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1.第二次封建比較有利於西周的統治,因為大大加強了周人統治力量,使之伸展至每一各落,例如齊魯兩國之建立,使人勢力超趨殷而東達海濱;封國星羅棋布,一方面互相牽制,一方面從事滲透與擴展,開闢新領土。為了加強對東方的控制,更在洛邑建東都,至此周的封建大業大體完成。周人以鎬京為起點,從東北、東南展張兩臂,監視殷、宋,勢力直伸東方之海濱。鎬京與洛邑遙相呼應,一切反周之力量再不能興起。此後歷成王、康王之世,不斷的把兄弟子姪、姻親,功臣分封於外建立新國。這些新國大抵是取舊有諸侯而代之或開闢未墾之土地。而每一個封國之建立,便是周人的一次向外移殖和勢力的一次擴張。周的兩次封建,使周的勢力由謂水上游,逐漸向東方發展,終及整個黃河流域,統制整個中原,成為共主。
2.會,因為商鞅的變法,使秦國愈來愈強盛,為日後秦始皇統一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齊桓公,因為齊之始祖太公望呂尚,十五傳至桓公。即位後,採鮑叔牙之勸諫,釋前嫌,任用管仲為相,厲行富國強兵政策,成為當時最大之強國。西元前六八一年,齊國打敗了魯國,於是魯國君主魯莊公將遂邑割讓給齊國,已達成和議。魯莊公使人謝罪請盟,要齊國選定一個日子,於是雙方就決定在柯會盟。是日,桓公建了一個壇,準備歃血而盟,突然裹甲攜劍的曹沫衝上前去,以匕首威脅桓公將以前奪取魯國的城池全數歸還給魯國,桓公不得不答應他;事後,桓公後悔了,想殺了曹沫,但管仲立刻勸他,雖然是迫於情勢,但是既然已經答應了,就必須守信,不然會被天下人恥笑,桓公最後只得勉強遵守承諾,這是傳了出去後,各諸侯因此紛紛與齊國結盟。第二年,桓公就被諸侯們推舉為霸主,由此可知見管仲的深謀遠慮,才是使桓光稱霸的一大關鍵。西元前六四五年,管仲逝世。當管仲纏綿病榻時,特別提醒桓公:易牙、豎勺、開方這三人千萬用不得,桓公十分信任他,因此在管仲去世不久,桓公依言將這三人遣離宮中,誰知這三人離開了以後,飲食、後宮、朝廷都亂無章法,桓公認為這次管仲竟看錯人,於是將他們召回來,更加寵愛他們,但不久之後,這三人專擅弄權,把政事搞的一榻糊塗。桓公在管仲生前,就商量要立太子昭為太子,不過管仲一去世,個個都想自立為太子,桓公去逝之後,諸子爭相搶奪王位;弄權的易牙和豎勻更自做主張地將公子無詭立為齊王。在後宮崩殂的桓公,屍體一直被易牙及豎勺扣在宮中,據說屍體被擔擱了六十七天之久,早已腐爛生蛆,臭味四溢。從此以後,齊國一直陷於王位爭奪的糾紛之中,國力大衰,再也無法稱霸中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