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解抵死要叫活該?

2007-12-14 4:17 am
點解抵死要叫活該?

回答 (3)

2007-12-15 6:59 pm
✔ 最佳答案

Q:點解抵死要叫活該?


A:本人想澄清的是,其實「活該」一詞並不是貶語。「活」是取其「生命」之意,即有「生命中」的含義;而「該」就是應該如此之意。「活該」就是包含兩字合成意思所生的詞。

故「活該」其實是「指某人生命中本該如此,難以避免之意」。

「活該」亦不一定指人「抵死」。此詞可追溯至清朝,而且如以下所引的文學例子中,「活該」的詞性就是中性:

(1)清劉鶚《老殘游記》第二十回:「前日在山上看見一種草,香得可愛,他就采了一把回來,泡碗水喝。誰知道一喝,就仿佛是死了,我們自然哭的了不得的了。活該有救,這內山石洞裏住了一個道人,叫青龍子…笑了笑,說:“這不是毒藥,名叫‘千日醉’,可以有救的。” 」

故事中的人物因為誤渴野草所泡的水,而不省人事。後遇上道士青龍子,才幸而有人能解除此草的負作用,「活該有救」。「活該」在這裡就是「命中注定」之意,「活該有救」就是「命中注定有救」的含義。

(2)又如近代文學家梁斌的《播火記》中所寫:「孩子們!爹娘們可就要老了,要白了頭髮,白了鬍子了,活該你們這青年一代享幸福。」

這裡是父親對孩子的一番話,說其已老了,應該讓他們這新一代享福。「活該」在這裡也是中性詞,即也表達「注定、應該」之意。


當然,若「活該」一詞是用在咒罵別人的環境時,詞性則有所變化而成貶義,如:

(1)文學家聞一多的著作《獸·人·鬼》:「已經勸阻過了,他們不聽,死了活該。」

單是「活該」一詞,在文中只指「注定如此」之意,沒有貶義;但因為配上了環境—「即不聽勸告而死亡」,及在活該前配上「死了」此語,即變成了咒駡對方的死亡是注定的事。這可看出「活該」詞性有所變化,變成貶義。

(2)文學家艾蕪的《人生哲學的一課》:「一個襤褸的叫化子,餓急了,跳到燒餅攤前,搶著兩三個冷硬的燒餅…等老闆捏著擀面棒氣呼呼地打來時,他已三口吃完了一個。這故事在我的心裡誘起了兩種不同的聲音:一種嘲弄地道:“你有三口咽完一個冷燒餅的本事麽?” 另一種悲涼地答道:“沒有!” 嘲弄的更加嘲弄道:“沒有?那就活該捱餓!” 」

文中乞丐餓極而搶了燒餅攤主三個燒餅,急急的吃下去;作者的心中即泛起了店主可能有的想法,即乞丐搶了燒餅也不能三口吃完,所以「活該捱餓」。這裡的「活該」本也是「注定、應該」之意;但配上乞丐的淒涼境遇,及「捱餓」此負面意思的詞語,「活該」也就有了貶義,變成咒罵對方之意,指對方活該當乞丐捱餓。

所以活該此詞的含義,是要配上說話者說話的目的、環境等而言,而不是一概而論指「抵死」之意。如單想表達一種情况,是早已注定而不可改變之義,則「活該」只是中性詞,不含貶義;但若有意在別人倒楣時說出「活該」一詞,即有落井下石的目的。「活該」一詞,其實有如佛家提倡的因果關係,即「行善」活該有「善報」、「行惡」活該有「惡報」。如說對方活該有惡報時,才是說對方「抵死」。
2007-12-24 9:26 am
不過後來演變,只要罵人一聲〔活該〕,人家就自動認為是貶義的意思了...
2007-12-14 8:46 pm
抵死卽係某人有D不如意的事發生咗,又唔值得同情,因佢未死,所以活生生地應該面對咁囉。
參考: 個人意見


收錄日期: 2021-04-19 22:01:3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213000051KK0319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