表兄。

徐志摩出生於富裕家庭,父親徐申如擁有一座發電廠、一個梅醬廠、一間絲綢莊,在上海還有一家小錢莊,又是硤石商會會長,人稱「硤石鉅子」。徐志摩18歲時由父母安排,與15歲的張幼儀結婚,隨後遠赴西方求學。對徐志摩來說,這段婚姻並不美滿。張幼儀遠渡重洋到了英國後,才發現徐志摩在旅英期間邂逅了林長民的女兒林徽因(林徽音)。後來張幼儀與徐志摩離婚。最後,林徽音卻選擇了梁啟超之子梁思成。

1923年梁啟超(號任公)寫了長信很懇切地勸他:「萬不可以他人之痛苦,易自己之快樂。弟之此舉其於弟將來之快樂能得與否,始茫如捕風,然先已予多數人以無量之苦痛。」「戀愛神聖為今之少年所樂道。……茲事蓋可遇而不可求。……況多情多感之人,其幻象起落鶻突,而得滿足得寧帖也極難。所夢想之神聖境界恐不可得,徒以煩惱終其身已耳。」任公又說:「嗚呼!志摩!天下豈有圓滿之宇宙?……當知吾儕以不求圓滿為生活態度,斯可以領略生活的妙味矣。……若沉迷於不可必得之夢境,挫折數次,生氣盡矣。鬱邑佗傺以死,死為無名。死猶可也,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墮落至不復能自拔。嗚呼!志摩!可無懼耶!可無懼耶!」

志摩答覆任公的信,不承認他是把他人的苦痛來換自己的快樂。他回信說:「我之甘冒世之不韙,竭全力以鬥者,非特求免凶慘之苦痛,實求良心之安頓,求人格之確立,求靈魂之救度耳。人誰不求庸德?人誰不安現成?人誰不畏艱險?然且有突圍而出者,夫豈得已而然哉?」「嗟夫吾師!我嘗奮我靈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熱滿之心血,明照我深奧之靈府。而庸俗忌之嫉之,輒欲麻木其靈魂,搗碎其理想,殺滅甚希望,污毀其純潔!我之不流入墮落,流入庸懦,流入卑污,其幾亦微矣!」

徐志摩留學後回到北京,常與朋友王賡相聚。王賡的妻子陸小曼,對徐志摩影響甚大。小曼聰慧活潑,是獨生女,父親陸寶曾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門生,回國後任賦稅司。徐志摩和陸小曼在北京交際場相識相愛,並談及婚嫁。徐父執意請梁啟超證婚,志摩求助於胡適,胡適果然把梁任公請了出來,梁任公在大庭廣眾之下罵徐志摩:「徐志摩,你這個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學問方面沒有成就,你這個人用情不專,以致離婚再娶……以後務要痛改前非,重作新人。」盛典舉罷,徐志摩與陸小曼南下定居上海。

由於徐志摩離婚再娶,觸怒了父親,中斷了經濟上的援助,而陸小曼生活揮霍無度,住的是3層樓的豪華住所,每月100銀洋的租金,家裡傭人眾多,有司機、廚師、男僕,還有貼身丫鬟,這些巨額花費使志摩入不敷支。應胡適的邀請,徐志摩兼教於北大,為了貼補家用,常在上海、南京、北京間往返,同時在光華大學、東吳大學法學院、大夏大學三所大學講課,課餘還得趕寫詩文,以賺取稿費。一月所獲,至少也有1000多元(當時一個圖書館管理員的月薪約5元),但仍不敷陸小曼的揮霍。沉溺於跳舞、打牌、票戲等夜生活的小曼每天天亮才上床,睡到下午兩點才起身。

1931年11月19日,因林徽音要在北京協和禮堂為外國使節演講中國建築藝術,徐志摩欲前去捧場,然而,飛機在大霧中誤觸濟南開山墜落,志摩罹難,死時34歲。

《再別康橋》是徐志摩膾炙人口的新詩。1928年秋天,作者最後一次重訪英國劍橋,乘船返回中國,途經中國南海時,把劍橋的景色和緬懷之情融入詩中,表達告別劍橋的淡淡哀愁。

該作品在1928年11月6日完成,同年12月10日刊於《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自該新詩出版後,詩句被多次譜上樂曲、詩中一句「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也成為中國傳誦一時的名句。

徐志摩一生曾與多間大學結緣,1915年考入上海滬江大學、期後轉讀國立北洋大學(今天津大學)、美國克拉克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英國倫敦大學,但直至1922年3月,他與張幼儀離婚後,轉入劍橋大學國王學院供讀七個月,這一短暫經歷對徐志摩卻影響至深。

他曾說離美國後,仍一如草包,但住在劍橋時,每天忙著散步、划船、騎自轉車、抽煙、閒談、吃五點鐘茶、嚐油烤餅、看閒書,回國時發現自己原先只是一肚子顢頇。他在《吸煙與文化》[2]一文曾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的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劍橋的一景一物,自此成為徐志摩的創作靈感泉源。1922年,徐志摩從劍橋留學歸中國後,曾作新詩《康橋,再會罷!》;1926年,徐志摩再度抵達英國,發表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而1928年他第三次遊歷劍橋後,寫成《再別康橋》,這亦是徐志摩短暫人生中最後一次到訪劍橋,作品完成後3年,他在飛機意外中罹難身亡。

他在撰寫《再別康橋》後似乎意識到那次「再別」,其實是一次訣別。他說:「這是我第三次對康橋表達最深切最難捨離的感情,或許未來的時日裡,她只能永存在我的內心深處了!」他夫子自道,離開劍橋時,雖然仍聽機械的轟鳴和看見不少高樓大廈,但這首詩是特意向雲彩、金柳、柔波、清草和星輝作告別,跳出人與人之間離別的俗套,減少「傷離別」的味道。而全詩中所指的「輕輕」、「悄悄」、「沉默」是要營造寂然無聲的氣氛,減少沉重感,而多一點飄逸。


收錄日期: 2021-04-25 18:34:1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214000051KK0379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