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用兵是什麼意思?快!!!!!!!!!!!!!!!!!!!!!!!!!!!!!!!!!!!!!!!!!!!!!!!!!

2007-12-14 4:13 am
孔明用兵是什麼意思?快!!!!!!!!!!!!!!!!!!!!!!!!!!!!!!!!!!!!!!!!!!!!!!!!! 孔明用兵!

回答 (3)

2007-12-14 4:19 am
✔ 最佳答案
以前接触三国演义时,惊觉於孔明的谈笑用兵,又是六出祁山,又是七擒孟获;后来再看正史,陈寿对孔明的评论:「然连年动眾,未能成功,盖应变將略,非其所长歟。」以及孔明在刘备生前几乎没有兵权,入川未隨行,连征东吴都无能为力,只能事后大叹:「若法孝直尚在…」可见不受重用。发觉孔明没有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也非史实,因而开始质疑孔明的军事能力,可能没有想像中那么神奇,这段期间,遂认为孔明的內政能力比军事能力强。

后来再仔细检视孔明的事蹟,发觉他的军事能力实在不容小覷。这三段过程恰好就是山水的禪意:开始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后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最后「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蛮有趣的,就將质疑正史的部分略述如下:

有个前提,三国时代,攻城是很不容易的事。是以曹操虽赤壁失败,曹仁仍然能以守城对抗公瑾挟胜战之威的攻击,支持一年多;仲谋屡攻合淝不下,还在逍遥津被追杀;孔明甚至於以大军强攻陈仓不下,蜀军数万,魏军才一千,二十多天犹不能下。连司马懿以四倍的兵力,採强行军偷袭,而且还加上內应叛变,才能破新城「盈旬斩孟达」。(所以当有人提到魏文长的子午谷奇谋,以五千兵就想攻打长安名城,可能没有顾虑到攻城的问题。)

开始讲正题了,现有的史料,除了陈寿的三国志,就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鑑,其他的魏略、蜀志等,多半也附在前述二者,因此资料相当有限。若以孔明第一次北伐攻击祁山之役,只提到派赵云、邓芝佔据箕谷,孔明亲帅大军攻击祁山,然后马謖被张郃击败於街亭,於是蜀军全军撤回。

这里有太多疑点了,首先,孔明上前出师表后(皇帝应人在蜀中)出发,远征祁山,而不是由祁山出发,若讲出祁山,那又何必攻击祁山呢?原来祁山的宗主权在曹魏。

再来,从汉中丐阳到渭河北岸,航空距离超过五百里,中间没有要塞、城池吗?以合理的推断,蜀魏之间,必然存在许多城池,而且孔明一路前进至祁山,定然发生大大小小的攻城战爭,但史书未提。若是从汉中至祁山之间都没有魏国要寨,孔明大可在祁山山下建个城堡,下次出兵就不用又上出师表来个长途跋涉,应是今天出发,明天就可攻城。显然这段距离可能有敌人要寨,守军人数顶多上千,像陈仓之类。这些清扫城池的工作相当重要,如果坐视不管,一但攻城未下,攻城军离开之时就是守军反击
之刻,试想逍遥津张文远怎么以八百壮士追杀孙仲谋的十万大军。蒙古大军在襄阳怎么吃亏的,如果蒙古没花五年攻下城来,蒙古始终饱受宋军偷袭。

攻城略地就是军事上的表现,孔明在第一次北伐的攻城略地,足见其军事能力,(当然还有其他战役可谈,先谈此次),而史书只轻描淡写攻下祁山及记载街亭的失败,难道没有其他的战爭吗?蜀军至街亭当真如入无人之地?无人抵抗?当时孔明人在何方?马謖带的是主力军吗?何以马謖军失败,蜀军必须撤军?而且处理撤军也是很高明的战爭艺术,就像织田家的金崎撤退战,晋文公的退避三舍,反之,像符坚的淝水之战、或是项羽垓下溃散就大势不妙。

孔明第一次北伐,史书著墨太少,但从前后事项思考,就可推断必有漏失,而史书未提的部分,正是证明孔明军事能力之处。试想,蜀军侵敌五百里,真无任何魏军抵抗?这段攻城略地的成就是谁造成的呢?又蜀军退军五百里,还能安全回家,调军遣將的能力又是谁呢?史书只记载街亭失败,彷彿这一次北伐,孔明劳师动眾带马謖去街亭,然后马謖被打败,孔明再带大军回家,孔明真的什么事都没作吗?这其中有没有故事,当然值得怀疑。

再提南征的事。正史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就这么简单的数句,轻描淡写多少的奇谋妙计,反观史书在描写曹操征马超时,著墨可多,鉅细靡遗详述事前怎么行军佈置,怎么出奇兵暗渡黄河,如何用心理战离间韩遂马超,连事后曹操对战役的
检討评语都仔细一一道来,敘述两场战爭所佔的份量也差別太大了。

