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其實我們眾生因時時都被貪、嗔、癡三毒支配而不自知,從而被業障擺佈而輪迴六道。
佛法教我們用六波羅密中的忍辱波羅密來調伏"嗔"心。
【忍辱度,能對治瞋恚。忍是能忍之心,辱是所忍之境,謂內心能安忍他人的侮辱惱害或自身苦境。經云:「心不動故,應具足羼提波羅蜜。」學佛之人,心不隨外境所轉,瞋風不動,喜風不搖,無論遇順境或逆境,皆能安住實相,如如不動,即得具足忍辱波羅蜜。
忍之次第
「忍」之次第有五:一伏忍、二信忍、三順忍、四無生法忍、五寂滅忍。初學佛時煩惱未斷,遇惡緣逆境時,須刻意降伏煩惱,不令生起,此為「伏忍」。經過一段長期的伏忍,令心安住於理,此時對佛法的真理,能信受不疑,即為「信忍」。於真理深信之後,對一切外境皆能逆來順受,心中隨順諸法真理,安忍於心,由此順趣菩提,是為「順忍」。更進一步,悟入諸法不生之理,不論任何外在眾生的侮辱或遇器世間災變橫逆的境界,都能忍可安住於心,即為「無生法忍」。最後,諸惑斷盡,清淨無為,湛然寂滅,是為「寂滅忍」。
《遺教經》云:「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忍能生大力用,無論世間法或出世間法,須有羼提波羅蜜方能圓滿無礙。《尚書》亦云:「必有忍,其乃有濟。」如句踐忍辱負重,臥薪嘗膽,故能復國雪恥;韓信能忍胯下之辱,故能登壇拜將,建立漢朝勛業。世間法,尚須以忍,何況修習出世法!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云:「若欲為眾生,作諸歸依處,令生無畏心,忍辱最第一。能行忍辱者,見者皆歡喜,怨家捨毒心,皆生親友想。一切諸如來,成就平等心,眾生所歸依,皆由行忍故。是故諸佛子,欲求無上道,為物作依止,當堅固忍辱。」是以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時,曾為忍辱仙人,為歌利王割截身體,身雖遭節節支解,心中毫無瞋念,並發願成佛之時,將以慧刀斷除歌利王的貪瞋痴三毒,王遂懺悔而供養之。如此忍辱波羅蜜圓滿,故能成就無上佛道。】
以上是引自佛學課本的系統解說。在生活上,簡單而言,我們可先學習將自己固有的"我"的形象放下,視眾生如父母師長,不介意去做卑下的事情,慢慢讓自己練習發自真心的謙卑,然後再漸次跟上述的次第進步。
修行難以一步登天,但能進前一步就使自己的精神層面進階一步。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