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光燈的認識
閃光燈指數 Guide Number (GN)
閃光量強弱的指標 . 通常是以 ISO 100 的菲林為基准來設定 .標示方式依採用的單位是米或英尺而分為兩種 . GN 值越大 , 閃光量越強 .
光量是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即距離增加一倍 , 光量減至 1/4 .
主要的閃光模式
手動控制閃光模式 Manual Flash
首先設定閃光燈上的菲林速度以確定閃光燈指數 , 接著對主體調焦, 觀看相機與主體的距離 , 根據下列公式計算光圈值.
使用光圈 Aperture Use = 閃光燈指數 Guide Number / 主體距離 Subject Distance
電腦自動控制閃光 Auto Flash
這種閃光系統依賴閃光燈外部的一個感光器 , 讀取從主體反射回來的光量 , 作為自動調整光量的依據 . 閃光燈背後顯示 "光圈值" 與 "距離值" 對應關係的對照表中 , 會顯示各光圈值下的最小至最大閃光距離 . 大部份閃光燈會有特定兩三個光圈值以不同顏色標示 , 供使用者選擇 , 並會標出這幾個光圈值各自的有效閃光範圍 . 操作時 , 首先根據所使用的菲林速度在閃光燈上進行設定 , 然後因應主體距離選擇光圈值 , 接著調教鏡頭光圈進行拍攝 .
鏡後電腦自動閃光 TTL (Through the lens) Flash
TTL 閃光模式的面世 , 使閃光燈的操作更為簡便 . 相機內的光電元件會讀取扺達菲林的光量 , 然後電腦會配合閃光燈的有效閃光範圍算出正確曝光所需的閃光輸出量 .除非相機是設定在 "程式模式" (Programme mode) , 否則也得留意主體的距離以選擇合適的光圈值 .
注意事項
在使用具自動閃光模式的閃光燈時 , 當碰上很亮或極暗的主體 , 或背景太亮或太暗時 , 也有可能引致曝光失准 . 這時就得像未用閃光燈時一樣 , 加減曝光量 . 當主體很亮或背景太亮時 , 便須要增加曝光量 (即加大光圈) . 相反 , 當主體極暗或背景太暗時 , 則須要減少曝光量 (即收細光圈) .
必須注意閃光與相機快門的同步問題 .
注意自動閃光的有效距離 .
http://cck0217.myweb.hinet.net/FLASHUSE.html
單體閃光燈:
單體閃光燈種類非常多,有時功能會複雜到讓初學者眼花撩亂,甚至望之卻步,但歸納起來還是有一些基本功能可向各位介紹:
首先說明各種閃光燈基本的測光及連動方式:
1.EE方式:
EE測光的全名是(ELECTRIC EYE)也就是『電眼』,裝設在閃光燈上的小型測光裝置,利用本身的電子功能,偵測到達正確光量時,自動截斷光源的輸出,以達到適當的曝光。本身依靠底部的一個電子接點與相機上的熱靴連接,達到連動的效果,這種閃光燈在十幾、二十年前是當時的主流。因此它有幾點特性必須特別注意:
閃光燈與相機測光表分別獨立,完全依賴一個接點或快門線連動。
由於閃光燈與相機測光表分別獨立,因此只有EE控制模式(C模式),沒有自動模式。
獨立的電眼與相機本身有些許誤差(有時相差1EV值),因此準確率低於現有的其他曝光模式。
這種連動方式會限制了快門的最高速度,一般都在1/60秒以下(或是X快門)。
2.AE方式:
自動曝光(Automatic Exposure,簡稱AE)。測光系統依據周圍環境光度的情形自動設定適當的曝光,曝光過程中感應器會監控反射自主體的光線,當達到正確曝光時,自動切斷光源的輸出,一般有三個接點與熱靴連接;可區分為三類:
全自動程式曝光:相機選擇最佳快門值,再自動測光後決定光圈值而曝光。
光圈先決曝光:攝影者調整光圈值,再由相機自動測光後決定快門值而曝光。
快門先決曝光:攝影者調整快門值,再由相機自動測光後決定光圈值而曝光。
這種閃光燈可分為一般自動閃光燈及可搭配曝光模式的專用型自動閃光燈。
3.TTL方式:
這是目前絕大多數的閃光燈測光模式,基本功能在內建式測光表中說明過,不再贅述,茲將其特性整理如下:
透過相機鏡頭的光量測光,因此準確率大大提升。通常有三個接點以上與熱靴連動。
相機本身測光模式最多可達九種,要發揮最大功能必須搭配專用/相容閃光燈,否則無法連動。
因為與相機同步測光,因此快門速度可搭配的幅度大為提升,不再限定於1/60秒以下。
可以透過程式設定,決定閃光燈與現場光源的比例,設定為主光源或補光。又有TTL AE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