顺便也比较三国的边疆民族,曹魏北有乌桓、鲜卑等,孙吴有山越、东夷等,蜀汉则有南蛮。若以结果而言,其中以曹魏处理最头痛,不过不能责怪,中国歷朝皆苦於北方的游牧民族,虽然江统在徙戎论中曾提过「以四海之广,士庶之富,岂须夷虏在內,然后取足哉!此等皆可申諭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羇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但曹魏处理不好是事实,后来造成五胡乱华,可见未及早防范。至於孙吴的连年对山越用兵,陆逊、诸葛恪等人著力甚多,如果不是处理山越问题极为麻烦,也不
需要那么多大將军投入战场。反观孔明平南蛮后,便未闻灾患,蜀汉在处理边疆民族上,能毕其功於一役,称之三国之冠並不为过。

既然平南蛮是大功劳,那么,其能力算谁呢?大军南征,必有统帅,军队不会自行集结、自行部署、自动找寻敌人、自行作战,所以统帅的任务非常重要。先大胆假设,如果南征的统帅不是孔明,那么应该另有军事大將
来完成指挥的工作。举凡要集结多少的军队,准备走那一条路,分配多少人运粮、多少人警戒,决定要在何处决战,要採口袋型包围战,还是中央击破打击军心,什么时候用餐,多少时间休息,何时武装备战,军令如何落实,逃兵如何处理等,那一样与军事无关?能完成统帅任务並且立下南征大功的人,会在史上默默无闻吗?那么统帅大將捨孔明其谁呢?

曹操北征乌桓,骤然与敌相遇,敌人数量既多,武装又强,但曹军仍能以少数未著厚甲的部眾击溃敌军,何也?因曹操在高丘观其阵行杂乱,看出行军破绽,以堂堂之阵击败乌合之眾。可见部曲组织及阵形排列对战爭的重要性,正史同时记载孔明的扎营佈署:「及(蜀)军退,宣王(司马懿)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向来是抹黑敌人的人多,称讚敌人的人少,连敌人司马懿都称讚的孔明,真的军事无力吗?

可惜除了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引汉晋春秋提到:「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孟)获。」再来就是三国演义的加油添醋,此外便无法得知孔明的军事谋略。敌人不会自己失败,战爭不会自动打胜,蜀平南蛮,必有立大功之人,而且是军事长才的人,这是很合理的推断。

题外话:总不会说因为孔明內政很强(比方很会治水,修城),所以孟获因为佩服就投降。如果蜀军没有大开杀戒,战爭没有打贏,孟获又怎会投降呢?不如说因为孔明的军事能力强,才能打胜南蛮,理所当然。

孔明的军事能力还有其他事实可谈,但在无史可考的迷雾下,实在也无法作精確的评比。尤其军事能力又不能量化,甚至於不能类比,甲胜乙,乙胜丙,甲不一定就胜丙,也许丙刚好就剋甲。话说回来,孔明的军事能力不比內政能力逊色倒是值得推敲的,胜战必有过人之处,就是这些文章的立论根据。

那么反面的重点就是,败战是否有不如人的部分?答案是肯定的,这句话与前段没有矛盾之处。因为战爭不是只有比將领的军事能力,举凡兵器的武装、阵行的排列、肉博的技巧、战术的运用、军军队的士气、甚至地形、地势、天气、执行法令等都有关係。「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的理由在此,项羽向来胜战,却在最后一战失败;刘邦一生有不少的败战,却能得到最后的胜利,意思相同。

也许有人会说,孔明既然军事能力了得,为何无法打贏魏国?这是另一个话题,说来话长,这与国势战略有关。即使有战爭天才之称的孙武,也无法使吴国消灭楚国,吴军虽攻破郢都,但还是得退兵,但无损於孙子的军事能
力。若以成败论英雄,那么邓艾、钟会(灭蜀),王濬(灭吴)之成就,怎无人誉为军事盖世天才呢?看来军事能力並不以成败论名將。

蜀汉没有分裂的本钱(人少而缺开发,既不是鱼米之乡的长江中下游,也不是富庶的中原),遂令孤臣无力可回天,盖非战之罪也。陈胜、吴广果真军事能力比李牧、廉颇、吴起、赵奢等名將强吗?何以六国终被秦统一,而泰朝又被揭竿起义给打败呢?魏、蜀、吴三国之中,就以蜀国的兵力最少,国势也最弱,但孔明却能连年征战,使人民忘却败战之耻,此种鼓舞人心,迅速组织动员再战天下,古往今来史上少有,只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
英雄泪满襟。
參考: www.hkcsk.hk
2007-12-14 4:51 am
孔明----姓諸葛名亮字孔明
用兵----和敵軍打仗時調動兵馬的戰鬥策略

孔明用兵:

1.以成敗論英雄
孔明用兵一向精明,曾打過不小勝仗,可惜北伐攻魏未成功,未能達到其戰略目的。雖然孔明是英雄,但世多以成敗論英雄,令人感概。
例句:他是雖然失敗,若以孔明用兵來評價,那實在太不公平了。

2.以奇正論兵
言孔明用兵但求謹慎,不敢造次,只見其正,不見其奇。
例句:他為人正直謹慎,做起事來就如孔明用兵,公正嚴明可惜未能出其制勝。
2007-12-14 4:16 am
孔明=諸國亮
孔明用兵=諸國亮用兵


收錄日期: 2021-04-13 14:42:1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213000051KK0316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