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睡眠的重要性
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必須花在睡眠上,所以睡眠狀態與生理、心理、以及情緒的健康均有重大的關係。睡眠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要件,就像空氣、食物、和水一樣是維持人類健康的基礎,當睡眠受到干擾時,個體的功能將無法有效地運作。當我們睡眠良好時,可以警覺地保持甦醒,並且好整以暇地面對嶄新的一天。然而睡不好時,則生命中的每一方面都會遭殃。今天,全球約有二分之一的人口正飽受睡眠問題的威脅,或是為某種睡眠問題所苦。當一個人承受90多種睡眠障礙當的中任何一種病症時,就可能出現嚴重的生理或心理影響。除此之外,睡眠病理因素嚴重地擴大其他疾病的影響範圍。科學研究證據顯示,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人睡眠都被嚴重地剝奪,因此在白天經常處於危險的昏沈狀態。在上一個世紀中,人類平均的夜眠時間減少了兩成以上。隨著輪班工作的開始,搭飛機跨時區旅遊,以及其他現代生活對睡眠的種種干擾,使得問題日益嚴重,非但對生活品質有嚴重的負面影響,並且導致交通事故與工業意外而危害公共安全。
睡眠的特徵
所謂睡眠狀態的特徵有1)固定的姿勢(a stereotypic posture),2)最少的移動量(minimal movement),3)對刺激的反應力降低,4)可回復性的(reversibility),以及5)睡眠發生的時機和持續的期間是因物種而異的(species-specific)。人類睡覺的姿勢是橫臥、眼睛閉起來的,但是有些哺乳類動物是睜著眼睛睡覺的(例如:牛),有些是站著睡覺的(例如:馬和大象),甚至有一些動物是吊著腳睡覺的(例如:懸掛鸚鵡(hanging parrots))。其實睡眠狀態的不動程度是相對的 - 魚在適當地方游泳,哺乳類動物在睡眠中會週期性的移動,然而在人類的睡眠障礙中,可能在行進間或說話時睡著。雖然對於內在的或外在的刺激反應能力降低,但卻不是完全喪失反應力。同時,這種狀態是可回復的。對於刺激的反應能力與可回復性這兩項特性,可以明顯區分睡眠與死亡、昏迷(coma)、以及冬眠(hibernation)。典型的總睡眠時間在不同種類的動物之中的差異可以高達十倍,約從長頸鹿的2小時到小型棕蝙蝠(little brown bat)的20小時,而人類的睡眠時間則是8小時。睡眠時間對於人類以及大部分的哺乳類動物都是發生在晚間,然而對於其他的哺乳類動物則是與光照期間有關(例如:齧齒類動物)。
睡眠的剝奪及其影響
Benzodiazepines類(BZD)藥物會抑制慢波睡眠,因為其會提高警醒閥值,而酒精則會同時提高慢波活動與警醒閥值(雖然非Benzodiazepines類(non-BZD)的藥物並不會顯著地影響睡眠結構)。但是,如果所謂的「深度」是表示缺乏活動力的話,則速眼動期睡眠比非速眼動期睡眠「更深」。相似地,抑制速眼動期睡眠的後果也是未知的。在原發性憂鬱症的病患中,速眼動期睡眠的抑制與情緒提升相關。而在健康的正常人當中,速眼動期抑制唯一的明顯後果就是速眼動期反彈(rebound)。睡眠時間的反彈(或增加)和睡眠持續性對日間功能的許多方面已經明確地證實有影響。一個人每天所需的睡眠可能是由基因決定的平均8小時,如果減少他的睡眠時間會降低白天的警覺性。警覺度降低或嗜睡情形增加,所顯示出來的狀況是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以及交通事故的危險增加。在實驗室與流行病學的研究都證明了這些事實。一些人口中次團體報告:當睡眠時間減少時會增加日間的嗜睡情形。年輕人--青少年與年輕的成年人--所報告的每天平均睡眠時間約為7小時,而實驗室研究發現他們在多次入眠期測試(Multiple Sleep Latency Test; MSLT)中顯示其日間嗜睡情形增加,多次入眠期測試是一種度量人類生理嗜睡程度(physiological sleepiness)的標準方法。至於輪班工作者和夜間工作者所報告的睡眠時間也比較短,每天平均約為6小時,而他們也有比較高的比率會發生工業意外和交通事故。干擾睡眠的持續性的後果也已經被證實。實驗室研究,以健康的正常人進行睡眠研究,在睡眠中斷斷續續地給予實驗性的聽覺刺激,結果發現日間嗜睡的情形增加,並且有注意力減低與心智表現降低的情形。而罹患呼吸暫止症或週期性腿部抽動(periodic leg movement)等原發性睡眠障礙的患者,因為這些睡眠障礙而使得睡眠斷斷續續時,在接受多次入眠期測試(MSLT)時也發現嗜睡的情形。成功的治療這些原發性睡眠障礙可以恢復睡眠的持續性,並且恢復這些病患的白天警覺性。老年人是人口結構中的次級團體,他們顯示出斷斷續續的睡眠並且增加白天的嗜睡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