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佛教觀點,如何做到不慍不火、不焦不躁呢?

2007-12-12 6:33 am
從佛教觀點,如何做到不慍不火、不焦不躁呢?
本人脾氣有時較為暴躁,也知道佛教在不發怒方面的修養是很高的,故有此問。

回答 (2)

2007-12-12 7:23 am
✔ 最佳答案
其實我們眾生因時時都被貪、嗔、癡三毒支配而不自知,從而被業障擺佈而輪迴六道。
佛法教我們用六波羅密中的忍辱波羅密來調伏"嗔"心。
【忍辱度,能對治瞋恚。忍是能忍之心,辱是所忍之境,謂內心能安忍他人的侮辱惱害或自身苦境。經云:「心不動故,應具足羼提波羅蜜。」學佛之人,心不隨外境所轉,瞋風不動,喜風不搖,無論遇順境或逆境,皆能安住實相,如如不動,即得具足忍辱波羅蜜。
忍之次第
  「忍」之次第有五:一伏忍、二信忍、三順忍、四無生法忍、五寂滅忍。初學佛時煩惱未斷,遇惡緣逆境時,須刻意降伏煩惱,不令生起,此為「伏忍」。經過一段長期的伏忍,令心安住於理,此時對佛法的真理,能信受不疑,即為「信忍」。於真理深信之後,對一切外境皆能逆來順受,心中隨順諸法真理,安忍於心,由此順趣菩提,是為「順忍」。更進一步,悟入諸法不生之理,不論任何外在眾生的侮辱或遇器世間災變橫逆的境界,都能忍可安住於心,即為「無生法忍」。最後,諸惑斷盡,清淨無為,湛然寂滅,是為「寂滅忍」。
 
  《遺教經》云:「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忍能生大力用,無論世間法或出世間法,須有羼提波羅蜜方能圓滿無礙。《尚書》亦云:「必有忍,其乃有濟。」如句踐忍辱負重,臥薪嘗膽,故能復國雪恥;韓信能忍胯下之辱,故能登壇拜將,建立漢朝勛業。世間法,尚須以忍,何況修習出世法!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云:「若欲為眾生,作諸歸依處,令生無畏心,忍辱最第一。能行忍辱者,見者皆歡喜,怨家捨毒心,皆生親友想。一切諸如來,成就平等心,眾生所歸依,皆由行忍故。是故諸佛子,欲求無上道,為物作依止,當堅固忍辱。」是以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時,曾為忍辱仙人,為歌利王割截身體,身雖遭節節支解,心中毫無瞋念,並發願成佛之時,將以慧刀斷除歌利王的貪瞋痴三毒,王遂懺悔而供養之。如此忍辱波羅蜜圓滿,故能成就無上佛道。】
以上是引自佛學課本的系統解說。在生活上,簡單而言,我們可先學習將自己固有的"我"的形象放下,視眾生如父母師長,不介意去做卑下的事情,慢慢讓自己練習發自真心的謙卑,然後再漸次跟上述的次第進步。
修行難以一步登天,但能進前一步就使自己的精神層面進階一步。
阿彌陀佛
2007-12-13 3:32 am
有些人會學慈心禪,禪修的一種方法。整小時在心中觀想一個你尊敬的人,由自己開始發放慈心:
願我無敵意,無危險。
願我無精神的苦惱,
願我無身體的苦惱,
願我無仇怨之心,
願我保持快樂。
接著是你的父母,親戚,朋友,仇人及眾生等。你也可以逐個人去發放慈心,一直到十方法界。有些瞋心重的人未能發放慈心給仇人或眾生,就慢慢來。
另一種方法是念大悲咒,或念佛號,發脾氣時就念,平時也多念。
另一種方法是培養定力與念力,修禪定及內觀。我自己的脾氣並不暴躁,但好多時遇境也會生起不喜歡,尤其他人插隊,我有時就會駡人,或者會在心中駡,但做內觀後,有一次在一間寺裡,有人插隊,我就想在心中駡人了,但有一股力與想駡的力對持,到出寺後,兩股力消失。自此後,有人插隊或撞倒我或踏到我,心都不會起瞋心了。若你沒有內觀的力,只有念力,最少,在你生起瞋心時,你可以覺察到,你就可以控制到你自己,若你只有定力,那麼當你的脾氣出到表面時,你有力制止,若你既有定力及念力,就可以在生起瞋心時就覺察到及制止到,脾氣出了但外人不會知道。
另一種方法是,學習佛教的因緣果報,發怒所引起的後果,第一而又最直接的是你的健康,第二是與人結惡緣,第三就是不快樂,第四就是種下瞋心及痴心的因,下世吾知去那裡,真是一大堆的惡果積累著。
另一種方法是,是觀禪的一種,但不須修定。你只是觀察自己會因什麼而發脾氣,是他人的說話內容,是他人的說話語氣,是他人的說話表情,是他人有做或沒做什麼等,是那一方面令你發脾氣,接著問你自己為什麼會因那而發脾氣,通常是有預期,當他人或事物達不到預期,心就會發脾氣,若你沒有預期,就可能是有執取,當你找到原因,你就可以放下,否則事情會不斷巡環發生,而你看不清時,就只知你自己有時會較為暴躁,有時則是暴躁,有時是發怒,有時是不喜歡。
你現在知道苦,但不知苦因,所以就不知滅苦的方法。
用那一種方法,就看你自己。
祝福你


收錄日期: 2021-04-23 17:32:3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1211000051KK0419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